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女硕士的垃圾实验

来源 :当代工人·精品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对垃圾嫌而避之,她却将其视为珍宝;别人将垃圾分类停留在概念上,她却用10年时间将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她硕士毕业,出国留过学,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却选择了“垃圾分类”这个事业。
  她就是陈立雯,从小在乡村长大,“看过世界”后回到故乡,今天的故乡正在走向现代化农村,但相伴而生的另一面却是遍地的垃圾,甚至正在变成“城市垃圾场”。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实处。
  敲掉村里的垃圾池
  陈立雯,作为垃圾分类的推行者,深知垃圾混合处理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这10年来,她一直坚信,只有垃圾分类才能解决垃圾焚烧和填埋产生的污染问题。她曾尝试过在城市里推行,但由于管理复杂,难以实施。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立雯听说河北涞水的南峪村正在发展山村旅游和民宿项目,但一直被垃圾问题困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陈立雯来到了南峪村,她的垃圾分类计划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农村背靠土地,厨余可以堆肥。这也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用分类的办法解决农村的垃圾问题。”陈立雯说。
  7月初做完调研,陈立雯8月住进了村里,她向村支书申请先用挖掘机把各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给每家发放贴着“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村224户,一户都没落下。但她很快就发现,村民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回头还是将垃圾整兜扔进垃圾池。陈立雯跟村支书提出,要“撤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敲倒垃圾池”,再将山坡上一块地方铲平,作为堆肥场使用。陈立雯所在的“北京零废弃”环保组织出资购买了垃圾分类运输车,并进行改装,挨家挨户分类回收垃圾。
  这次,陈立雯挨家挨户教村民辨别垃圾类型,并将垃圾车开到每家门前,亲自指导村民对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后的垃圾分别被运输到不同地方,厨余垃圾被运到堆肥场,可回收垃圾在旁边,其他垃圾放在专门的垃圾桶里,等待保洁公司运走。
  据陈立雯介绍,南峪村垃圾分类前的硬件准备,包括车在内和村民需要的垃圾分类桶,一共花费1万多元,这些均出自陈立雯所在的环保组织。在9月的众筹中,她筹集到10多万元捐款,接下来她将用这笔资金在不同地区的6个村庄推广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成为一種“仪式”
  9月23日一早,天刚微微亮,陈立雯起床了,前一天收完垃圾太晚了,那些垃圾还在车上,她得抓紧运去堆肥场。还有一点儿让她不放心的是,前一天在去堆肥场的路上看见了驴粪蛋,她怕“好不容易沤出的肥别被驴给刨了”。
  洗漱完毕,随便披了一件衣服,陈立雯便来到她改装好的三轮垃圾车前,底盘降低,前后两端刚好放下4个垃圾桶,车中间放的是塑料瓶、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陈立雯每天坐车其实就是坐在这些瓶子上。
  “你看,这堆是厨余垃圾,那堆是我堆的肥。”陈立雯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锨,来回翻那堆厨余垃圾。顺便徒手把夹杂在其中的一些塑料碎片拣出来。“这已经是村民源头分类的很纯的厨余垃圾了。”陈立雯说,这堆厨余垃圾是她的“试验田”,她会根据堆肥体的温度翻堆,“虽然家在农村,但几乎没干过农活,也不知道怎么堆肥。”陈立雯笑着说,她听父亲讲,堆肥对氧气和温度有需求,翻堆可以保证通风,加入一些树叶可以中和湿度。她按照父亲说的方法“搅拌”,因为“手生”,手上已经磨出两个大泡。旁边那一小堆还未成型的肥是她一个月的“成果”。
  厨余垃圾发酵成肥再返田,其实是农村传统的做法,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更倾向于用化肥代替这种“天然肥料”。“能形成多大量的肥料、产生的肥料够不够用、农民用得好不好,这些都是我正在试验的内容。”堆肥并不是陈立雯的第一目标,她想将垃圾变废为宝,更期待的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会村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养成分类的习惯。
  村民从不理解到接受
  “这姑娘一开始跟我们讲垃圾分类,我们都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南峪村西头的王大妈说,后来陈立雯来了她家三次,终于让她明白了“能腐烂的就是厨余垃圾”这个概念。自此王大妈做完饭之后,都会把食物残渣倒进那个贴着“厨余”标签的桶里。
  但对于更多的村民而言,陈立雯是个奇怪的人,他们不理解一个女硕士为什么跑到这穷乡僻壤来倒弄这些臭烘烘的垃圾。
  60多岁的村民徐振国每天放羊回来都能碰见陈立雯,那个时间她都开着垃圾车,徐振国总是要“好言相劝一番”。他一度认为陈立雯是找不到别的工作才干这事的,自告奋勇要给她介绍个活儿,说一个月收入最少三四千。但当他明白过来陈立雯做垃圾分类是为了环境保护,而且这是陈立雯的真实想法之后,他沉默了。徐振国说,他明白什么叫做造福下一代。
