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其巅峰之作。莫里森在这部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象征意象不仅对深化和充实作品主题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读者研读莫里森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宠儿》 象征 名字 场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自1972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之后,莫里森又相继创作了七部作品。其中,《宠儿》是其第五部小说,这部作品在1987年出版,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为莫里森赢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F·肯尼迪奖,为她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宠儿》的背景是1873年的美国重建时期。小说着重表现的是记忆和历史的力量。在小说当中那些已经获得自由的奴隶们,过去已经成为他们现在生活的重负。特别是女主人公塞丝,她竭尽全力想走出奴隶生活的记忆,然而那些记忆却附着在她那死去的女儿的魂灵上一直纠缠着她。18年前,女主人公塞丝带着孩子逃出奴隶主的种植庄园,仅仅享受了28天的自由生活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女儿沦为奴隶,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莫里森的这个故事取材于发生在玛格丽特·加纳身上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她和塞丝一样从肯塔基州的奴隶主庄园逃出来,当猎奴者循踪而至俄亥俄州要抓住她时,她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再沦为奴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宠儿》这部小说游离在虚幻的小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中间,通过对一个黑人家庭悲欢离合的记录,深刻地论述了奴隶制历史对美国黑人心理上的影响。《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因其独特的故事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倍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莫里森在这部小说当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便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文学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义。象征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一花一草,一丘一岭的感发,而且是通过这种感发来表达作者永恒的思想追求,要从有限的现象走向无限的丰富世界。在《宠儿》这部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遍布全文,相互呼应。为展现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对小说中人名的象征意义和场景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借以管窥莫里森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题。
一 人名的象征意义
姓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个人价值,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姓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讲,人们的命名应该尊重相应的文化传统。在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也格外关注作品当中人物的命名,以此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的重要作用。《宠儿》中几乎所有的人名都具有象征意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宠儿和塞丝及典型的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
宠儿是小说当中深具寓意的人物形象。她游离不定的身份使她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象征着从非洲运往北美的运奴船上的那些黑奴,另一方面象征着18年前被塞丝杀死的女儿又以肉体还身的宠儿,她象征着死于奴隶制的冤魂。另外,从她那迟钝的言语和缓慢的行动还可以推断出也许还是被白人长期囚禁的黑人姑娘。因此,宠儿含糊不定的多重身份使她自身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莫里森通过宠儿的故事让读者可以接触到“六千万甚至更多”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莫里森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重构黑人历史。她指出,美国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不愿回忆黑人的过去。她写《宠儿》就是要重构黑人的真实历史,医治这种全国性的健忘症。这段历史曾因黑奴受到压迫,处于“失语”状态和他们自己刻意忘却身为奴隶的惨痛经历而失落。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力量的民族,却在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通过多重的象征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人鬼交融的宠儿形象,使宠儿成为浓缩黑人历史的一面镜子,启示了黑人种族只有正视和反思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塞丝也是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自尊而又高傲的女性。她的名字取自于《圣经》第四章第25节。该隐出于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夏娃又生一个儿子来代替被该隐杀掉的弟弟亚伯。夏娃给他取名为Seth。《圣经》中Seth的出生体现了上帝的爱和宽容。莫里森在小说中也采用了这个名字,并在名字后面加了一个“e”,使其阴性化。小说中塞丝(Sethe)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她对孩子们深深的母爱。因此,她成了所有非洲黑人母亲的象征。从她身上我们看到非洲黑人母亲的原型:丰富的乳汁哺育着非洲儿女的成长,使非洲文化源远流长。塞丝的爱“太浓了”,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女儿也不愿意其沦为奴隶。因此小说中塞丝的杀婴行为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母爱。
爱弥是一位在塞丝的逃亡路上帮助过她的白人女孩。她是这样描述塞丝的:
“一棵苦樱桃树。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这儿分杈。你有好多好多的树枝。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樱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棵树。正开花呢。”
