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开孩子的自信之花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ll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案例简述及问题分析
  某生属于典型的问题学生:追求名牌,爱攀比,常欺负班上的同学,与不良社会青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因严重不良行为被公安机关教育;从不参加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不理想,除语文及格外,其他科目全部亮“红灯”,班上的同学对他望而生畏。对教师态度敌视,教师找他谈心,他从不回答,面无表情,听完就离开。
  该生属留守儿童,父母系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在深圳打工。他在原籍(某乡镇)就读小学一至四年级,教师评价其品德良好、成绩优秀,曾获得班级讲故事比赛一等奖。后跟随外婆转到本市就读,教师评价其成绩不理想,欺负同学,和不良社会青年交往,曾被学校警告处分一次。
  从其平时表现及家庭情况分析,该生智力、学习能力正常,属于典型的自卑学生,其爱慕虚荣、穿名牌、欺负同学、打架斗殴、过分自尊等行为,正是为了掩盖其内心的极度自卑。
  二、 个案指导的设想与实施
  (一) 走进孩子内心,拉近师生距离。一天,上体育课时,该生突然肚子痛,表情痛苦万分。见状,笔者立刻把他带到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得了急性肠炎。我一直陪他打完吊针,之后送他回家。他住在离学校很近的破旧平房里。在与他外婆的交流中,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名牌”是他要外婆省钱给买的,他怕被别人瞧不起;由于营养不良,他的肠胃不好……
  第二天早上,我把他单独叫到办公室,拿出特意买的蛋糕,微笑着对他说:“老师买了两块蛋糕,我想请你一起吃……”他第一次回答我的话:“为什么要请我?”我微笑着说:“因为昨天看到你外婆了呀,她和我爷爷一样慈祥。我爷爷总是给我买蛋糕吃,我最爱吃蛋糕了……”他打断了我的话:“我也爱吃,特别是奶油蛋糕。老师,你现在还会给爷爷买蛋糕么?”“不会了,因为,老师的爷爷已经去世了,就在老师参加工作的时候。”
  晚上,我接到他母亲的电话,得知他今天第一次给外婆买了蛋糕,而后,我们交流了教育孩子的计划,我请他的母亲尽量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多找机会回来看孩子。
  (二) 抓住细节,真诚地关心孩子。每天早上,笔者都会为他准备一小块奶油蛋糕。天凉了,就提醒他注意加衣服。见他脸色不好,就问问哪里不舒服,告诉他该如何爱惜身体等。
  (三) 挖掘优点,使孩子树立自信心。某节语文课,笔者特意安排了诗歌朗读训练。当进行到学生朗读表演这个环节时,我点了他的名字。他标准的发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征服了同学们,表演结束后,他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我第一次发现他的脸红了。从这件事中,该生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在课堂上赢得掌声。这正是他树立自信心的开始。而后,越来越多的课任老师向笔者反映他变了:会回答问题了;数学考了80多分。我抓住机会,常常在班级里表扬他的进步,同学们不再排斥他,有好几位同学还推选他做班长。
  (四) 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反复。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总会有反复的时候。一天,政教主任反映该生又跟一伙不良青年交头接耳,开学以来,已经是第三次了。笔者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恰逢学校要进行元旦文艺汇演,他毛遂自荐表演相声,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还获得了50元奖金。第二天,他给笔者留了一封信:老师,对不起,您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一位老师,是您给了我自信。我以前一直给您抹黑,以后我一定改正。我和同学商量了一下,把50元奖金贡献出来作我们的班会费。
  三、 成效及反思
  该生接受教育以后,慢慢走出了自卑的心理阴影,找回了自信,并且有了社会责任感,和外出打工的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自卑,包容、尊重他们,培养其自信心最为重要。教师应该重视以下两点:
  1. 在工作中,不能凭经验和成见去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坚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要适当包容、尊重学生,态度要和蔼,多和他们交流,走进其内心,呵护其脆弱的心灵,带领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 加强孩子与外出父母间的联系和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激励和动力,请他们配合教师开展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形成互动,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 (责编雷靖)
其他文献
京族是我国极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6万人,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主要分布在万尾、山心、巫头三个自然村。经过多年的努力,京族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原本被称为“瞎子岛”的“京族三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瞎子岛”的由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人们在江平镇三婆庙办起了一所“南服书院”,这是京族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间小学。书院设初级部(相当于小学三四年级)和高级部(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两个班,
期刊
