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冯小刚为人民+币服务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年前的一个下午,两个30出头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海淀区的木樨地,他们在一幢楼里好一番折腾,终于打听到某个人住的单元。敲门,却没有人应。隔壁单元的人说,他们要找的人外出了。于是他们下了楼,坐在摩托车上等。天下起了雨。过了一两个小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一个年轻人指着那人说:来了。
  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冯小刚,一个叫王朔;他们等的人,名叫葛优。这是冯小刚和葛优第一次见面,为的是请他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中的李冬宝。后来冯小刚感叹说,他和葛优有缘。葛优不在家,天又下着雨,如果不想等了,走了,就没后来的事了。
  后来的事,就是《甲方乙方》(票房3000万)、《不见不散》(4000万)、《没完没了》(3500万)、《大腕》(4000万)、《手机》(5000万)、《天下无贼》(1亿)、《夜宴》(1.4亿)、《非诚勿扰》这8部贺岁片。从1997年冯小刚推出第一部葛优主演的贺岁喜剧《甲方乙方》以来,中国的观众似乎也跟他俩达成了类似甲方乙方的默契:你们提供欢笑,我们去看电影。
  所以冯小刚曾自负地说,不是中国电影帮助了我,是我帮助了中国电影。的确,自1994年底国外大片进入中国,他和葛优这对黄金搭档创下的票房不败神话一段时间内为中国电影守住了市场的阵地。
  但冯小刚“怯怯地说”他的片子是比较文艺的商业片,只是票房都很好,甚至超过那些纯粹的商业片。他真是太明白笑的商业价值了——我拍个片子就是想让大家高兴。电影就是盲肠,其实没那么重要。但生活太乏味了,观众需要放松,需要到电影院里去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何必要他们深刻呢?既然冯小刚自己都说他已经过了那个非得让人说他深刻的阶段,既然葛优已经预见到了因为年岁渐长而不再能拍贺岁片的日子。
  台湾导演蔡明亮说过:一个导演可以成为冯小刚,也可以成为蔡明亮,但你不能怪蔡明亮没有成为冯小刚。反之,把深刻寄托在冯小刚身上,原本就是自作多情。至于片子里那些软广告,其实也不必那么较真。在为“人民”服务之后,“币”实在是他们应得的。
其他文献
震后的废墟,水泥板的一端压着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如果你是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当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地吐出“救弟弟”三个字时,石板下的姐姐,也在黑暗中陷入了同样的无助和绝望。23秒钟的一场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