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画《你追我赶》谣言风波——这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奇特事件,成为那个“怀疑一切”年代的历史见证。那个时候,“革命群众”凭敏感的“政治嗅觉”主动“发现问题”,常常从香烟盒、包装纸、报纸杂志的装饰花纹、鞋底纹……中发现“反动标语”
2007年,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幅题为《你追我赶》的油画引起媒体的关注。《北京日报》报道此画时,在标题中使用了“惊现”一词。
这幅由李泽浩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油画,有着一段特殊的背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多都能回想起当年此画引起的轩然大波。
“至今我都想不明白,一幅表现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作品,怎么就成了轰动全国的‘政治黑画’了呢?!”古稀之年的画家李泽浩,回忆起45年前的往事感慨万千。
又红又专
1963年寒假过后,位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开学了。学院副院长徐灵在新学期第一天,给毕业班学生做报告。他说,明年文化部、中国美协将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美术学校1964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希望同学们深入生活,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建国15周年时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此时的李泽浩,正是毕业班中的一员。
就在这个时候,李泽浩在《辽宁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省里要在辽宁南部的盘锦地区,建立省细粮基地。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垦区白色的帐篷、黑色的土地、火红的拖拉机、茫茫的草原……几个同学一商量,就背上画夹、打起背包,怀着饱满的创作激情,奔赴“火热的斗争”现场。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李泽浩说,他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思想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盘锦垦区,李泽浩和他的同学一待就是10个月。“我经历了一次思想净化的过程”,老画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那时他看到垦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挽着裤腿、敞着衣襟,风雨同舟,向大自然开战,他感到一种非画不可的冲动。于是,《你追我赶》《垦区新兵》……李泽浩的几幅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你追我赶》描绘了一幅丰收的图景,整幅画洋溢着青年垦荒者的劳动激情。在金色的田野上,一群年轻人挑着刚刚收割的庄稼,个个健步如飞,你追我赶。前景上一片起伏摇动的芦苇,和奔驰的人群一起,构成一个向前突进的态势。
李泽浩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很快被学校送往北京。展览中,《你追我赶》《垦区新兵》广获好评,李泽浩也成为唯一一位有两幅作品入选的作者。
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士在李泽浩的画前驻足良久,她就是《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蒲以庄。看完画展,女编辑火速赶回杂志社,向社长纪云龙汇报了情况。
现年86岁的纪云龙,日前在北京寓所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他的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长达5页的手写稿《关于〈你追我赶〉的情况》。
1964年1月,纪云龙从《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岗位上,调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初到杂志社,他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贯彻周总理关于《中国青年》杂志要面向农村的指示,大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二是改革版面,力求活泼,在封面、封底刊登现实性很强的照片和美术作品。
很快,蒲以庄把《你追我赶》样稿拿给社长,纪云龙看后当即拍板,发表在《中国青年》1964年第24期封底彩页上。
李泽浩此时已经毕业并留校任教,正在辽宁省法库县红旗田劳动锻炼。县里给老师们订阅了《人民日报》以及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一天,李泽浩在《中国青年》上看到自己的《你追我赶》,不久又发现自己的《垦区新兵》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激动万分。此后,许多媒体转载这两幅画,并发表了评论。
