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丰子恺忍痛烧毁《护生画集》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b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说过,《护生画集》是爸爸最重要的作品,对爸爸来说有特殊意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爸爸为了提倡保护生物,先后画了六本《护生画集》,一共四百五十幅。从1929年开始出版,一直出到1979年,整整半个世纪!这是父亲一生中篇幅最多、耗时最久的一部巨著!另外一点,就是我爸爸对弘一法师非常尊敬,所以爸爸一定要完成这个宏愿。很奇怪的是,照当时的环境,画这最后一辑时我父亲应该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好像冥冥之中感觉到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他提早把这件事做好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父亲创作六集《护生画集》的前因后果
  爸爸创作第一、二集《护生画集》,是在弘一法师的指导下完成的。爸爸一生画了几千幅画,如果内容重复的画也计算在内,有上万幅。但是他作护生画,比起作其他题材的画来,更是虔诚。爸爸一直强调 “护生”是为了“护心”。这也是他画护生画的真正的目的。《护生画集》是一幅画配一段文字。给《护生画集》配文字的,先后有4位大家。弘一大师为第一、二集配字,叶恭绰先生为第三集配字,朱幼兰先生为第四、六集配字,虞愚先生为第五集配字。这套书里,融入了师恩和朋友间的友谊,也融入了父亲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理想。
  《护生画初集》有50对字画。爸爸作画,弘一法师亲手写字,卷首由马一浮先生亲笔书写序言。这第一集,是为弘一大师祝五十岁整寿而作。当时,弘一法师住在温州,与我父亲不断地通信,对每页画稿都仔细审视,然后考虑恰当的题字,一丝不苟。弘一法师在1928年农历八月廿一日写了一封长信给我父亲和策划画集的李圆净居士,信里谆谆嘱咐:《护生画集》应该以优美柔和之情调,让看画的人产生凄凉悲悯的感想,这才有艺术的价值。还说如果纸上充满了残酷的形象,杀气腾腾,而且标题用“开棺”“悬梁”“示众”等粗暴的文字,那看画的人就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想。并说优美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好像吃橄榄一样。随后1940年出版的《护生画续集》的内容与初集相比,就多了和平的气氛。
  那么,为什么爸爸一画就画了六集呢?本来只打算画一集,共五十幅画。画集1929年交由开明书店出版,祝他最敬爱的老师五十大寿。后来,抗战中我家逃难到广西宜山,时适弘公六十大寿,爸爸又画了六十幅护生画,寄到弘公所在的泉州,祝恩师六十大寿。1939年仍交给开明书店出版。弘一法师收到第二集画稿后对我父亲提出要求:我七十岁时你画七十幅,八十岁时画八十幅,一直画到一百岁。“世寿所许,定当遵嘱”,爸爸就遵嘱而行。但不及画七十幅,1942年弘一法师六十三虚龄时离开人世。1948年,爸爸在厦门画了第三集,以祝弘公冥寿七十。1960年爸爸在他所居住的“日月楼”完成了第四集,但依照当时的政治形势,不可能在国内出版,爸爸将画与诗文陆续寄给广洽法师,在海外出版。第四集出版后在海外广受好评。本来第五集出版时间应为1970年,但在海外侨胞的鼓励下,爸爸全力以赴,提早开始画第五集,终于1965年完成,交给广洽法师在海外出版。后来他编绘第六集时,已是在“文革”期间,偷偷摸摸进行,如果被发现,会大祸临头。
  “几家欢笑万家愁”引发的恐慌
  “文革”开始,有一次华瞻哥来,那时爸爸已在接受批判,但家里还没有受冲击。华瞻哥问起爸爸在画院受到怎样的批判,爸爸讲了一些,其中提到《护生画集》。华瞻哥听到这里,很敏感地从书橱里抽出一本《护生画集》第五集翻起来,这是广洽法师从新加坡寄来的。他翻着翻着,紧锁着眉头说:“唉呀,这一幅幅画,他们都可以找到理由来批判。”翻到最后,华瞻哥突然“啊”的一声,把最后一幅的画题读出来:“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笑几家愁——啊不,你写的还是万家愁呢!那还了得!”我和爸爸都用惊疑的目光看着华瞻哥。华瞻哥觉得我们在政治上太无知:“你们难道没有觉得问题很严重吗?”爸爸说:“这不就是《水浒》里的诗句吗?”华瞻哥说:“可你是在什么时代发表这幅画的!是60年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几家愁,你还改成万家愁!”听他这么一说,我和爸爸一下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想这下可要闯祸了。