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的“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是“生命課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好的注释。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 生命课堂;作文教学;思辨能力
G623.2
一、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们来搞个小组粽子品尝会如何?
生:(大声喊)好!
师:大家都愿意,我很高兴。我看这样吧,小组展示组员包的家乡的粽子,看哪些小组包的粽子色味俱全,说得让人口水直流,那么这个小组的粽子品尝会就算成功。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把品尝会搞成功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各个小组都布置好了小型的粽子品尝现场会,各色粽子,琳琅满目,有的小组还细心地摆放好了白糖,牙签等。
师:同学们学会包粽子了吗?
生:(不好意思状)学会了!但包的不太漂亮。老师,欢迎来我们小组品尝。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奶奶学的。
……
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们都学会包什么样的粽子呢?谁来介绍?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生1:我包的是客家的灰水棕,把豆苗灰漏水和糯米加工制作成具有特色的灰水粽,足见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欢迎大家来品尝。
生2:我包的是潮汕的肉粽,潮汕肉粽,好食人人爱。
生3:我奶奶教我包的是嘉兴豆沙棕。嘉兴粽子,挡不住的感觉!
生4:我的和他们的都不同,我们河南人做的是糖三角。(学生好奇地瞧着)
生5:瞧瞧我包的,四角棕,这种粽子历史悠久呢!据说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为广东碱水粽。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讲了粽子不同的材料,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些材料你们家是怎么准备的?谁来说说?
生1:我和妈妈早早地就起床了,来到荷花市场买包粽子的原料,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粽叶,买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说要吃肉粽,妈妈笑呵呵地说:“好好好!小馋猫,给你做肉粽!”转过身去买了二斤猪肉和一些红枣赤豆。
生2:首先要把棕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蛋黄、肉等做馅,将馅料拌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
生3:我们把江米、粽叶、红枣洗干净,用三个盆盛好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爸爸负责裁剪用来缠粽子的白线绳,我和姥姥、妈妈负责包粽子,分工明确,开始投入“战斗”。
……
师:老师不会包粽子,你能告诉我怎样包吗?
生1:开始包粽子了。我搬来小板凳,坐在妈妈身边,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粽叶里抽出一张比较大的粽叶,打算包一个小粽子。我先把叶子裹成一个漏斗型,然后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轻轻用手压一下,三角粽的形状出现了。我胡乱地往粽子上绕线。这哪里是粽子呀!简直是个“伤兵”,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生2:外婆给我示范了一遍,我就手忙脚乱地做了起来,先把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漏斗型,装入糯米,马上困难来了,我把糯米放进去之后,这些淘气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漏出来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毛病啊。外婆一看我的动作,就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连忙说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个小洞,糯米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赶紧把漏斗尖角捏紧,这下糯米娃娃就老实多了,全部呆在了粽叶里。我佩服道:“专家啊,外婆。”
生3:经过重重困难,总算到了最后的环节——扎棕绳。我看到妈妈扎得那么“老土”,突发奇想,把绳子美美地捆在粽子,然后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哈哈,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篮子,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晶莹剔透的糯米争先恐后的蹦出,仿佛在笑话着我。妈妈说,这包粽子的最后一定工序:扎绳,是最重要的,要扎紧扎稳,才能让煮熟的粽子有型,不然的话,就成一团烂饭了。原来“老土”的才是最美的,我发现。
……
师:说得真好。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包什么样的粽子,包粽子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包粽子的过程写出来,我都着急了。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包什么粽子,还能在文章中分享你们的粽子,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二、教学反思: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生命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新作文教学观。符合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节课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写,就把文章写具体。
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包粽子”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粽子品尝会”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包粽子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思辨过程让作文自由产生,书面写作水到渠成。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把文章写具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结语: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陶行知先生说的“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是“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好的注释。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是今后作文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陶行知全集》
关键词: 生命课堂;作文教学;思辨能力
G623.2
一、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们来搞个小组粽子品尝会如何?
