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商丘,位于中原腹地,是黄河流域汉文化发祥地之一,因此商丘地区的风土人情在研究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时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20世纪末期,在经历过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豫东乡村地区的拜年风俗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延续着传统的结构方式。进入二十一世纪,豫东地区的拜年年俗发生了更多的变化,这是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收入增加、外来文化冲击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导致的结果。风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既会所继承保留,也会有所变迁发展,豫东农村拜年风俗的变迁只是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无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将“礼轻情意重”的精神内涵和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期盼世代传承下去。
【关键词】:商丘;拜年;春节;文化;变迁
1.商丘概述
商丘,位于中原腹地,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闻名遐迩的厚重历史底蕴。相传上古时燧人氏曾在此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同时商丘也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2.拜年年俗概述
2.1拜年年俗的历史发展
说起拜年,就不得不先从春节说起。春节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中国毫无疑问是最隆重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节日,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腊祭”,这个习俗一直传承到封建社会,《尔雅》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的《太初历》,奠定了古代社会夏历纪年的雏形。春节的时间便逐渐固定了下了,一直延续至今,固定在农历元旦。在元旦前后的一段时间,所有人积极准备参与,通过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方式热烈庆祝春节的到来,春节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传承于元明及清。春节的习俗在历史上也逐渐变迁,在近代形式逐渐固定,主要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祭祖,拜年,发红包等。
2.2商丘乡村拜年年俗概况
20世纪末期,在经历过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商丘地区的拜年风俗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
正月初一,每家每户天没亮便会早早起床,起床后在门口燃放一盘鞭炮,其中蕴含着早点开启新的一年并预祝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含义。起床后全家梳洗完毕吃过早饭,便出门去村中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各家的男子在家中户主的带领下轮流祭拜祖宗。待同族的男子拜年完毕后,未出五服的同辈青壮年会在同辈中最年长者的带领下前往同村中其他家族的祖宗牌位前祭拜。到了下午,各家往往会早早返家,返家后往往会向左邻右舍赠送饺子,团子等饭食礼品,有时也会宴请左邻右舍。
正月初二,全家洗漱完毕后会携带礼品去岳家拜年,到娘家后,男子向岳父岳母拜年,而女子会去祖坟祭拜逝去的长辈,中午会在岳家吃午饭。
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初七左右往往是拜访亲朋好友,这时不需要全家都去,去拜年时往往只需要家中的一到两名男子携带礼品前往。拜年一般到正月初七左右大致结束,但对于分布较远的人家来说,拜年往往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左右,这种现象在当地被称为“拜晚年”。
2.3商丘乡村拜年年俗的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商丘地区的拜年年俗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其体现在以下的几点:
(一)拜年气氛的变化。在20世纪末商丘乡村地区,每逢正月初一,天不亮路上就是熙熙攘攘的拜年人流,拜年时气氛热烈,“年味”十足。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时,拜年后大家会很热络的聊些家长里短,日常见闻等,即使不留下吃饭也会待几个小时。而在近些年,正月初一,拜年的人热情明显降低,天不亮时路上拜年的人很少,人们往往天大亮才起床,拜年时的人稀稀拉拉,大家去的时间都不相同,拜年时的喜庆氛围越来越淡。
(二)拜年礼品的变化。在上个世纪的商丘农村过年走亲访友时带的礼品大多是“一篮子”,即用饺子,团子,蒸馍,粉条,鱼,肉等拼凑一篮子,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家制作,农村甚至流传着送年礼就是“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玩笑话。近些年,过年送禮大部分人都是直接從超市采购,很少自己制作。
(三)拜年方式的变化。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未成年人要向长辈磕头拜年,现在的未成年人往往也只是口头向长辈恭贺新年,磕头已经很少见,只有在祭拜祖坟和祖宗牌位时才能见到。通过通讯工具拜年越来越普遍,现在的拜年更多的依赖于交通工具而不像过去那样亲自拜年,从早期的电话短信拜年,到现在的视频,微信等拜年,即使一家人由于过年不能团聚也经常采用视频拜年,人们越来倾向于更加快捷简便的方式。