爸爸比我镇定,搬出佛教的观点:“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世间就是苦海……”华瞻哥打断了爸爸的话,“现在是碰到‘文革’呀!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他们批你,你能和他们宣传佛教吗?”话未说完,华瞻哥又转向我:“爸爸一直呆在家里,不知道外面的情况,情有可原,你呢?编译所不是也有政治学习吗?你看爸爸画这样的画,难道不觉得有严重的政治问题吗?”要知道我每周只有一次去参加学习会,会上光是聊天,也不知道爸爸画护生画会有什么麻烦。爸爸画画时,我又不是一天到晚盯着他在旁边的,而且那个时候也糊里糊涂的。爸爸这次也开始自责起来。最后我们三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怎么补救这件事。
  最后还是爸爸决定仍旧写信找广洽法师帮忙。我们商量好由爸爸写信给法师,就说那最后一幅画是解放前1946年的旧作,早年寄赠法师的。编辑第五集时因未凑满90幅,从旧画中选了这幅放上去。现在既然已经出版了,请刻一个“1946”的图章,盖在每本书这幅画下方的角上,以弥补此错误。后来我想到,如果法师回信说“那是你自己选的,不是我选的,”就糟糕了!最后还是爸爸想出好主意,给法师拟一封回信,请他照抄。爸爸说法师虽身在海外,也会听到“文革”的情况。广洽法师很尊重我父亲,也会理解爸爸这样做的苦衷。于是我们帮爸爸拟定了回信,表示这是法师自己从爸爸的旧作中选取这幅画的,现已一一盖上“1946”的章。
  我将信寄出后,盼着广洽法师早日回信。回信终于来了,我们一看,广洽法师果然完全照我们拟好的回信写的。为了防止这个护身符被抄走,我费尽心思找了一处地方将信藏了进去。那是通向客厅的大楼梯和通向厨房的小楼梯交会的那个平台上的一个洞,这个洞是转弯的,而且不是无底洞,信塞在里面既安全又不外露。妈妈看我将信藏好,又给我派了新任务,那就是将当初把汉兴里房子顶掉后换来的几根小黄鱼(金条)藏好。我很快把事做好,天衣无缝,后来我家经过两次抄家,这些都没被发现。
  家藏《护生画集》被付之一炬
  做完这些地下工作,我又想到我们家还有好些广洽法师寄来的护生画集第五集,这些都没盖过“1946”的章,如何是好?爸爸开始说要丢掉,后来一想要是丢到垃圾桶里还是会被发现,不妥。最后还是忠心耿耿的英娥阿姨提议由她将这些画册扔到浴缸里,用水浸软,撕碎,就看不出了。可是事与愿违,这些书印制考究,纸张挺刮,怎么泡都泡不软,我们没办法了。爸爸提议烧掉,但烧的话有火光,还有烟味,不好办。还是英娥阿姨想出来半夜偷偷烧。她从厨房里端了个炒菜锅上来,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些灰放在锅底,把锅子搁在一个翻过来的凳子上,还有一把拨弄的火钳。她想得真是周到。这套道具被我们放在上二楼刚走完扶梯还没进房间的平台上。我还把周围所有的门窗全部关上,家里的灯也关了,只留平台上方的一个灯。这天老天爷也帮忙,一直下着毛毛细雨。
  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焚书”了。我负责一页一页地撕下来,英娥阿姨管烧书的事情。我们用炭来烧,炭就架在锅子上面,一个一个架,然后把火点燃,让炭一点点热起来。我们抗战逃难的时候,专门用这种办法来烤火的。烈火熊熊中,一本本凝聚爸爸心血的《护生画集》就这样被付之一炬,以后我们家再也找不到这本“含冤”的“毒草”。后来我要一本单行本《护生画集》,却再也找不到了。这样焚书,全是为了爸爸的安全,不得已而为之。
  正当我们的焚书接近尾声时,突然传来敲门声。我永远忘不了这紧张的一刻,难道是火光被人发现了?怎么办呢?就是马上扑灭也来不及了。但门一定要去开的,我们小辈的安危不去说,连累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来者肯定要说是他们指使毁灭罪证,一下子我和英娥阿姨两个人都呆住了。幸好门铃就响了一下,以后就没了动静。那时候我说是弘一法师在保佑,因为我们烧的是《护生画集》。
其他文献
陆维钊诗词丹青皆通,亦善琵琶、古琴、箫。他为遗腹子,幼为秀才祖父门下训童,得亲诲而才华超群。其前半生以文见长,曾为清华研究院导师王国维的助教,次协叶恭绰先生编纂完成后半部《全清词钞》,编注《三国晋南北朝文选》等。后半生以书画彰显盛名,尤以“陆氏蜾扁”独树一帜,成为建国后书法创新一派,被学界誉为20世纪杰出书家。画坛大家方增先为其门墙桃李,近老病侵寻,仍师恩难忘,自叙莫逆之交,旧梦依然,弥足珍贵。 
期刊
1909年,沈尹默26岁那年,他在杭州高等学校代课,一天他在寓所看书,有一穿竹布长衫的年轻人来访,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陈独秀。陈独秀比沈尹默略长几岁,当时他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他对沈尹默说,昨天我在刘季平那里见到你写的一首诗,诗写得很好,但字则俗在骨。陈独秀快人快语,沈尹默一时被他说得羞愧不已。然而沈尹默继而细细思考,觉得陈独秀的话一语中的,振聋发聩。从此改弦易辙,研习碑帖,临池苦练,终于成为一代书
