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科技文
“能阅读一般的自然科技类文章”,是《考纲》的要求。设题考查“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试题选文具有的“知识新、信息量大、表述严密”等特点,给理解掌握造成困难,使考生畏惧、心急,从而陷入“读无章、解无法”的不利解题状态。怎样来克服不利?又怎样来有效解题呢?要注重三点。
一、备意识,善通读。
仔细通读全文,是快速找到命题点和答题点的根本,通读要卓有成效,还应具备三种意识:1、整体意识。即要依据科技文总分、分总或递进的基本结构,对说明主体、结构层次等有个整体感知,切忌对全文作零零碎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阅读,而应着力“宏观”把握,才有可能对具体的每小题准确作答。2、题文结合意识。高考命制的题目,涉及的往往是全文的经脉骨干,且题目的设置又往往呈现出文章的先后顺序或先局部后整体的特点,所以结合题目读原文,可收到既快速把握了全文内容,又能有效熟悉题目的效果。3、重点勾画意识。高考制题,主要检测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能力,即对术语性名词、特定词句的理解能力,对重要文意的判断、推理能力。显示在题目上,会涉及到诸如概念名词,指代词,关联词,表时间、范围、推测、程度、肯定否定等的副词,对这些词,要边读边勾画,以便于解题。
二、重审读,准定位。
高考制题,题干题肢往往针对文中重要名词术语内涵的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文中准确表意的词句的实际掌握。对此,要重视审读,准确找到题干题肢所在的语段,再结合语境仔细研读,吃透语意;在此,还需特别强调的是,需提防一种设题“陷阱”,即“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如:[题干]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概念的相关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 )
[题肢]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具体体现为性欲、食欲等。
[原文]“力比多”……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性欲、食欲,也表现于情绪的欲望;
解析:审读题干题肢,准确定准原文,再审读吃透语意,可知C项“似是而非”,因为解读原文可知,“性欲”“食欲”“情绪”三者是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且人的“性欲”“食欲”不一定属于“情绪”。
三、借方法,巧甑别。
科技文题目涉及的信息多,面广,往往散见于多个段落;且题项句常常不完全等同文中原句,而是作了转述或局部整合。要准确求解,必须按图索骥,找寻根底,即返回到相关语句,在原文处仔细对照、斟酌,甑别出差别。当然,甑别也要借“巧”力,即借助高考制题设误的常用“手段”——“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或然未然”“断章取义”“画蛇添足”“张冠李戴”等,来高效答题。
如:[题干]根据原文相关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项]C.荣格提出的人格类型说,被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并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原文]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析:按图索骥,找准原文,凭“偷梁换柱”检索主要术语,易知C错。因原文中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是“人格维度”不是“人格类型”。
[热身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那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叶深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藏状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自我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参考答案:1.B(A“不能变化”错 C说的是结果 D答非所问) 2.D(A关系倒置 B遗漏信息 C突变是过程不是能力) 3.D
“能阅读一般的自然科技类文章”,是《考纲》的要求。设题考查“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试题选文具有的“知识新、信息量大、表述严密”等特点,给理解掌握造成困难,使考生畏惧、心急,从而陷入“读无章、解无法”的不利解题状态。怎样来克服不利?又怎样来有效解题呢?要注重三点。
一、备意识,善通读。
仔细通读全文,是快速找到命题点和答题点的根本,通读要卓有成效,还应具备三种意识:1、整体意识。即要依据科技文总分、分总或递进的基本结构,对说明主体、结构层次等有个整体感知,切忌对全文作零零碎碎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阅读,而应着力“宏观”把握,才有可能对具体的每小题准确作答。2、题文结合意识。高考命制的题目,涉及的往往是全文的经脉骨干,且题目的设置又往往呈现出文章的先后顺序或先局部后整体的特点,所以结合题目读原文,可收到既快速把握了全文内容,又能有效熟悉题目的效果。3、重点勾画意识。高考制题,主要检测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解能力,即对术语性名词、特定词句的理解能力,对重要文意的判断、推理能力。显示在题目上,会涉及到诸如概念名词,指代词,关联词,表时间、范围、推测、程度、肯定否定等的副词,对这些词,要边读边勾画,以便于解题。
二、重审读,准定位。
高考制题,题干题肢往往针对文中重要名词术语内涵的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文中准确表意的词句的实际掌握。对此,要重视审读,准确找到题干题肢所在的语段,再结合语境仔细研读,吃透语意;在此,还需特别强调的是,需提防一种设题“陷阱”,即“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如:[题干]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概念的相关解说,不合文意的一项( )
[题肢]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具体体现为性欲、食欲等。
[原文]“力比多”……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性欲、食欲,也表现于情绪的欲望;
解析:审读题干题肢,准确定准原文,再审读吃透语意,可知C项“似是而非”,因为解读原文可知,“性欲”“食欲”“情绪”三者是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且人的“性欲”“食欲”不一定属于“情绪”。
三、借方法,巧甑别。
科技文题目涉及的信息多,面广,往往散见于多个段落;且题项句常常不完全等同文中原句,而是作了转述或局部整合。要准确求解,必须按图索骥,找寻根底,即返回到相关语句,在原文处仔细对照、斟酌,甑别出差别。当然,甑别也要借“巧”力,即借助高考制题设误的常用“手段”——“偷梁换柱”“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或然未然”“断章取义”“画蛇添足”“张冠李戴”等,来高效答题。
如:[题干]根据原文相关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项]C.荣格提出的人格类型说,被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并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原文]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析:按图索骥,找准原文,凭“偷梁换柱”检索主要术语,易知C错。因原文中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是“人格维度”不是“人格类型”。
[热身演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就是那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突变,是位于大脑叶深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
1.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藏状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自我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主要区别。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信息不如神经记忆的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参考答案:1.B(A“不能变化”错 C说的是结果 D答非所问) 2.D(A关系倒置 B遗漏信息 C突变是过程不是能力)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