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斑;(5)黄斑萎缩;(6)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斑病变的关系.[结果]年龄、近视屈光度及矫正视力在不同类型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29.734,P<0.001;屈光度:F=22.259,P<0.001;矫正视力:F=5.93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年龄增加,CNV及黄斑萎缩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比值比(OR)=1.034,95%可信区间(CI)=1.019~1.049,P<0.001;OR=1.054,95%CI=1.031~1.076,P<0.001];而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则呈下降趋势(OR=0.906,95%CI=0.876~0.937,P<0.001);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加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OR=1.233,95% CI=1.136~1.338,P<0.001;OR=1.554,95% CI=1.185~2.038,P<0.001),黄斑萎缩呈上升趋势(OR=0.762,95%CI=0.705~0.824,P<0.001).各类型黄斑病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CNV对视力损害程度较重(OR=1.835,95%CI=1.180~2.854,P=0.007),漆样裂纹则较轻(OR=0.506,95%CI=0.328~0.782,P=0.002).[结论]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根据FFA可分为6大类型,CNV及黄斑萎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漆样裂纹黄斑出血则随之减少,CNV及黄斑裂孔随近视屈光度增高而减少,黄斑萎缩则随之增加;病变类型不同,最佳矫正视力不同。
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类型黄斑病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251例451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特点及FFA特征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分为6种类型:(1)漆样裂纹;(2)脉络新生血管(CNV);(3)漆样裂纹性黄斑出血;(4)Fuchs斑;(5)黄斑萎缩;(6)黄斑裂孔.分析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矫正视力与各类型黄
【机 构】
:
510060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0060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0060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0060广州,中
【出 处】
:
中华眼底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2年28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借助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条件,杂志社与五一技师学院强强联合,合作举办了第十七届PLC、变频器“节能减排”应用技术培训班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领域的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所以一些现代化的特点如自动化、智能化等,机械制造工艺同样具备,笔者在本文中对我国机械制造工艺进行阐述,对我国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了分析,并对现代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进行简要阐述,旨在传播工艺技术使其更广泛的为人所知。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 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发展 作为一门具有创造力的综合
创新驱动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和行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方法。
WHO首次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大会于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WHO总部举行.本次大会由联合国环境署、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气候与清洁
期刊
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快速融合,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国家安全、集体安全及个人安全的角度阐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参与式"教学法在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实施方法。重点讲述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实施方法与成效,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评估方法。同时介绍相关政府、信息安全企业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进展,指出目前在高校网络信息
介绍了Ⅱ-Ⅵ族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掺杂技术和几种典型的掺杂工艺;综述了掺杂对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光、电特性的影响;列举了近几年掺杂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现阶段利用胶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中国制造2025"强调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探索着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本文将从产品体系、产业融合、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