生:(大声喊)好!
师:大家都愿意,我很高兴。我看这样吧,小组展示组员包的家乡的粽子,看哪些小组包的粽子色味俱全,说得让人口水直流,那么这个小组的粽子品尝会就算成功。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把品尝会搞成功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各个小组都布置好了小型的粽子品尝现场会,各色粽子,琳琅满目,有的小组还细心地摆放好了白糖,牙签等。
师:同学们学会包粽子了吗?
生:(不好意思状)学会了!但包的不太漂亮。老师,欢迎来我们小组品尝。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奶奶学的。
……
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们都学会包什么样的粽子呢?谁来介绍?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生1:我包的是客家的灰水棕,把豆苗灰漏水和糯米加工制作成具有特色的灰水粽,足见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欢迎大家来品尝。
生2:我包的是潮汕的肉粽,潮汕肉粽,好食人人爱。
生3:我奶奶教我包的是嘉兴豆沙棕。嘉兴粽子,挡不住的感觉!
生4:我的和他们的都不同,我们河南人做的是糖三角。(学生好奇地瞧着)
生5:瞧瞧我包的,四角棕,这种粽子历史悠久呢!据说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为广东碱水粽。
……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讲了粽子不同的材料,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这些材料你们家是怎么准备的?谁来说说?
生1:我和妈妈早早地就起床了,来到荷花市场买包粽子的原料,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粽叶,买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说要吃肉粽,妈妈笑呵呵地说:“好好好!小馋猫,给你做肉粽!”转过身去买了二斤猪肉和一些红枣赤豆。
生2:首先要把棕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蛋黄、肉等做馅,将馅料拌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
生3:我们把江米、粽叶、红枣洗干净,用三个盆盛好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爸爸负责裁剪用来缠粽子的白线绳,我和姥姥、妈妈负责包粽子,分工明确,开始投入“战斗”。
……
师:老师不会包粽子,你能告诉我怎样包吗?
生1:开始包粽子了。我搬来小板凳,坐在妈妈身边,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粽叶里抽出一张比较大的粽叶,打算包一个小粽子。我先把叶子裹成一个漏斗型,然后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轻轻用手压一下,三角粽的形状出现了。我胡乱地往粽子上绕线。这哪里是粽子呀!简直是个“伤兵”,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生2:外婆给我示范了一遍,我就手忙脚乱地做了起来,先把三片粽叶叠在一起,折成漏斗型,装入糯米,马上困难来了,我把糯米放进去之后,这些淘气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漏出来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毛病啊。外婆一看我的动作,就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连忙说道:“你的漏斗尖角有一个小洞,糯米就是从那里出来的。”我赶紧把漏斗尖角捏紧,这下糯米娃娃就老实多了,全部呆在了粽叶里。我佩服道:“专家啊,外婆。”
生3:经过重重困难,总算到了最后的环节——扎棕绳。我看到妈妈扎得那么“老土”,突发奇想,把绳子美美地捆在粽子,然后打了个漂亮的蝴蝶结,哈哈,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篮子,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晶莹剔透的糯米争先恐后的蹦出,仿佛在笑话着我。妈妈说,这包粽子的最后一定工序:扎绳,是最重要的,要扎紧扎稳,才能让煮熟的粽子有型,不然的话,就成一团烂饭了。原来“老土”的才是最美的,我发现。
……
师:说得真好。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包什么样的粽子,包粽子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包粽子的过程写出来,我都着急了。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包什么粽子,还能在文章中分享你们的粽子,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二、教学反思: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生命课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新作文教学观。符合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本节课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可写,就把文章写具体。
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包粽子”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粽子品尝会”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包粽子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思辨过程让作文自由产生,书面写作水到渠成。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把文章写具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结语: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陶行知先生说的“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是“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好的注释。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锻炼学生思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是今后作文教学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陶行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