教育部:高考加分须公开公示    本刊讯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近日表示,教育部对高考加分的政策始终明确,那就是严守标准、宁缺毋滥、公开公示。  高考临近,高考加分问题备受关注。续梅说,国家认可的高考加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及烈士的子女等这些特殊人群,体现对他们的关心,会有一些加分或降分录取的情况。还有一种是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体现对创新人才的倾斜,或者对于某些方面有特
期刊
王静是柳州市第十二中学的语文老师,18年来,她在学校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多年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王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她认为教育是一种使人懂得内省和自尊的活动,所以她的教育目标是把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自我教育者,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美文教学,学生思想工作的杀手锏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王静让学生读美文的最初动机是想利
期刊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创建于1964年,凭藉优质的教学质量、良好的学风校风,长期在南宁市乃至整个自治区享有颇高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合并了两所学校,现为一校三址的南宁市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在保持初中教育强势的同时,努力发展高中教育并取得突出成绩,从 2001年至2008年连续8年获南宁市高中毕业班教育教学评价优秀奖。近日,记者采访了十四中校长杨捷,了解到该校成功的一个奥秘,那就是:按“理
期刊
■   校本中小学教师  评价指标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玉顺副教授在《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中撰文提出了校本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1. 指标体系概念框架构造的思路。教师是服务于特定学校的专业人员,具有教学专业成员和学校组织成员双重身份。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与教学专业标准相联系,是“专业”的;还应该与教师服务的学校对教师工作的明确规定或期望相联系,是“校本的
期刊
一、 案例简述及问题分析  学生韦某,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经常伙同不良社会青年打架、斗殴、吃喝玩乐……七年级短短一个学期,他就换了两所中学。家长对他丧失了信心。转入新学校后,他依旧我行我素,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看课外书,不想上课就请病假,经常迟到早退,利用午饭时间去上网、玩游戏,欺负同学(强迫同学帮他洗衣服、打饭等),极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服从宿舍管理员的管理。  由于韦某行为恶劣,家长、老师、同学都
期刊
一、 案例简述及问题分析  学生张某,是一个调皮、贪玩的男生。他特别迷恋网络游戏,在课堂上不是违反纪律,打扰同学学习,就是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几乎不做家庭作业,考试全亮“红灯”,他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拳头,很多同学对他避而远之。  经调查发现,张某的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母亲管理网吧生意,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其在生活上的关心很少,因此,他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厌学情绪和孤独感,
期刊
一、 案例简述及问题分析  学生黄某,是一个情绪化的女孩子。她平时喜怒无常,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情绪失控:有时生闷气,有时大喊大叫痛骂同学,有时嚎啕大哭……其实,引起她情绪激动的事,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同学不小心碰掉她的学习用具等。每次她都认为是同学在故意捉弄她,与她作对。由于她的这种性格,她与同学之间经常闹矛盾,关系非常紧张,而这又越发导致她情绪异常。  经分析研究,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以下几个
期刊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长期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辛勤劳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体系,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仍然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努力探索。近年来,我校通过对《班级精神德育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培育班级精神,提升道德品质”的工作思路,探讨了如何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建立了“提出、评
期刊
开展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研究,对学困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来说,关系到享受教育平等问题、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家庭和谐幸福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研究学困生学习能力问题并转化学困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以多种方式开展对学困生的辅导,其中主要是采取了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