实际上塞丝背上的树既没有树枝,也没有树叶,更没有花。那是她在名字为“甜蜜之家”的种植庄园奴隶主鞭打她的后背而留下的伤痕。在这里,莫里森是用一种唯美的语言来描写塞丝背上的树的,使读者能深深感受到这一情境的凄美,它巨大的根,巨大的主干,繁茂的树枝之间隐藏着塞丝永远的悲伤。因此,那开花多枝的树就是黑人母亲坚强的生命力的象征。尽管塞丝饱受奴隶制折磨,然而莫里森却为我们塑造一个高傲、坚强、慷慨无私的非洲黑人母亲形象。
学校老师本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传授者,他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宠儿》中,莫里森为代替加纳先生管理奴隶主庄园的人起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字叫做“学校老师”。“学校老师”是冷酷无情的白人奴隶主。莫里森将其作为白人文化虚伪邪恶的象征。他在给他的两个侄子上课时,从不把黑人奴隶当作人来看待,而是教他们怎样像动物那样对奴隶们进行研究:测量他们的身体,数他们的牙齿,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学校老师”从不参考黑人的意见,他把他们提供的建议叫顶嘴,而且发明了五花八门的矫正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当西克索与“学校老师”辩解时,他揍了西克索,并让他知道,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定义的人。 “学校老师”的白人优于黑人的思想是典型的文化霸权的象征。莫里森通过对“学校老师”的描写,表达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警惕白人的文化殖民思想和文化霸权思想,并且要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
二 场景的象征意义
场景描写是作者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的形象性的描绘,是由语义特征系统形成的,并且与生活于此场所的人物意义发生重大关联。《宠儿》中,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在两个场景中进行的。一个是叫做“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种植庄园,另外一个是蓝石路124号塞丝一家居住的旧屋。
“甜蜜之家”是莫里森为奴隶主种植庄园起的一个具有讽刺性的名字。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甜蜜,可那些黑奴们在这里丝毫没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在《宠儿》中,莫里森对“甜蜜之家”的描写就像天堂一样美丽:
“‘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树比周围任何农庄都要多。黑奴们最喜欢在那棵叫做‘兄弟’的树下吃饭休息。‘兄弟’便是《圣经》里‘智慧之树’的象征—它古老、宽阔,时刻在召唤。”
最初的奴隶主加纳夫妇在这里实行的是相对仁慈的奴隶制管理制度:他们允许塞丝自由选择丈夫;黑尔可以用几年的周末劳动换来母亲贝比;萨格斯的永远自由;加纳先生要把那些男奴们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可加纳先生去世后代替管理奴隶主庄园的“学校老师”却对他们实行高压政策。终于有一天,黑奴们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生活在美丽的谎言里。于是,他们开始策划出逃计划。
在这里,莫里森用“甜蜜之家”这个场景描写象征了奴隶制的欺骗和邪恶,并且在这里做了暗示,只要罪恶的奴隶制存在,欺骗和邪恶就会存在。黑人要想获得真正自由,必须要根除这种制度。莫里森警示黑人同胞,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重新审视自由的意义。黑人只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蓝石路124号旧屋是小说中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小镇塞丝一家居住的一所旧屋。小说三部分的开头首句都对124号旧屋进行了描述。小说三部分的开头分别以“124号恶意充斥”, “124号喧闹不堪”, “124号静谧无声”命名。作者巧借这种数字开篇,隐喻了黑奴争取自由的艰难历程,从受皮鞭之苦的非人生活到为自由生活的激烈抗争到获得自由后的心理满足。随着对作品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宠儿》在1987年出版,从1863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到1987年恰好是黑人奴隶获得法律上自由的124年。而《宠儿》的故事叙述的主要场所也在124号。宠儿出现在124 号,又消失在124号中。从这一点来看,124并非是作者虚设的数字。莫里森似乎在告诫黑人同胞,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黑人的语言和文化正在被白人同化,白人文化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黑人灵魂。所以124号旧屋就成了那等待修复的黑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另外,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后就居住在这124号旧屋里。塞丝从奴隶主庄园带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也逃到这里。因此,124这间旧屋就成了黑人的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然而,塞丝在这里只获得短暂的28天自由,随着“学校老师”和他的两个侄子的到来,塞丝的自由被彻底瓦解了,因此便有了杀婴事件的发生。所以,124号就成为一间闹鬼的屋子,成为塞丝难以走出去的心理阴霾。124号是美国所有闹鬼的屋子中的一间,成为了浓缩的美国社会的象征。莫里森仅仅用124号这个旧屋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人的悲剧,就让我们触摸到了美国的黑人历史,一部值得反思的美国黑人历史。
三 结语
莫里森在《宠儿》中正是通过象征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对美国黑人历史和美国黑人同胞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积极探索了黑人同胞的发展道路,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成长历程。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尽管美国黑人已经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种族歧视和压迫。黑人同胞要想获得真正自由一定要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通过对小说中部分象征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莫里森正是借助一系列有着丰富内涵的象征意象铺陈故事背景,刻画小说人物心理,影响和推动小说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这些象征意象为深化作品主题和升华读者思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小说的艺术魅力和领略其作品中深刻思想内涵。
