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生日到来之际,我不由得想起那些曾经在“千里无人区”浴血奋战的抗日英雄,想起那些为了保护党的组织和抗日队伍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那些为此献出自己亲生儿女的伟大母亲。
1
所谓“千里无人区”,即1933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在东起山海关、西至独石口长约700公里的长城沿线,制造的“无住禁作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和平北地区被屠杀和虐杀的我国同胞达45万之众,其中“无人区”的死亡人数相当于“南京大屠杀”。正是在这个血腥残暴的人间地狱,我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谱写了生死与共、抗战到底的悲壮史诗。
我曾随同一个专题片摄制组,走访了那块终生难忘的土地。
2
雾灵山根据地的朱家沟,层峦壁立,悬崖万丈,沟底最窄处只能开过一辆吉普车。
我们在高山之巅一个隐蔽在山坳中的小村里,找到了抗日老战士崔福荣和他的妻子王桂兰。当年,因为结婚那天晚上被鬼子烧了“新房”,第二天他们一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崔福荣担任了朱家沟村的民兵连长,王桂兰担任了妇救会主任,夫妻俩一直战斗到日寇投降。
崔福荣大爷站在村头告诉我们:“对面悬崖上的砬洞就是‘英雄洞’。曾有3位民兵在洞中顶住了山下5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保住了狗背岭根据地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上亲自授予当地民兵代表范山林一支枪。还曾有3名战士为了掩护伤员和民兵撤退,把敌人引到对面悬崖的绝路,子弹打光之后一起跳下了山崖。我和乡亲们把3位烈士埋在牺牲的地方,又在坟边栽上3棵松树,希望组织上将来能给他们立个碑。他们都是冀东军区十三团五连的,我只认识其中一位叫王强,另外两位连姓名也没留下……”
看天色渐晚,老两口非要我们留下吃饭。家人做饭的时候,崔福荣大爷从墙上摘下一把大刀,抚摸着它说:“这是当年十三团战士留下的武器。1943年,鬼子到雾灵山来了几百次,大扫荡就有几十次。扫荡五指山的时候,来的日伪军比老百姓还多。兴隆县的几个根据地里,老人孩子都拿起了武器。我们的顺口溜是:‘敌人多了围山转,敌人少了跟他干,坚守深山战顽敌,不当奴隶进人圈。’那时候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带领队伍住在这山里,我就给他们送过饭。”
崔福荣大爷还带我们到村外看了“石雷战”的现场。“石雷战”就是把路边的巨石掏个大洞,装上炸药,见了鬼子就“开花”,一炸就是半里地,杀伤力极强。
临别时,记者说:“二位老人都是抗日战争的有功之臣,可想对今天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么?”崔福荣大爷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我是1944年开始担任村里第七任民兵连长的,在我的前面,已经有6位连长英勇牺牲了。那时的党组织,就是老百姓心里的灯。我们八路军的队伍到敌占区背食盐、运粮食,救济坚持山地斗争的群众,不知死了多少人。有个远近闻名的战斗英雄王教导员,就是在阻击敌军抢粮的战斗中牺牲的。一次,为护送到解放区去的学生过雾灵山,带队的连长被敌人打掉了半截胳膊,还在射击,牺牲前他把枪交给了我。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能过上解放的日子,什么都知足了。要说有什么不满意的话,一是不满意那些脱离群众的干部,二是不满意有人说共产党不好。”
驾车行驶在雾灵山的密林中,我们回味着崔福荣大爷的话,是多么发人深省,多么意味深长。昨天的血与火和生与死,铸就了党和军队与群众的手足之情。这一切对于今天来说,又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
3
在河北省宽城县孟子岭乡棒槌崖村,我们访问了时年83岁高龄的张淑云老人。
抗战时期,她为了在反扫荡中给游击队带路,不得不忍痛抛下自己3岁的儿子,儿子因无人照护而夭折。我们不忍心让这位英雄的母亲再去讲述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情景,但她清澈、坚毅的目光和晶莹的泪水已经说明了一切。
为了掩护八路军和众乡亲,英雄的母亲不止张淑云一个。有的母亲不顾一切地止住孩子的哭声,敌人过去之后才发现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有的甚至抱着孩子跳下悬崖,母子同归于尽。丰滦密中心区张家坟的邓玉芬大娘,送丈夫和6个儿子参加八路军,先后为抗战献出了7位亲人。
1943年1月21日傍晚,李运昌和近300人的军分区机关,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遭遇7000多日伪军的突袭包围。情急中人称“麻利嫂”的张翠屏挺身而出,带部队在数十丈高的峭壁上拉起“绳梯”,使部队突出重围,转危为安。她却一阵腹痛,倒在冰中,产下了婴儿。李运昌应“麻利嫂”的要求,给孩子起名叫“冰儿”。
