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刊即各级党委主办的以党建为主要内容的机关刊,多年来,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促进党的建设及其他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如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服务功能,宣传性较强而新闻性较弱,以办刊者为主体而将读者置于从属地位等等。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刊要想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就要真正地赢得读者,贴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给刊物定位时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选取报道内容时要满足读者需求,并且要形成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
定位准:锁定读者,增强针对性
党刊是各级党委的机关刊,读者主要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务工作者及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刊物的覆盖面是比较大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干部读者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刊物的覆盖面大,读者的范围广,刊物的内容相应地就要广泛,可刊物的版面是有限的,有限的版面承载着广泛的内容,就使针对各个群体的每一类内容都不足,导致了“谁看都可以、谁都可以不看”的结果。
大多数党刊是主办的机关以自身的行政系统和工作范围为依据作的定位,考虑读者比较少。党刊要想贴近读者,就必须根据读者进行定位,将笼统的读者进行细分,确定目标读者群,针对目标读者群的共性需求做文章,放弃“看不看都可以”的那部分读者,使目标读者群中的一定数量的人“必读必看”,这样,表面上看是读者范围缩小了,但范围内的读者的必订率提高了,读者还是增多了。与此同时,由于目标读者群的共性需求相对集中,使刊物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比较强的针对性,这样就牢牢地锁定了读者。
内容实:满足读者,增强必看性
党刊的内容是以工作为主的,大多数党刊都是从主办方的工作需要出发确定报道内容的:最新政策、领导讲话、会议精神、活动成效……需要下面领会学习的精神,需要下面贯彻落实的措施,需要下面了解掌握的信息,编者全盘“端”给读者。
党刊要贴近读者,就要将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提高刊物的服务性。同样是工作指导,但要针对读者的需要进行指导:读者在思想认识上有模糊之处,刊物则请理论专家进行答疑释惑;读者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刊物则请取得成效的单位介绍经验;读者对某项新政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刊物则挖掘相关政策出台背景……
另外,党刊也不能只限于满足读者在具体的工作上的硬性需求,还要考虑读者个人发展的软性需求,如针对他们提高能力、加强修养、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等的愿望,增加“领导艺术”“科技知识”“艺术欣赏”“环球视点”等栏目;满足他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可以增加一些社会热点、焦点的报道和分析;还可以介绍一些与读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干部竞争上岗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上给读者切实的指导,在提高素质上给读者有效的帮助,做到了这两点,党刊从内容上就增强了必看性,使读者想看。
形式活:适合读者,增强可读性
工作经验是指导读者的,政策理论是教导读者的,先进事迹是教育读者的,大多数党刊几乎是政府管理的一种延伸,站在机关的角度来面对读者,训导多于启发,教育多于感化。党刊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改变角色,在机关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做读者与政府联系的纽带,不但要上情下达,而且要下情上传。如对新的政策进行宣传,一方面要自上而下,解读政策精神,帮助下属单位理解掌握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也要自下而上,反映下面在执行政策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上级了解下面的情况,让领导掌握群众的想法,为制定政策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