注:科研项目名称:托尼·莫里森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编号LSSY200901,社科类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 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人名和地名的象征意蕴》,《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忠霞:《〈宠儿〉的象征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 汪顺来:《〈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包金平,女,1973—,黑龙江省大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宠儿》 象征 名字 场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自1972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之后,莫里森又相继创作了七部作品。其中,《宠儿》是其第五部小说,这部作品在1987年出版,被公认为是莫里森最好的作品。该作品为莫里森赢得了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F·肯尼迪奖,为她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宠儿》的背景是1873年的美国重建时期。小说着重表现的是记忆和历史的力量。在小说当中那些已经获得自由的奴隶们,过去已经成为他们现在生活的重负。特别是女主人公塞丝,她竭尽全力想走出奴隶生活的记忆,然而那些记忆却附着在她那死去的女儿的魂灵上一直纠缠着她。18年前,女主人公塞丝带着孩子逃出奴隶主的种植庄园,仅仅享受了28天的自由生活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女儿沦为奴隶,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莫里森的这个故事取材于发生在玛格丽特·加纳身上的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她和塞丝一样从肯塔基州的奴隶主庄园逃出来,当猎奴者循踪而至俄亥俄州要抓住她时,她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再沦为奴隶,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宠儿》这部小说游离在虚幻的小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中间,通过对一个黑人家庭悲欢离合的记录,深刻地论述了奴隶制历史对美国黑人心理上的影响。《宠儿》自出版以来,一直因其独特的故事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倍受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关注。莫里森在这部小说当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便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是文学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它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事物及意义。象征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中一花一草,一丘一岭的感发,而且是通过这种感发来表达作者永恒的思想追求,要从有限的现象走向无限的丰富世界。在《宠儿》这部作品中,各种象征意象遍布全文,相互呼应。为展现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对小说中人名的象征意义和场景的象征意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借以管窥莫里森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题。
一 人名的象征意义
姓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个人价值,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姓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讲,人们的命名应该尊重相应的文化传统。在文学作品当中,作家也格外关注作品当中人物的命名,以此来达到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的重要作用。《宠儿》中几乎所有的人名都具有象征意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宠儿和塞丝及典型的白人奴隶主“学校老师”。
宠儿是小说当中深具寓意的人物形象。她游离不定的身份使她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象征着从非洲运往北美的运奴船上的那些黑奴,另一方面象征着18年前被塞丝杀死的女儿又以肉体还身的宠儿,她象征着死于奴隶制的冤魂。另外,从她那迟钝的言语和缓慢的行动还可以推断出也许还是被白人长期囚禁的黑人姑娘。因此,宠儿含糊不定的多重身份使她自身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莫里森通过宠儿的故事让读者可以接触到“六千万甚至更多”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莫里森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重构黑人历史。她指出,美国人,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不愿回忆黑人的过去。她写《宠儿》就是要重构黑人的真实历史,医治这种全国性的健忘症。这段历史曾因黑奴受到压迫,处于“失语”状态和他们自己刻意忘却身为奴隶的惨痛经历而失落。一个原本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力量的民族,却在莫里森书写的这段历史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莫里森通过多重的象征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人鬼交融的宠儿形象,使宠儿成为浓缩黑人历史的一面镜子,启示了黑人种族只有正视和反思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塞丝也是小说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位自尊而又高傲的女性。她的名字取自于《圣经》第四章第25节。该隐出于嫉妒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夏娃又生一个儿子来代替被该隐杀掉的弟弟亚伯。夏娃给他取名为Seth。《圣经》中Seth的出生体现了上帝的爱和宽容。莫里森在小说中也采用了这个名字,并在名字后面加了一个“e”,使其阴性化。小说中塞丝(Sethe)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她对孩子们深深的母爱。因此,她成了所有非洲黑人母亲的象征。从她身上我们看到非洲黑人母亲的原型:丰富的乳汁哺育着非洲儿女的成长,使非洲文化源远流长。塞丝的爱“太浓了”,她宁愿杀死自己的女儿也不愿意其沦为奴隶。因此小说中塞丝的杀婴行为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母爱。
爱弥是一位在塞丝的逃亡路上帮助过她的白人女孩。她是这样描述塞丝的:
“一棵苦樱桃树。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这儿分杈。你有好多好多的树枝。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小小的樱桃花真白。你背上有一整棵树。正开花呢。”
