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威说,生活是利用环境使自我更新的过程。生活是人的生活,所以生活不能没有德育,生活和德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如果把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生活,从时间上来划分,可以分为课堂教育活动和课间教育活动,而课间教育活动往往被大部分教师忽视,因此小学生在校期间的意外事故大部分是在课间发生的。课间又是孩子们最自由、最自我的时候,课间活动的管理亟待引起重视。如何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的能力?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种模式既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既发挥学生的自我性,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又做到人人参与管理班级,让课间变得有序,充满欢乐,彰显个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工作责任感相应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人。本文将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现状、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策略研究以及现实意义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现状
小学生在校期间的意外事故大部分是在课间发生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发现,中高年级学生课间活动呈现多样化,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教室或走廊或楼梯进行追逐打闹等动作较大、相对危险的活动,碰撞、摔伤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时危及生命,教师们不可忽视。
为什么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存在缺陷呢?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1、中高年级学生非常渴望自由,不喜欢停留在被管制的层面,希望个性张扬,叛逆的苗头稍有显现。2、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3、班主任老师琐事繁杂,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结束了,忽视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导致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課间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且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我们试图在总结各种道德教育的利弊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克制学生自我中心的学校德育管理新模式。因此我们提出利用班级日志形式,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把教育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不断地反思并规范自己,在体验中逐渐体察,感悟生成,进行自我管理。
二.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1.“活动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即活动中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所以要建立中高年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首先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达到学生个体自我教育体系的建立。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课间”才真正能培养和锻炼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班级日志”这种新模式开展有益的、长期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好习惯,并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地学习,以及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等品性。
2.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想在课间使学生从自省自知走向自导自控,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这尤为重要。教育学告诉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身高涨幅较大,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要求独立,急于摆脱大人的监护,什么都想自己干。教师应顺着学生意识发展的规律,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达到自我意识的“自我教育”层次。在课间利用“班级日志”的形式进行管理,是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自我管理是自我教育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强化班级集体管理,形成正确强大的班级舆论导向,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让课间变得有序,充满欢乐,彰显个性。
以上活动模式和要求为我们构建“班级日志” 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为创建新的德育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
三.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
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学生强烈的民主意识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教师主要从全班参与、科学管理、及时反馈等方面作一些策略研究,努力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课间自我管理能力。
1.参与面广,目标明确,计划完美
为了锻炼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结合班级的实际,教师可以广泛征询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班级日志的工作计划、奋斗目标以及评价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教师引导学生把重点聚焦在课间活动时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比如,课间的班级“正能量”和“负能量”,包括课间纪律、卫生、礼仪等。全班同学表决通过,由学生自行设计近、远期各类目标,张贴在教室显眼处。再利用班会、课余时间、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知班级日志评价内容,明确自己所处的岗位与职责,并成立“立法委员会”参与监督管理。另外请家长参与讨论、评价,不断修改、完善,以便锻炼学生课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管理科学,民主平等,家校合力
实施过程中,学生分组管理,班长轮流执政。首先竞选出能力较强的5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再由他们均衡地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周一至周五的班长要求把课间现象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记录下来,再评价当天的整体情况,最后由班主任老师签字。原则上,班主任老师要做到“放手、放权、放心”,特别是对于值日班长,要善于放权,要大胆地让其去组织和管理组员;允许他们犯错误,促进其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威信;记录员要本着公平公正、敦促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去管理课间事务;班主任要给予指导、帮助、支持,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和人格。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应忽视家庭和同伴教育的作用。教师亦可创建网络教育评价体系,利用短信、博客、微信、qq等平台,把当天的班级日志内容拍下来,推荐给家长并请家长参与讨论、评价。家长形成对比,找到差距,在家庭教育方面就会对症下药。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课间管理能力、同伴之间的协调能力,又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班级日志上表现一番,形成良性竞争,互相学习,共同改进,。
3.总结到位,评价中肯,体系完善
为了发挥“班级日志“式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教师要监督学生做到及时总结,准确评价,量化考核,不断完善“总结—评价—考核”体系。
对值日班干的正确评价,是整个值日制度的关键所在。首先,每日小结。利用每天晨会前三分钟进行小汇报,请昨天的值日班长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简短的总结,指出问题,明确教育目标。其次,每周总结。每周一的班会课就是当值班长进行周总结的时间。全班同学根据“班级日志”的记录和班长的总结情况,每周评出一位“最佳值日生”和一个“最佳拍档小组”,当选的组员和个人均可获得奖励。
为了配合班级日志的活动,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例如,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画有若干棵大树,一棵大树代表一个小组,一周评比一次,果子多的为胜,互相督促。都想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日志的“正能量”里,这样便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取果子;反之,就摘掉该小组的果子。学期末进行总评,将会产生年度“课间纪律明星”等多项奖励。考核评价如下表:
四、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班级日志”式活动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1.参与小课题研究活动,构建班级德育体系