党刊在创办时几乎都是出于对事业进行宣传的需要,有不少党刊是由内部的工作简报发展成刊物的,虽然经过多次的改变和调整,但“文件汇编”“报告专集”“材料汇总”的痕迹依然存在,可读性不强,感染力欠缺。党刊要想更好地发挥宣传作用,就要在形式上下功夫,让读者愿意看。要真正地按照新闻规律搞策划,作选题,培植有影响力的“拳头栏目”。要真正地按着新闻的标准深入采访,严格选材,精心加工。选题组稿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读者的需求,编辑加工的整个过程都要重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有的强制式、训诫式转变为探讨式、启发式。让编者与读者处于同等地位,变灌输为交流,变指导为帮助,使文章有可读性,让刊物有亲切感。与此同时,注重外观装潢。既要庄重大方,也要漂亮新颖。印刷质量要高,内文版式要活。图多一些,大一些,文短一点,精一点。让刊物看起来不失美观典雅,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愉悦。
(作者单位系紫光阁杂志社)
定位准:锁定读者,增强针对性
党刊是各级党委的机关刊,读者主要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务工作者及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刊物的覆盖面是比较大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干部读者的范围也是比较广的。刊物的覆盖面大,读者的范围广,刊物的内容相应地就要广泛,可刊物的版面是有限的,有限的版面承载着广泛的内容,就使针对各个群体的每一类内容都不足,导致了“谁看都可以、谁都可以不看”的结果。
大多数党刊是主办的机关以自身的行政系统和工作范围为依据作的定位,考虑读者比较少。党刊要想贴近读者,就必须根据读者进行定位,将笼统的读者进行细分,确定目标读者群,针对目标读者群的共性需求做文章,放弃“看不看都可以”的那部分读者,使目标读者群中的一定数量的人“必读必看”,这样,表面上看是读者范围缩小了,但范围内的读者的必订率提高了,读者还是增多了。与此同时,由于目标读者群的共性需求相对集中,使刊物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比较强的针对性,这样就牢牢地锁定了读者。
内容实:满足读者,增强必看性
党刊的内容是以工作为主的,大多数党刊都是从主办方的工作需要出发确定报道内容的:最新政策、领导讲话、会议精神、活动成效……需要下面领会学习的精神,需要下面贯彻落实的措施,需要下面了解掌握的信息,编者全盘“端”给读者。
党刊要贴近读者,就要将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提高刊物的服务性。同样是工作指导,但要针对读者的需要进行指导:读者在思想认识上有模糊之处,刊物则请理论专家进行答疑释惑;读者在开展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刊物则请取得成效的单位介绍经验;读者对某项新政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刊物则挖掘相关政策出台背景……
另外,党刊也不能只限于满足读者在具体的工作上的硬性需求,还要考虑读者个人发展的软性需求,如针对他们提高能力、加强修养、转变观念、拓展思维、开阔视野等的愿望,增加“领导艺术”“科技知识”“艺术欣赏”“环球视点”等栏目;满足他们了解社会的需要,可以增加一些社会热点、焦点的报道和分析;还可以介绍一些与读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社会保障、干部竞争上岗等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上给读者切实的指导,在提高素质上给读者有效的帮助,做到了这两点,党刊从内容上就增强了必看性,使读者想看。
形式活:适合读者,增强可读性
工作经验是指导读者的,政策理论是教导读者的,先进事迹是教育读者的,大多数党刊几乎是政府管理的一种延伸,站在机关的角度来面对读者,训导多于启发,教育多于感化。党刊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改变角色,在机关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做读者与政府联系的纽带,不但要上情下达,而且要下情上传。如对新的政策进行宣传,一方面要自上而下,解读政策精神,帮助下属单位理解掌握以便更好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也要自下而上,反映下面在执行政策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上级了解下面的情况,让领导掌握群众的想法,为制定政策和调整政策提供依据。
党刊在创办时几乎都是出于对事业进行宣传的需要,有不少党刊是由内部的工作简报发展成刊物的,虽然经过多次的改变和调整,但“文件汇编”“报告专集”“材料汇总”的痕迹依然存在,可读性不强,感染力欠缺。党刊要想更好地发挥宣传作用,就要在形式上下功夫,让读者愿意看。要真正地按照新闻规律搞策划,作选题,培植有影响力的“拳头栏目”。要真正地按着新闻的标准深入采访,严格选材,精心加工。选题组稿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读者的需求,编辑加工的整个过程都要重视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原有的强制式、训诫式转变为探讨式、启发式。让编者与读者处于同等地位,变灌输为交流,变指导为帮助,使文章有可读性,让刊物有亲切感。与此同时,注重外观装潢。既要庄重大方,也要漂亮新颖。印刷质量要高,内文版式要活。图多一些,大一些,文短一点,精一点。让刊物看起来不失美观典雅,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愉悦。
(作者单位系紫光阁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