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课,其重点是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不久前,在语文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按“变→识→打→结果”的顺序比较、品读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他们对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在笔者即将转入复述教学环节的时候,一位学生忽然站起来说:书上有两处错误的地方,白骨精变成村姑和老妇人,村姑、老妇人是女的,而课文中用了“它”,我认为都应用“她”。备课时,这个问题笔者确实没有关注到,学生居然发现了。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发现了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得对吗?
生:对呀,村姑、老妇是女的,难不成是男的?
此时,部分学生随声附和,部分学生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 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村姑、老妇是妖精变的,妖精不是人,只能用“它”。
生(发现问题的学生):按你这样说,我认为文章还有一处错误:白骨精变成白发老公公,那里的老公公也应是“它”,而不是“他”。
师:×××,你真不简单啊!今天发现了三个问题。同学们不要急着肯定或否定,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
学生或默默读书,或小组讨论,或潜心思索。
生:老师,这里用“他”没错,因为白骨精是假装成老公公的,这里是假的“他”,其实还是妖精。你看下文,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吩咐道:“……这次一定要打死它……”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不错。同学们还有不一样的理由吗?
生:白骨精就像畜生一样,唐僧西天取经,弘扬佛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而白骨精要吃了唐僧长生不老……可见它非常贪婪。
师:白骨精为了一己私利,伤害无辜,的确是畜生的行为。
生:白骨精不是人,它吃不到唐僧不善罢甘休,一会儿变村姑,一会儿变老妇,一会儿变老公公,可见它诡计多端。
师:白骨精把脑子放在干坏事上,这也不是人干的事情。
生:白骨精不是人,它前两次被悟空打后,都留下一具假尸首,来迷惑唐僧、八戒、沙僧,可见它非常狡猾。
生:白骨精不是人,只有妖精死后,才会化作一缕青烟,用法术脱身,化作一堆骷髅。
师: 是呀,白骨精贪婪、诡计多端、狡猾,就像一只妖狐一样。
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白骨精不是人,可见他识别妖魔的能力强。
师:你的发言言之有理,且与众不同。
师:认为书上有错误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发现问题的学生):同意。
师:现在,我提议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发现问题的同学,感谢他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白骨精这个人物形象。
……
上述案例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言精彩连连,带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思辨的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因为思辨走进了课堂,才让上述阅读过程精彩纷呈,亮点频现。
一、 思辨,让质疑不再流于形式,有了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有的教师也深谙质疑的重要性,但或许是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许是怕学生天马行空,自己把控不住,收不了场子。正因如此,一部分教师往往以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来敷衍学生,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自己的预设教学。这种做法让质疑流于一种形式,更致命的是重创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淡漠,质疑的能力也会趋于弱化。
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显得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偏离课文重点、主旨,但作为教师对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要及时肯定,热情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成功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才有可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备课时要潜心钻研文本,做到心中有本,及时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若有价值,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建构教学流程,让学生思辨释疑,与文本深度对话,才能使得学生质疑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二、 思辨,让感悟不再蜻蜓点水,有了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知识窄,对问题的感悟、认识比较模糊、片面、肤浅。上述案例中,一位学生质疑:白骨精变成村姑和老妇人,村姑、老妇人是女的,而课文中用了“它”,我认为都应用“她”。学生要么随声附和,要么说村姑、老妇是妖精变的,妖精不是人,只能用“它”。显然他们的感悟都浮在表面,是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辨,伺机点拨:有时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有关部分,深入理解;有时可以回忆学过的同一类型的课文,作类比启发;有时可以绕道迂回,或旁敲侧击,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推理。上述案例中,当学生释疑遇到瓶颈时,笔者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观点,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学生默默读书、小组讨论、潜心思索,经过多角度思辨,对课文中关于白骨精是“‘她’,是‘他’,还是‘它’”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白骨精贪婪、诡计多端、狡猾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稍纵即逝的火花,引导学生思辨,与文本、作者、同学、教师之间展开真实的、深度的、有效的对话,进行思维激烈的碰撞,这样,语文课堂会越来越灵动,学生也会越来越钟情于语文。
【责任编辑:陈国庆】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发现了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位同学说得对吗?