学生时代的李泽浩积极要求进步,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是连年的三好学生,可谓“又红又专”。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有两幅作品被全国性媒体争相发表,在当时真是一炮打响。李泽浩把收到的120多元稿费交了党费,并给党组织写了思想汇报,“感谢党的培养、学校的栽培、老师的教育”。
就在李泽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际,法库县评剧团到红旗田慰问演出。李泽浩正兴高采烈地观看演出,突然,他的一个同学拉了他一把,示意他出去。这个同学分配到辽宁省文化厅,也在当地劳动锻炼。同学面容紧张地对他说:“泽浩,我跟你说个事儿。”
谣言四起
这个同学告诉他,有人在《你追我赶》中发现了“反动标语”。听到此话,李泽浩说,如当头一棒,脑袋“嗡”地一声。
原来,《中国青年》发表了《你追我赶》之后,陆续收到读者的揭发信。有的说,此画的芦苇丛中藏有“蒋介石万岁”的“反动标语”;有的说,从背面对着阳光、灯光看,发现了“反共”“以血还血”的“反标”;有人提出,芦苇倒向画面左侧是“西风压倒东风”,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国际形势“东风压倒西风”的英明论断;还有人提出,画面中心有5个人物,4个人挑着稻谷挡着裤子,只有1个人是显出裤子的全身,其用意是“5个人穿一条裤子”,和赫鲁晓夫攻击我国唱一个腔调;另有人指出,作者的名字也反动透顶,李是“离”,泽是“毛泽东”,浩是“好”,连起来就是“离开毛泽东好”,寓意背叛毛泽东思想……《中国青年》收到的读者来信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堆了满满一屋子。
正在红旗田劳动锻炼的李泽浩,不久也听到一些传言。他接到黑龙江省鹤岗市文化馆一个同学的来信。信中说,有人说李泽浩是反动画家,已被枪毙。还说,自己因为替《你追我赶》辩护,被取消了入团资格。
长春市卫生局一个同学也来信告诉他,卫生局的领导举着《中国青年》向全体干部喊话:“谁说现在没有阶级斗争?这幅画里就有阶级斗争!”
万般无奈之下,李泽浩给党组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相信党,相信人民,一定会把事情调查清楚。他坚信,事实一定会战胜谣言。
事关重大,团中央协同公安部、中国美协对此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此画并无政治问题。但此时美协已自身难保,因为毛泽东在1964年6月的著名批示中已严厉批评这些文艺协会“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所以,美协党组撰写的报告在说明此画无政治问题的同时,又有所保留:“但是,我们在审阅《你追我赶》和李泽浩另一幅作品以后,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就是,在《你追我赶》这件作品中,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为什么要把一片芦花放在前面呢?而且在另一幅作品中(该画发表在《中学生》1965年第1期插页上,画名为《垦区新兵》),为什么也画了几棵芦苇呢?作者为什么老喜欢在画幅中把芦苇作点缀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调查一下。”
虽有“疑虑”,但结论毕竟是此画无“政治问题”,于是《团内通讯》1965年1月23日发表了“中国青年杂志社关于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封底画的情况报告”,以平息传言。
此后,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你追我赶》是一幅歌颂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优秀作品,并宣布经组织调查,作者李泽浩是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林默涵的讲话迅速传达至全国各基层党支部。《北京日报》在1965年4月2日重新发表《你追我赶》,同时配发署名“梅述”的文章,赞扬此画。此后,《黑龙江日报》《辽宁日报》等相继转载了《北京日报》的报道。
《中国青年》杂志再次邀请李泽浩创作油画《胸怀世界》,发表在《中国青年》1965年第5期上。尽管如此,但大家仍心有余悸。李泽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胸怀世界》也是表现垦区风貌的,时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文菲特别提醒他,“画中的稻秧千万不要再画歪了”。
至此,围绕《你追我赶》的谣言风波暂告平息。不久,李泽浩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搞创作。谁知,一年后,“文革”骤起,“革命群众”旧“画”重提。
风云再起
1966年6月,李泽浩从北京回到沈阳。一进校园,他就懵了,发现满楼贴满了大字报,为《你追我赶》辟谣的校领导也都成了“走资派”。
与此同时,中宣部、北京市委、团中央领导人陆续被打倒,“包庇李泽浩”是他们的“罪状”之一。
鲁美的同事告诉他,《你追我赶》又被揪出来了。果然不久,红卫兵就气势汹汹地来校追查此事。幸好有老师学生保护,李泽浩躲过了这一劫。
“那时候是没道理可讲的,”李泽浩告诉记者,他暗自盘算,“三十六计走为上吧。”正赶上全国大串连,他就跟着上了火车,“去北京!”