  在陈立雯来到南峪村之前,如何处理垃圾是让村支书段春亭很头疼的问题,“以前只要村里有空着的地方,都堆满了垃圾。”2016年全国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垃圾问题成为南峪村最大的阻碍,一到夏天的旅游旺季,遍地的垃圾让这个村子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陈立雯的出现解了段春亭的燃眉之急,段春亭今年55岁,比陈立雯大19岁,但他一直尊称陈立雯为陈老师。“原来我们村里负责收垃圾的人叫张生龙,现在他在跟陈老师一起做垃圾分类。”段春亭说,原来村里处理垃圾一般就是烧,没法烧的让张生龙装车拉到村周边,挖个大坑埋。“有时候没有合适的地方就倒在拒马河边了,倒多了水也变得很臭。”段春亭现在正打算给张生龙增加点儿收入,也打算由村里承担一部分垃圾分类所需要的费用。
  段春亭知道陈立雯不会永远留在南峪村,作为一名环保人士,她早晚会离开这里,毕竟南峪村只是中国无数村庄中的一个。
  段春亭打算在陈立雯走后“亲手抓”垃圾分类的后期工作,他已经想好要成立一个监督小组了,让张生龙和负责村保洁的同志按时间上门收垃圾,同时也准备申请经费,去买第二辆垃圾车。
  希望将垃圾分类“立为原则”
  垃圾分类在农村到底能不能持续下去?
  这个问题就算在学术界也存在意见分歧。陈立雯告诉记者,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目前中国并还没有针对居民的进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法规。在一些村庄开展垃圾分类的,基本都是村里对环境和垃圾治理有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垃圾分类可持续开展,需要理顺垃圾分类链条中涉及到的那些人力和物力。
  在陈立雯看来,垃圾分类的可持续,依靠垃圾分类整个链条上每一位参与者的行为。垃圾产生者在源头上进行分类,就保障了分类投放环节的可持续性。是否能够坚持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往往取决于有没有专人来干这事。最后还需要村委会在垃圾分类这件事“立为原则”,不管从今以后哪一任的村领导,也不管谁来当村领导,都要坚持垃圾分类的原则。如果这几方面都能做到,那么,垃圾分类在农村就可以持续下去。
  陈立雯说,她希望农村管理部门能将垃圾分类提上日程,并有政策能为垃圾分类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的也是农村未来的环境和生态健康。
其他文献
日前,南漳县检察院举行“青年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来自全院各部门的11名青年干警参加了比赛.rn参赛干警紧紧围绕演讲主题,结合检察工作实际, 立足自身的切实感
期刊
一开始她拒绝了这份“外快”,却不料被公会以她签订的合作中“服从工作安排”的条款相要挟,并多次威胁晓梦要在全行业中“封杀”她。  前不久,一份《2018年会艺人商演报价单》在朋友圈里疯传,几位网红主播高达数十万的商演报价令众多网友大跌眼镜,《我们不一样》原唱陌陌主播大壮出场费高达35万。  与这份报价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不少曾经收入颇丰的主播却陷入集体讨薪境地。  实际上,直播生态简单,内容缺乏新意,
期刊
八月中旬,在阿坝高原的九环线上,我们沿着杂谷脑河谷一路上行.蓬勃的阳光,从铮蓝铮蓝的天上,从高高雪峰的顶端降临,降临在蓊郁的森林和冷气袭人的峡谷.一丛丛叫不出名字来的
期刊
这种以自愿为原则、渐进式的退休制度设计,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而拉开档次的退休金获得比例,特别是对于延迟退休的奖励性收益,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美国人延迟退休。  说起退休这事,我们不能总盯着国内,也应该看看外面的世界,别人都是怎么做的。比如美国。  合理——退休与否看自愿  美国的退休制度设计具有一定弹性,不少老人选择延迟退休,只要你还干得动、老板也愿意雇你。如果你在美国旅行,留心观察一下就
期刊
全省检察机关 “服务和保障创新驱动发展” 专项法律监督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后, 老河口市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审时度势,精心部署,以“六个破解”强力推进专项法律监督
期刊
牛放诗集《诗藏》研讨会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民族文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读者和作者.四川也是多民族省份,有14个世居少数民
期刊
《分析化学》(ISSN 0253-3820,CODEN FHHHDT,CN 22-1125/ O6)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分析化学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分析化学学科前沿
清晰记得,多年前马尔康一个冬天的中午,太阳正对着阿坝州工人文化宫长长的阳台,我和牛放各自泡着一杯茶,坐姿和对生活的态度一致,他放得比我松多了.他现在的体态和当年的坐姿
期刊
4月17日,枣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陈红专程到枣阳市法院,视察调研基层法庭工作. 枣阳市法院院长周俊庆等陪同调研并汇报了近年来法院工作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