生:对呀,村姑、老妇是女的,难不成是男的?
此时,部分学生随声附和,部分学生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 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村姑、老妇是妖精变的,妖精不是人,只能用“它”。
生(发现问题的学生):按你这样说,我认为文章还有一处错误:白骨精变成白发老公公,那里的老公公也应是“它”,而不是“他”。
师:×××,你真不简单啊!今天发现了三个问题。同学们不要急着肯定或否定,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
学生或默默读书,或小组讨论,或潜心思索。
生:老师,这里用“他”没错,因为白骨精是假装成老公公的,这里是假的“他”,其实还是妖精。你看下文,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傅念咒语……吩咐道:“……这次一定要打死它……”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不错。同学们还有不一样的理由吗?
生:白骨精就像畜生一样,唐僧西天取经,弘扬佛法,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而白骨精要吃了唐僧长生不老……可见它非常贪婪。
师:白骨精为了一己私利,伤害无辜,的确是畜生的行为。
生:白骨精不是人,它吃不到唐僧不善罢甘休,一会儿变村姑,一会儿变老妇,一会儿变老公公,可见它诡计多端。
师:白骨精把脑子放在干坏事上,这也不是人干的事情。
生:白骨精不是人,它前两次被悟空打后,都留下一具假尸首,来迷惑唐僧、八戒、沙僧,可见它非常狡猾。
生:白骨精不是人,只有妖精死后,才会化作一缕青烟,用法术脱身,化作一堆骷髅。
师: 是呀,白骨精贪婪、诡计多端、狡猾,就像一只妖狐一样。
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白骨精不是人,可见他识别妖魔的能力强。
师:你的发言言之有理,且与众不同。
师:认为书上有错误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发现问题的学生):同意。
师:现在,我提议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发现问题的同学,感谢他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白骨精这个人物形象。
……
上述案例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言精彩连连,带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思辨的确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因为思辨走进了课堂,才让上述阅读过程精彩纷呈,亮点频现。
一、 思辨,让质疑不再流于形式,有了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有的教师也深谙质疑的重要性,但或许是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许是怕学生天马行空,自己把控不住,收不了场子。正因如此,一部分教师往往以一句“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来敷衍学生,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束之高阁,仍然按自己的预设教学。这种做法让质疑流于一种形式,更致命的是重创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淡漠,质疑的能力也会趋于弱化。
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显得幼稚、可笑,甚至有时偏离课文重点、主旨,但作为教师对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要及时肯定,热情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成功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才有可能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另外,教师备课时要潜心钻研文本,做到心中有本,及时判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若有价值,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重新建构教学流程,让学生思辨释疑,与文本深度对话,才能使得学生质疑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二、 思辨,让感悟不再蜻蜓点水,有了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知识窄,对问题的感悟、认识比较模糊、片面、肤浅。上述案例中,一位学生质疑:白骨精变成村姑和老妇人,村姑、老妇人是女的,而课文中用了“它”,我认为都应用“她”。学生要么随声附和,要么说村姑、老妇是妖精变的,妖精不是人,只能用“它”。显然他们的感悟都浮在表面,是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辨,伺机点拨:有时可以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有关部分,深入理解;有时可以回忆学过的同一类型的课文,作类比启发;有时可以绕道迂回,或旁敲侧击,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推理。上述案例中,当学生释疑遇到瓶颈时,笔者要求学生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观点,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学生默默读书、小组讨论、潜心思索,经过多角度思辨,对课文中关于白骨精是“‘她’,是‘他’,还是‘它’”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白骨精贪婪、诡计多端、狡猾的形象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而言之,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捕捉有价值的话题、稍纵即逝的火花,引导学生思辨,与文本、作者、同学、教师之间展开真实的、深度的、有效的对话,进行思维激烈的碰撞,这样,语文课堂会越来越灵动,学生也会越来越钟情于语文。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