到北京后,李泽浩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那时,中央美院还在王府井。”李泽浩说,一进校门,他就遇见了军博创作组的老朋友潘世勋。
“潘世勋见到我后吓了一跳,立刻把我叫到一旁,小声说:‘你怎么来了?红卫兵正找你呢!’”李泽浩回忆说。原来,红卫兵不知道他是鲁美的,以为他是中央美院的。
李泽浩化名李军,被潘世勋安排在雕塑系张秉尧同学的宿舍里,由张秉尧每天给他送饭。
有一天,同去北京申连的戴成有急匆匆赶来告诉他,中央美院接到北京市的通知,外地来京串连人员当天一律不准出门。
戴成有分析,是不是走漏了消息,有人知道了李泽浩躲在这里?最后,大家决定,先让他出去躲一躲,还设计了出逃计划——月黑风高时,一个人和传达室看门人说话,分散其注意力,另一个人把大门打开一条缝,掩护李泽浩溜出去。
那天夜里,李泽浩和戴成有在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蹲了一宿。直到天亮,有人来报信说没事了,不是抓他,才松了口气。
后来,大家劝他还是回沈阳安全,但李泽浩说,过几天毛主席要接见红卫兵,他坚持要亲眼见到毛主席之后再回去。
一天,李泽浩去团中央机关看大字报。“一进门我就吓懵了,”李泽浩说,办公大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幅大标语,上书:“胡耀邦包庇反革命画家李泽浩没有好下场!”“幸亏当时传媒不发达,没人认识我。”他暗自庆幸道。
此后,李泽浩东躲西藏,直到1967年风头过去,才回到沈阳。回到家后,李泽浩第一件事就是把《你追我赶》藏于家中。
可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中国青年》杂志的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牵连。因为刊登《你追我赶》,社长纪云龙遭到围攻、批斗。纪云龙回忆说,对那些五花八门无中生有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还要受到进一步的围攻、殴打。
这位延安时期的老报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那个年代,“革命群众”凭“政治嗅觉”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多如牛毛。1966年《中国青年》有一期封三照片上的民兵打枪,被说成是射向了封面上的毛主席,他因此遭到红卫兵毒打。“他们用铜制的皮带扣抽我的头,血流了一地。”纪云龙说,后来,司机把他送到医院,缝了7针,造成了耳聋的后遗症。
这种思维方式迅速“传染”开来,一时间各地“革命群众”纷纷从香烟盒、包装纸、报纸杂志的装饰花纹、鞋底纹……中发现“反动标语”。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撰文说,“那个年代,好端端一双塑料凉鞋,能从鞋底读出‘介石过海’。”姜东平则在《回忆‘文革’中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长春人夏季普遍穿“新生塑料厂”生产的“新生牌”塑料凉鞋,“在‘怀疑一切’的年代,不知被什么人发现鞋底的纹印是个‘毛’字,‘新生塑料厂’简直成了对伟大领袖充满仇视的反革命集团”。
1978年初,“文革”已经结束,此时复出并担任中宣部长的胡耀邦,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重提此事,说当年批《你追我赶》是“反动画”、把作者打成“反动画家”是极左思潮的典型表现,应予公开平反。
《中国青年》在“文革”中被迫停刊,此时正准备复刊,杂志社派人约李泽浩到北京,创作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历程的油画《挥手从兹去》,发表在1978年《中国青年》第4期封面上。
至此,历时13年,油画《你追我赶》及作者才得到最终平反。
2007年,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一幅题为《你追我赶》的油画引起媒体的关注。《北京日报》报道此画时,在标题中使用了“惊现”一词。
这幅由李泽浩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油画,有着一段特殊的背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多都能回想起当年此画引起的轩然大波。
“至今我都想不明白,一幅表现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作品,怎么就成了轰动全国的‘政治黑画’了呢?!”古稀之年的画家李泽浩,回忆起45年前的往事感慨万千。
又红又专
1963年寒假过后,位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开学了。学院副院长徐灵在新学期第一天,给毕业班学生做报告。他说,明年文化部、中国美协将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美术学校1964年毕业生创作成绩展览会》,希望同学们深入生活,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建国15周年时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此时的李泽浩,正是毕业班中的一员。