据“冰儿”介绍,妈妈直到1982年去世前才告诉自己:爸爸为送鸡毛信死于鬼子枪下,他曾为李司令的队伍带路突围。妈妈还特别叮嘱:“绝不能去找李司令,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别给爹妈脸上抹黑。”乡亲们帮助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她保存的八路军及县区人员当年在家吃饭打下的近百张欠粮条,合计达7000多斤,而她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按规定用这些欠条向政府兑换粮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97岁高龄的李运昌发表文章,表达他对这位恩人的感激与怀念。
4
位于宽城县王厂沟深处的冀东军区医院的旧址,尽管残垣断壁已经被淹没在林木荒草之中,但当年情景依然可以想见。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王厂沟是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报社、干校、医院等机关的所在地,日伪军曾以大量兵力在这一带清剿共产党和八路军,仅在1943年8月27日的一次“割青扫荡”中,就有方圆40华里的庄稼被毁,整个王厂沟的房屋全部化为了灰烬。共产党员关元奇和妻子在组织群众转移时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村里有100多人被残暴杀害,其中45户人家的90口人被杀绝,但没有一个人向鬼子吐露任何消息,鬼子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个医院。
日本侵略者制造“无人区”的目的,就是妄图隔断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党组织实施“拔根断源式的摧毁”,扑灭人民战争的火焰。然而,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汗淌在一起,血流在一起,结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就连当时的日本军官也不得不叹息:“对付共军犹如割除根深蒂固的杂草,费尽力气毫无成效,真是无能为力。”
5
五指山下的滦河岸边,是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的家乡。在那里,我们找到了许多孙永勤的乡亲,他们谈到无人区斗争中党和军队的领导同志,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其中有一位老人,14岁就参加了孙永勤的抗日队伍,直到打过长江、全国解放才回家务农。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一天里为我们演唱了70多首抗战歌曲,那声音始终充满着深情与陶醉。
至今,那位老人坐在船头放声歌唱的形象和神情还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歌声把我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使我们看到了:人民——我们的母亲,正在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一切……
(责任编辑:王锦慧)
1
所谓“千里无人区”,即1933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在东起山海关、西至独石口长约700公里的长城沿线,制造的“无住禁作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和平北地区被屠杀和虐杀的我国同胞达45万之众,其中“无人区”的死亡人数相当于“南京大屠杀”。正是在这个血腥残暴的人间地狱,我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谱写了生死与共、抗战到底的悲壮史诗。
我曾随同一个专题片摄制组,走访了那块终生难忘的土地。
2
雾灵山根据地的朱家沟,层峦壁立,悬崖万丈,沟底最窄处只能开过一辆吉普车。
我们在高山之巅一个隐蔽在山坳中的小村里,找到了抗日老战士崔福荣和他的妻子王桂兰。当年,因为结婚那天晚上被鬼子烧了“新房”,第二天他们一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崔福荣担任了朱家沟村的民兵连长,王桂兰担任了妇救会主任,夫妻俩一直战斗到日寇投降。
崔福荣大爷站在村头告诉我们:“对面悬崖上的砬洞就是‘英雄洞’。曾有3位民兵在洞中顶住了山下500多名日伪军的进攻,保住了狗背岭根据地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全国民兵代表大会上亲自授予当地民兵代表范山林一支枪。还曾有3名战士为了掩护伤员和民兵撤退,把敌人引到对面悬崖的绝路,子弹打光之后一起跳下了山崖。我和乡亲们把3位烈士埋在牺牲的地方,又在坟边栽上3棵松树,希望组织上将来能给他们立个碑。他们都是冀东军区十三团五连的,我只认识其中一位叫王强,另外两位连姓名也没留下……”
看天色渐晚,老两口非要我们留下吃饭。家人做饭的时候,崔福荣大爷从墙上摘下一把大刀,抚摸着它说:“这是当年十三团战士留下的武器。1943年,鬼子到雾灵山来了几百次,大扫荡就有几十次。扫荡五指山的时候,来的日伪军比老百姓还多。兴隆县的几个根据地里,老人孩子都拿起了武器。我们的顺口溜是:‘敌人多了围山转,敌人少了跟他干,坚守深山战顽敌,不当奴隶进人圈。’那时候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带领队伍住在这山里,我就给他们送过饭。”
崔福荣大爷还带我们到村外看了“石雷战”的现场。“石雷战”就是把路边的巨石掏个大洞,装上炸药,见了鬼子就“开花”,一炸就是半里地,杀伤力极强。