实际上塞丝背上的树既没有树枝,也没有树叶,更没有花。那是她在名字为“甜蜜之家”的种植庄园奴隶主鞭打她的后背而留下的伤痕。在这里,莫里森是用一种唯美的语言来描写塞丝背上的树的,使读者能深深感受到这一情境的凄美,它巨大的根,巨大的主干,繁茂的树枝之间隐藏着塞丝永远的悲伤。因此,那开花多枝的树就是黑人母亲坚强的生命力的象征。尽管塞丝饱受奴隶制折磨,然而莫里森却为我们塑造一个高傲、坚强、慷慨无私的非洲黑人母亲形象。
学校老师本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传授者,他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宠儿》中,莫里森为代替加纳先生管理奴隶主庄园的人起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名字叫做“学校老师”。“学校老师”是冷酷无情的白人奴隶主。莫里森将其作为白人文化虚伪邪恶的象征。他在给他的两个侄子上课时,从不把黑人奴隶当作人来看待,而是教他们怎样像动物那样对奴隶们进行研究:测量他们的身体,数他们的牙齿,记录他们的生活习惯。“学校老师”从不参考黑人的意见,他把他们提供的建议叫顶嘴,而且发明了五花八门的矫正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当西克索与“学校老师”辩解时,他揍了西克索,并让他知道,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定义的人。 “学校老师”的白人优于黑人的思想是典型的文化霸权的象征。莫里森通过对“学校老师”的描写,表达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警惕白人的文化殖民思想和文化霸权思想,并且要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
二 场景的象征意义
场景描写是作者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的形象性的描绘,是由语义特征系统形成的,并且与生活于此场所的人物意义发生重大关联。《宠儿》中,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在两个场景中进行的。一个是叫做“甜蜜之家”的奴隶主种植庄园,另外一个是蓝石路124号塞丝一家居住的旧屋。
“甜蜜之家”是莫里森为奴隶主种植庄园起的一个具有讽刺性的名字。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甜蜜,可那些黑奴们在这里丝毫没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在《宠儿》中,莫里森对“甜蜜之家”的描写就像天堂一样美丽:
“‘甜蜜之家’里漂亮的树比周围任何农庄都要多。黑奴们最喜欢在那棵叫做‘兄弟’的树下吃饭休息。‘兄弟’便是《圣经》里‘智慧之树’的象征—它古老、宽阔,时刻在召唤。”
最初的奴隶主加纳夫妇在这里实行的是相对仁慈的奴隶制管理制度:他们允许塞丝自由选择丈夫;黑尔可以用几年的周末劳动换来母亲贝比;萨格斯的永远自由;加纳先生要把那些男奴们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可加纳先生去世后代替管理奴隶主庄园的“学校老师”却对他们实行高压政策。终于有一天,黑奴们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是生活在美丽的谎言里。于是,他们开始策划出逃计划。
在这里,莫里森用“甜蜜之家”这个场景描写象征了奴隶制的欺骗和邪恶,并且在这里做了暗示,只要罪恶的奴隶制存在,欺骗和邪恶就会存在。黑人要想获得真正自由,必须要根除这种制度。莫里森警示黑人同胞,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重新审视自由的意义。黑人只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过去,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蓝石路124号旧屋是小说中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小镇塞丝一家居住的一所旧屋。小说三部分的开头首句都对124号旧屋进行了描述。小说三部分的开头分别以“124号恶意充斥”, “124号喧闹不堪”, “124号静谧无声”命名。作者巧借这种数字开篇,隐喻了黑奴争取自由的艰难历程,从受皮鞭之苦的非人生活到为自由生活的激烈抗争到获得自由后的心理满足。随着对作品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宠儿》在1987年出版,从1863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到1987年恰好是黑人奴隶获得法律上自由的124年。而《宠儿》的故事叙述的主要场所也在124号。宠儿出现在124 号,又消失在124号中。从这一点来看,124并非是作者虚设的数字。莫里森似乎在告诫黑人同胞,虽然他们已经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黑人的语言和文化正在被白人同化,白人文化的价值观早已渗透到黑人灵魂。所以124号旧屋就成了那等待修复的黑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另外,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获得自由后就居住在这124号旧屋里。塞丝从奴隶主庄园带着孩子冒着生命危险也逃到这里。因此,124这间旧屋就成了黑人的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然而,塞丝在这里只获得短暂的28天自由,随着“学校老师”和他的两个侄子的到来,塞丝的自由被彻底瓦解了,因此便有了杀婴事件的发生。所以,124号就成为一间闹鬼的屋子,成为塞丝难以走出去的心理阴霾。124号是美国所有闹鬼的屋子中的一间,成为了浓缩的美国社会的象征。莫里森仅仅用124号这个旧屋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人的悲剧,就让我们触摸到了美国的黑人历史,一部值得反思的美国黑人历史。
三 结语
莫里森在《宠儿》中正是通过象征这种独特的艺术方式,对美国黑人历史和美国黑人同胞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积极探索了黑人同胞的发展道路,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成长历程。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尽管美国黑人已经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种族歧视和压迫。黑人同胞要想获得真正自由一定要重新审视自由的含义。通过对小说中部分象征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莫里森正是借助一系列有着丰富内涵的象征意象铺陈故事背景,刻画小说人物心理,影响和推动小说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这些象征意象为深化作品主题和升华读者思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体会其小说的艺术魅力和领略其作品中深刻思想内涵。
注:科研项目名称:托尼·莫里森小说的象征艺术研究,编号LSSY200901,社科类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 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中人名和地名的象征意蕴》,《宁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3]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忠霞:《〈宠儿〉的象征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 汪顺来:《〈宠儿〉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作者简介:包金平,女,1973—,黑龙江省大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