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孩子由于父母亲多数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薄弱,教师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做题时粗枝大叶,没有正确的读题、审题方法,成绩不理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农村;审题 能力
一、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错误,很多情况都产生于审题这一初始环节。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呢?
1.教材的呈现形式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现行的教材都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数学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这些虽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讓学生学会如何解题,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引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经过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粗心大意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因为不重视审题,不舍得在审题环节上下工夫而导致解错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而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
(2)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定型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式造成的。
(3)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入学之前可以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完全有接受学习的基础,但在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使用技巧上,却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二、审题能力的培养
1.强化读题能力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及程度的不同,读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集体朗读、轻声自由读、默读等。一般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训练,并渐渐转为轻声读;中年级学生则由轻声自由朗读转向默读;到高年级着重训练学生独立默读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漏字添字、读思结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小障碍并顺利化解。
2.重视言语训练
语言文字是数学教学中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因此,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语表达以及言语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用语。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出示了如下的题组:
例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背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在出示这两道题的同时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应用题中的不同之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并让他们说说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义,结果有的学生用形象的动作表示出了两个词的区别,使大家很快明白了"相向""相背"的意义,从而很快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可见应用题中的这些字、词、术语、概念,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审题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说理、多表达、多交流,这样才可以正本清源,防止出错。
3.传授审题技巧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审题技巧,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1)对题中的关键词、句作标记。如用圈、划、点的方式标出题中关键的词或句,这样不仅在学生做题时能起到提示作用,检查时也容易发现漏洞。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述。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复述出来,这种"述"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当然"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也可以通过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3)挖掘隐含条件。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往往被学生忽视。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审题,既注意并利用已知的条件,又能够发现与解题密切相关的隐含条件,从而使条件、问题明朗化。
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不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真正提高审题能力,养成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农村;审题 能力
一、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错误,很多情况都产生于审题这一初始环节。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差呢?
1.教材的呈现形式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现行的教材都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数学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这些虽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讓学生学会如何解题,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引导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经过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粗心大意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因为不重视审题,不舍得在审题环节上下工夫而导致解错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而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
(2)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定型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式造成的。
(3)语言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准确地表词达意或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这是准确审题的关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入学之前可以说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完全有接受学习的基础,但在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和使用技巧上,却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学生,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题意的正确理解。
二、审题能力的培养
1.强化读题能力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及程度的不同,读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集体朗读、轻声自由读、默读等。一般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训练,并渐渐转为轻声读;中年级学生则由轻声自由朗读转向默读;到高年级着重训练学生独立默读的习惯。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不漏字添字、读思结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小障碍并顺利化解。
2.重视言语训练
语言文字是数学教学中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因此,给予学生一定的言语表达以及言语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建构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用语。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出示了如下的题组:
例1.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出发相背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在出示这两道题的同时先让学生找出这组应用题中的不同之处: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并让他们说说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义,结果有的学生用形象的动作表示出了两个词的区别,使大家很快明白了"相向""相背"的意义,从而很快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可见应用题中的这些字、词、术语、概念,对理解题意和确定解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审题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说理、多表达、多交流,这样才可以正本清源,防止出错。
3.传授审题技巧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审题技巧,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1)对题中的关键词、句作标记。如用圈、划、点的方式标出题中关键的词或句,这样不仅在学生做题时能起到提示作用,检查时也容易发现漏洞。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述。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复述出来,这种"述"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当然"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也可以通过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清楚了。
(3)挖掘隐含条件。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往往被学生忽视。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审题,既注意并利用已知的条件,又能够发现与解题密切相关的隐含条件,从而使条件、问题明朗化。
审题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不断受到启迪,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领悟,真正提高审题能力,养成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