临别时,记者说:“二位老人都是抗日战争的有功之臣,可想对今天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么?”崔福荣大爷稍微沉思了一下,说道:“我是1944年开始担任村里第七任民兵连长的,在我的前面,已经有6位连长英勇牺牲了。那时的党组织,就是老百姓心里的灯。我们八路军的队伍到敌占区背食盐、运粮食,救济坚持山地斗争的群众,不知死了多少人。有个远近闻名的战斗英雄王教导员,就是在阻击敌军抢粮的战斗中牺牲的。一次,为护送到解放区去的学生过雾灵山,带队的连长被敌人打掉了半截胳膊,还在射击,牺牲前他把枪交给了我。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能过上解放的日子,什么都知足了。要说有什么不满意的话,一是不满意那些脱离群众的干部,二是不满意有人说共产党不好。”
驾车行驶在雾灵山的密林中,我们回味着崔福荣大爷的话,是多么发人深省,多么意味深长。昨天的血与火和生与死,铸就了党和军队与群众的手足之情。这一切对于今天来说,又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
3
在河北省宽城县孟子岭乡棒槌崖村,我们访问了时年83岁高龄的张淑云老人。
抗战时期,她为了在反扫荡中给游击队带路,不得不忍痛抛下自己3岁的儿子,儿子因无人照护而夭折。我们不忍心让这位英雄的母亲再去讲述自己失去儿子的痛苦情景,但她清澈、坚毅的目光和晶莹的泪水已经说明了一切。
为了掩护八路军和众乡亲,英雄的母亲不止张淑云一个。有的母亲不顾一切地止住孩子的哭声,敌人过去之后才发现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有的甚至抱着孩子跳下悬崖,母子同归于尽。丰滦密中心区张家坟的邓玉芬大娘,送丈夫和6个儿子参加八路军,先后为抗战献出了7位亲人。
1943年1月21日傍晚,李运昌和近300人的军分区机关,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遭遇7000多日伪军的突袭包围。情急中人称“麻利嫂”的张翠屏挺身而出,带部队在数十丈高的峭壁上拉起“绳梯”,使部队突出重围,转危为安。她却一阵腹痛,倒在冰中,产下了婴儿。李运昌应“麻利嫂”的要求,给孩子起名叫“冰儿”。
据“冰儿”介绍,妈妈直到1982年去世前才告诉自己:爸爸为送鸡毛信死于鬼子枪下,他曾为李司令的队伍带路突围。妈妈还特别叮嘱:“绝不能去找李司令,不能给政府添麻烦,别给爹妈脸上抹黑。”乡亲们帮助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她保存的八路军及县区人员当年在家吃饭打下的近百张欠粮条,合计达7000多斤,而她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按规定用这些欠条向政府兑换粮食。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97岁高龄的李运昌发表文章,表达他对这位恩人的感激与怀念。
4
位于宽城县王厂沟深处的冀东军区医院的旧址,尽管残垣断壁已经被淹没在林木荒草之中,但当年情景依然可以想见。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王厂沟是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报社、干校、医院等机关的所在地,日伪军曾以大量兵力在这一带清剿共产党和八路军,仅在1943年8月27日的一次“割青扫荡”中,就有方圆40华里的庄稼被毁,整个王厂沟的房屋全部化为了灰烬。共产党员关元奇和妻子在组织群众转移时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村里有100多人被残暴杀害,其中45户人家的90口人被杀绝,但没有一个人向鬼子吐露任何消息,鬼子最终也没有找到这个医院。
日本侵略者制造“无人区”的目的,就是妄图隔断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党组织实施“拔根断源式的摧毁”,扑灭人民战争的火焰。然而,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汗淌在一起,血流在一起,结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就连当时的日本军官也不得不叹息:“对付共军犹如割除根深蒂固的杂草,费尽力气毫无成效,真是无能为力。”
5
五指山下的滦河岸边,是抗日民族英雄孙永勤的家乡。在那里,我们找到了许多孙永勤的乡亲,他们谈到无人区斗争中党和军队的领导同志,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其中有一位老人,14岁就参加了孙永勤的抗日队伍,直到打过长江、全国解放才回家务农。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一天里为我们演唱了70多首抗战歌曲,那声音始终充满着深情与陶醉。
至今,那位老人坐在船头放声歌唱的形象和神情还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的歌声把我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使我们看到了:人民——我们的母亲,正在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一切……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