期刊
尊敬的《世纪》杂志编辑同志:  您好!  正当举国上下大力宣传、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见贵刊2014年第6期刊登的《周和康关于陈邦本文章的来信》,颇感惊异。  周和康“来信”开头给拙作《金仲华托我办理宋宅杂费报销》(2014年第4期)扣上“不真实”的帽子。  我的文章记述1967年8月,宋宅管理员周和康因宋宅杂费报销的审批人市人委副秘书长张甦平靠边,无法报销了,向孙夫人最信任又最可靠的金仲华
期刊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比赛期间的4月6日,毛泽东主席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此事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回忆其中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感慨万千。  后藤来北京盛情邀请中国队  1971年1月,日本乒协的老会
期刊
《世纪》编辑部:  寄下的2016年第6期贵刊于昨日收到,谢谢编用拙文《重读〈鲁迅全集〉》。当天读完宋时娟女士的《孙中山的基督教葬礼为何鲜为人知》,石湾学友的《鲁迅与梅兰芳入党》,陈漱渝先生的《从鲁迅来看为当代人立传的难处》,飞德先生的《编余琐谈》,有些感想和联想,写出来供参考。  宋时娟女士的文章,披露了尘封已久的为已故孙中山举行基督教祈祷礼这一历史细节的真相,写得原原本本,有根有据,详尽可读。
期刊
我很小就听家里人说,我们家过去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叉袋角朱家,开纱厂面粉厂的。我们曾参观上海纺织工业博物馆,却失望而归。因为整个博物馆对曾祖父朱鸿度及他创办的上海裕源纱厂只字未提。有几个展室,大篇幅介绍20世纪20年代无锡荣家创办民族纺织工业。实际上曾祖父办厂时是1894年,比后来中国民族资本办纺纱厂的时间早了20多年。  祖上曾为  曾国藩、李鸿章办过事  1860年我的高祖朱宗溱为逃避太平天国兵
期刊
著名作家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对我国著名收藏家孙伯渊有这样一段介绍:“走在嵩山路上,路旁的梧桐幽森,两侧的房屋仍是旧时容貌,只是弄堂小店的各色广告掩没了旧屋的沧桑,更不要说昔日的文化氛围了。现在看来这条很不起眼的马路,当年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书画之乡。海上两大画家吴湖帆、冯超然卷帘相望,碑帖专家、收藏家孙伯渊和他们对巷而居,经常在这里走动的还有陆廉夫、赵叔孺,他们也在附近赁屋而居。一路之
期刊
我们身边的 “张志新”  粉碎“四人帮”以后,张志新烈士在“文革”期间奋不顾身、勇批极左的思想解放先驱事迹,使我们惊讶、敬佩不已。但万万没有想到,当我在华东政法学院任教时,我同事中竟然就有一位活着的“张志新”——杨兆龙的女婿:陆锦璧。  鸣放时期坦陈对学校改革的意见  1957年5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在中苏友好大厦召开宣传工作会议。陆锦璧作为华政唯一的青年教师代表,随同院领导和三位老教师代表一起
期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在大连海关工作。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每位干部都写了一份《对苏联看法的思想演变过程》思想汇报,万万没想到,时隔八年,这份汇报成了我“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证,我被打成“右派”。此后二十多年,我一直努力为自己翻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因此,我后来受人之托,到上海著名的大“右派”孙大雨(1905—1997)教授家传授自己丰富的翻案经验,也算是一段因祸得福的际遇吧。  如今,孙大
期刊
1999年4月 21日,人民日报社驻日本东京的记者于青,发回一份国际内参稿。稿件主要内容,是新当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4月20日接受《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联合采访的谈话纪要。不料想这份内参稿引起不同看法,当时我是报社分管国际部工作的副总编辑,参加了处理这份内参稿的全过程,值得一记。  记者发回采访新任东京都知事的内参稿  石原慎太郎,1932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是获得日本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