课间无小事。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转化,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变得无组织纪律,有甚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对此教育转化的研究,是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构建班级德育体系。课间是一个体现学生道德的主体性的活动时间,要求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把德育过程理解为“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我、自觉的过程”,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要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说教、限制、命令等做法,而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实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宏观调控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个性、自律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起自我管理的舞台,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从学生到教师、从班级到年级都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系。从被试的选择、方法的确立、乃至模式的构想,都确立了应有的德育体系。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管理观念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后,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理念。既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又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德育空间,是教师探讨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人”来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自控力;培养有中国魂和洞察世界的能力的现代人。这必将是理想的、成功的素质教育管理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在和自己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地实际接触和相会作用下,获得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感性经历和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
3.生活与德育活动并驾齐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实践后的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不仅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而且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逐年明显好转,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都有所增强,班风正,学风浓,课间变得有序,充满欢乐。学生逐渐认识到课间遵守纪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团队。活动过程中,他们竞争上岗,角色的转换,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强化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的班级,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每个学生在尽力地表现自我,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许。
通过观察发现,此前喜欢追逐打闹的学生放慢了脚步;课间爱捣乱的学生,不再“违法乱纪”了;曾经因为课间打架转学数次的吴海明的父母自从看见儿子的转变之后这样说,儿子参加活动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绩提高了,课间不但不打闹了,还不时地教育邻班打闹的同学,甚至建议创建家庭日志。同时,实践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内部得到推广,未参与的家长强烈渴望自己孩子所在班级也加入这项活动。学生行为的改变,是生活与德育活动并驾齐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是有效德育活动结束后的必然产物。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模式形成后,教师将进一步探索“班级日志”式对班级建设的作用,发挥它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江平.《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思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2-139
[2]林淑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16
[3]王坤丽.《如何构建自我型班级管理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6
(作者單位: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现状
小学生在校期间的意外事故大部分是在课间发生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观察发现,中高年级学生课间活动呈现多样化,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教室或走廊或楼梯进行追逐打闹等动作较大、相对危险的活动,碰撞、摔伤等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时危及生命,教师们不可忽视。
为什么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存在缺陷呢?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1、中高年级学生非常渴望自由,不喜欢停留在被管制的层面,希望个性张扬,叛逆的苗头稍有显现。2、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3、班主任老师琐事繁杂,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结束了,忽视了学生的课间活动,导致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課间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且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我们试图在总结各种道德教育的利弊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克制学生自我中心的学校德育管理新模式。因此我们提出利用班级日志形式,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把教育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不断地反思并规范自己,在体验中逐渐体察,感悟生成,进行自我管理。
二.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
1.“活动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都强调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应该是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即活动中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应该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有生命价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自省,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所以要建立中高年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首先要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从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达到学生个体自我教育体系的建立。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课间”才真正能培养和锻炼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班级日志”这种新模式开展有益的、长期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好习惯,并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地学习,以及实现其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等品性。
2.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想在课间使学生从自省自知走向自导自控,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势下,这尤为重要。教育学告诉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身高涨幅较大,要求成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要求独立,急于摆脱大人的监护,什么都想自己干。教师应顺着学生意识发展的规律,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他们达到自我意识的“自我教育”层次。在课间利用“班级日志”的形式进行管理,是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自我管理是自我教育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强化班级集体管理,形成正确强大的班级舆论导向,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让课间变得有序,充满欢乐,彰显个性。