3.豫东乡村拜年变迁成因简析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外出务工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基数。当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蔚然成风,他们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漂泊,往往春节才能返乡,很多人甚至在当地成家定居。因此他们深深受到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逐渐习惯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外出务工打破了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的村里的宗族体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员遍布全国,之间的联系不再像原来那样紧密,宗族对他们的影响渐渐减弱,宗族意识也逐渐单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现在的农村青壮年生育率明显低于上个世纪,乡村未成年数量降低。对于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他们普遍将将子女送到寄宿制学校,也有少量的人将子女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入学,大部分未成年人待在村中的时间有限,受传统乡村文化的熏陶较少,宗族意识更加淡漠。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大幅提高,因此,在拜年送礼时人们不在采用“一篮子”的方式,改变为去超市采购礼品,随着收入的提高,礼品档次也越来越高,甚至有攀比的倾向。农村网络的普及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平时即使分散在全国各地也能随时交流,因此,拜年对人们加强沟通的作用也大大减弱。交通的便捷也使人们平时有更多的机会与远方的人见面,因此春节拜年时的会面也不再那么意义重大。
总之,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村的拜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隆重正式,只要心意到了即可。
4.文化思考
风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既会所继承保留,也会有所变迁发展,豫东农村拜年风俗的变迁只是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但是春节和拜年是中华民族具有最鲜明特色的民族风俗,是华夏先民们遗留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来民族团结的重要枢纽,在面对其变迁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其根本内涵,不要使其流于形式。春节拜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睦团结的真挚向往,这在当今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对待这一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将“礼轻情意重”的精神内涵和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期盼世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J].美与时代月刊,2009(4):118-121.
[2]王小娇.许昌地区春节习俗文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3.
[3]陆地, 匡野. 现代传播媒介对中国年俗的冲击与影响[J].中原文化研究, 2015(2).
[4]刘佩瑶,林晓筱. 现代化视野下我国拜年习俗的变迁[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4).
[5]高瑜爽. 拜年方式的变迁及其引发的思考——以山东淄博为例[J]. 城市地理,2014 (18).
[6]梁宏信,何飞. 略论拜年习俗的现代变迁[N].池州学院学报,2014(5).
【关键词】:商丘;拜年;春节;文化;变迁
1.商丘概述
商丘,位于中原腹地,也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闻名遐迩的厚重历史底蕴。相传上古时燧人氏曾在此钻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同时商丘也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2.拜年年俗概述
2.1拜年年俗的历史发展
说起拜年,就不得不先从春节说起。春节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代中国毫无疑问是最隆重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节日,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腊祭”,这个习俗一直传承到封建社会,《尔雅》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的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的《太初历》,奠定了古代社会夏历纪年的雏形。春节的时间便逐渐固定了下了,一直延续至今,固定在农历元旦。在元旦前后的一段时间,所有人积极准备参与,通过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方式热烈庆祝春节的到来,春节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节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传承于元明及清。春节的习俗在历史上也逐渐变迁,在近代形式逐渐固定,主要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祭祖,拜年,发红包等。
2.2商丘乡村拜年年俗概况
20世纪末期,在经历过近现代社会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商丘地区的拜年风俗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
正月初一,每家每户天没亮便会早早起床,起床后在门口燃放一盘鞭炮,其中蕴含着早点开启新的一年并预祝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含义。起床后全家梳洗完毕吃过早饭,便出门去村中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各家的男子在家中户主的带领下轮流祭拜祖宗。待同族的男子拜年完毕后,未出五服的同辈青壮年会在同辈中最年长者的带领下前往同村中其他家族的祖宗牌位前祭拜。到了下午,各家往往会早早返家,返家后往往会向左邻右舍赠送饺子,团子等饭食礼品,有时也会宴请左邻右舍。