以上活动模式和要求为我们构建“班级日志” 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为创建新的德育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
三.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
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学生强烈的民主意识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教师主要从全班参与、科学管理、及时反馈等方面作一些策略研究,努力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课间自我管理能力。
1.参与面广,目标明确,计划完美
为了锻炼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结合班级的实际,教师可以广泛征询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班级日志的工作计划、奋斗目标以及评价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教师引导学生把重点聚焦在课间活动时存在的问题与现象,比如,课间的班级“正能量”和“负能量”,包括课间纪律、卫生、礼仪等。全班同学表决通过,由学生自行设计近、远期各类目标,张贴在教室显眼处。再利用班会、课余时间、谈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知班级日志评价内容,明确自己所处的岗位与职责,并成立“立法委员会”参与监督管理。另外请家长参与讨论、评价,不断修改、完善,以便锻炼学生课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管理科学,民主平等,家校合力
实施过程中,学生分组管理,班长轮流执政。首先竞选出能力较强的5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再由他们均衡地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进行具体分工。周一至周五的班长要求把课间现象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地记录下来,再评价当天的整体情况,最后由班主任老师签字。原则上,班主任老师要做到“放手、放权、放心”,特别是对于值日班长,要善于放权,要大胆地让其去组织和管理组员;允许他们犯错误,促进其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威信;记录员要本着公平公正、敦促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去管理课间事务;班主任要给予指导、帮助、支持,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和人格。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应忽视家庭和同伴教育的作用。教师亦可创建网络教育评价体系,利用短信、博客、微信、qq等平台,把当天的班级日志内容拍下来,推荐给家长并请家长参与讨论、评价。家长形成对比,找到差距,在家庭教育方面就会对症下药。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课间管理能力、同伴之间的协调能力,又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在班级日志上表现一番,形成良性竞争,互相学习,共同改进,。
3.总结到位,评价中肯,体系完善
为了发挥“班级日志“式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教师要监督学生做到及时总结,准确评价,量化考核,不断完善“总结—评价—考核”体系。
对值日班干的正确评价,是整个值日制度的关键所在。首先,每日小结。利用每天晨会前三分钟进行小汇报,请昨天的值日班长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简短的总结,指出问题,明确教育目标。其次,每周总结。每周一的班会课就是当值班长进行周总结的时间。全班同学根据“班级日志”的记录和班长的总结情况,每周评出一位“最佳值日生”和一个“最佳拍档小组”,当选的组员和个人均可获得奖励。
为了配合班级日志的活动,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活动。例如,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画有若干棵大树,一棵大树代表一个小组,一周评比一次,果子多的为胜,互相督促。都想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日志的“正能量”里,这样便能为自己的小组争取果子;反之,就摘掉该小组的果子。学期末进行总评,将会产生年度“课间纪律明星”等多项奖励。考核评价如下表:
四、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实践有力地证明了“班级日志”式活动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1.参与小课题研究活动,构建班级德育体系
课间无小事。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忽视了对他们的教育转化,他们的未来可能会变得无组织纪律,有甚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教师对此教育转化的研究,是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构建班级德育体系。课间是一个体现学生道德的主体性的活动时间,要求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把德育过程理解为“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从而达到自我、自觉的过程”,不是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而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要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说教、限制、命令等做法,而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亲身实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体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宏观调控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个性、自律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起自我管理的舞台,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找到满意的位置,担当成功的角色,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从学生到教师、从班级到年级都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体系。从被试的选择、方法的确立、乃至模式的构想,都确立了应有的德育体系。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管理观念
榜样是一把尺子,一盏明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构建“班级日志”式课间自我管理模式后,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理念。既可以教育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又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德育空间,是教师探讨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人”来培养;从小养成良好的自控力;培养有中国魂和洞察世界的能力的现代人。这必将是理想的、成功的素质教育管理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在和自己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地实际接触和相会作用下,获得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感性经历和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最鲜活的体验。
3.生活与德育活动并驾齐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实践后的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不仅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而且可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逐年明显好转,班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都有所增强,班风正,学风浓,课间变得有序,充满欢乐。学生逐渐认识到课间遵守纪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团队。活动过程中,他们竞争上岗,角色的转换,学会了换位思考,从而强化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的班级,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每个学生在尽力地表现自我,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许。
通过观察发现,此前喜欢追逐打闹的学生放慢了脚步;课间爱捣乱的学生,不再“违法乱纪”了;曾经因为课间打架转学数次的吴海明的父母自从看见儿子的转变之后这样说,儿子参加活动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绩提高了,课间不但不打闹了,还不时地教育邻班打闹的同学,甚至建议创建家庭日志。同时,实践教师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内部得到推广,未参与的家长强烈渴望自己孩子所在班级也加入这项活动。学生行为的改变,是生活与德育活动并驾齐驱,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体现,是有效德育活动结束后的必然产物。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间自我管理模式形成后,教师将进一步探索“班级日志”式对班级建设的作用,发挥它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江平.《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思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2-139
[2]林淑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16
[3]王坤丽.《如何构建自我型班级管理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16
(作者單位: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