正月初二,全家洗漱完毕后会携带礼品去岳家拜年,到娘家后,男子向岳父岳母拜年,而女子会去祖坟祭拜逝去的长辈,中午会在岳家吃午饭。
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初七左右往往是拜访亲朋好友,这时不需要全家都去,去拜年时往往只需要家中的一到两名男子携带礼品前往。拜年一般到正月初七左右大致结束,但对于分布较远的人家来说,拜年往往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左右,这种现象在当地被称为“拜晚年”。
2.3商丘乡村拜年年俗的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商丘地区的拜年年俗发生了更多的变化,其体现在以下的几点:
(一)拜年气氛的变化。在20世纪末商丘乡村地区,每逢正月初一,天不亮路上就是熙熙攘攘的拜年人流,拜年时气氛热烈,“年味”十足。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时,拜年后大家会很热络的聊些家长里短,日常见闻等,即使不留下吃饭也会待几个小时。而在近些年,正月初一,拜年的人热情明显降低,天不亮时路上拜年的人很少,人们往往天大亮才起床,拜年时的人稀稀拉拉,大家去的时间都不相同,拜年时的喜庆氛围越来越淡。
(二)拜年礼品的变化。在上个世纪的商丘农村过年走亲访友时带的礼品大多是“一篮子”,即用饺子,团子,蒸馍,粉条,鱼,肉等拼凑一篮子,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家制作,农村甚至流传着送年礼就是“你尝尝我家的,我尝尝你家的”玩笑话。近些年,过年送禮大部分人都是直接從超市采购,很少自己制作。
(三)拜年方式的变化。不同于以往常见的未成年人要向长辈磕头拜年,现在的未成年人往往也只是口头向长辈恭贺新年,磕头已经很少见,只有在祭拜祖坟和祖宗牌位时才能见到。通过通讯工具拜年越来越普遍,现在的拜年更多的依赖于交通工具而不像过去那样亲自拜年,从早期的电话短信拜年,到现在的视频,微信等拜年,即使一家人由于过年不能团聚也经常采用视频拜年,人们越来倾向于更加快捷简便的方式。
3.豫东乡村拜年变迁成因简析
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外出务工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基数。当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蔚然成风,他们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漂泊,往往春节才能返乡,很多人甚至在当地成家定居。因此他们深深受到所在城市文化的影响,逐渐习惯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外出务工打破了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的村里的宗族体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员遍布全国,之间的联系不再像原来那样紧密,宗族对他们的影响渐渐减弱,宗族意识也逐渐单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现在的农村青壮年生育率明显低于上个世纪,乡村未成年数量降低。对于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他们普遍将将子女送到寄宿制学校,也有少量的人将子女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入学,大部分未成年人待在村中的时间有限,受传统乡村文化的熏陶较少,宗族意识更加淡漠。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大幅提高,因此,在拜年送礼时人们不在采用“一篮子”的方式,改变为去超市采购礼品,随着收入的提高,礼品档次也越来越高,甚至有攀比的倾向。农村网络的普及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平时即使分散在全国各地也能随时交流,因此,拜年对人们加强沟通的作用也大大减弱。交通的便捷也使人们平时有更多的机会与远方的人见面,因此春节拜年时的会面也不再那么意义重大。
总之,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农村的拜年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隆重正式,只要心意到了即可。
4.文化思考
风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既会所继承保留,也会有所变迁发展,豫东农村拜年风俗的变迁只是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但是春节和拜年是中华民族具有最鲜明特色的民族风俗,是华夏先民们遗留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来民族团结的重要枢纽,在面对其变迁的时候,我们要注重其根本内涵,不要使其流于形式。春节拜年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睦团结的真挚向往,这在当今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对待这一传统,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无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将“礼轻情意重”的精神内涵和对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期盼世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萍萍."拜年"节俗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J].美与时代月刊,2009(4):118-121.
[2]王小娇.许昌地区春节习俗文化研究[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13.
[3]陆地, 匡野. 现代传播媒介对中国年俗的冲击与影响[J].中原文化研究, 2015(2).
[4]刘佩瑶,林晓筱. 现代化视野下我国拜年习俗的变迁[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4).
[5]高瑜爽. 拜年方式的变迁及其引发的思考——以山东淄博为例[J]. 城市地理,2014 (18).
[6]梁宏信,何飞. 略论拜年习俗的现代变迁[N].池州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