就在这个时候,李泽浩在《辽宁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省里要在辽宁南部的盘锦地区,建立省细粮基地。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垦区白色的帐篷、黑色的土地、火红的拖拉机、茫茫的草原……几个同学一商量,就背上画夹、打起背包,怀着饱满的创作激情,奔赴“火热的斗争”现场。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李泽浩说,他是“在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思想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在盘锦垦区,李泽浩和他的同学一待就是10个月。“我经历了一次思想净化的过程”,老画家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那时他看到垦区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挽着裤腿、敞着衣襟,风雨同舟,向大自然开战,他感到一种非画不可的冲动。于是,《你追我赶》《垦区新兵》……李泽浩的几幅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你追我赶》描绘了一幅丰收的图景,整幅画洋溢着青年垦荒者的劳动激情。在金色的田野上,一群年轻人挑着刚刚收割的庄稼,个个健步如飞,你追我赶。前景上一片起伏摇动的芦苇,和奔驰的人群一起,构成一个向前突进的态势。
李泽浩和其他同学的作品很快被学校送往北京。展览中,《你追我赶》《垦区新兵》广获好评,李泽浩也成为唯一一位有两幅作品入选的作者。
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览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士在李泽浩的画前驻足良久,她就是《中国青年》杂志的美术编辑蒲以庄。看完画展,女编辑火速赶回杂志社,向社长纪云龙汇报了情况。
现年86岁的纪云龙,日前在北京寓所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他的手里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长达5页的手写稿《关于〈你追我赶〉的情况》。
1964年1月,纪云龙从《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岗位上,调任《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初到杂志社,他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贯彻周总理关于《中国青年》杂志要面向农村的指示,大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二是改革版面,力求活泼,在封面、封底刊登现实性很强的照片和美术作品。
很快,蒲以庄把《你追我赶》样稿拿给社长,纪云龙看后当即拍板,发表在《中国青年》1964年第24期封底彩页上。
李泽浩此时已经毕业并留校任教,正在辽宁省法库县红旗田劳动锻炼。县里给老师们订阅了《人民日报》以及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中国青年》杂志等报刊。一天,李泽浩在《中国青年》上看到自己的《你追我赶》,不久又发现自己的《垦区新兵》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激动万分。此后,许多媒体转载这两幅画,并发表了评论。
学生时代的李泽浩积极要求进步,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是连年的三好学生,可谓“又红又专”。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有两幅作品被全国性媒体争相发表,在当时真是一炮打响。李泽浩把收到的120多元稿费交了党费,并给党组织写了思想汇报,“感谢党的培养、学校的栽培、老师的教育”。
就在李泽浩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际,法库县评剧团到红旗田慰问演出。李泽浩正兴高采烈地观看演出,突然,他的一个同学拉了他一把,示意他出去。这个同学分配到辽宁省文化厅,也在当地劳动锻炼。同学面容紧张地对他说:“泽浩,我跟你说个事儿。”
谣言四起
这个同学告诉他,有人在《你追我赶》中发现了“反动标语”。听到此话,李泽浩说,如当头一棒,脑袋“嗡”地一声。
原来,《中国青年》发表了《你追我赶》之后,陆续收到读者的揭发信。有的说,此画的芦苇丛中藏有“蒋介石万岁”的“反动标语”;有的说,从背面对着阳光、灯光看,发现了“反共”“以血还血”的“反标”;有人提出,芦苇倒向画面左侧是“西风压倒东风”,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国际形势“东风压倒西风”的英明论断;还有人提出,画面中心有5个人物,4个人挑着稻谷挡着裤子,只有1个人是显出裤子的全身,其用意是“5个人穿一条裤子”,和赫鲁晓夫攻击我国唱一个腔调;另有人指出,作者的名字也反动透顶,李是“离”,泽是“毛泽东”,浩是“好”,连起来就是“离开毛泽东好”,寓意背叛毛泽东思想……《中国青年》收到的读者来信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堆了满满一屋子。
正在红旗田劳动锻炼的李泽浩,不久也听到一些传言。他接到黑龙江省鹤岗市文化馆一个同学的来信。信中说,有人说李泽浩是反动画家,已被枪毙。还说,自己因为替《你追我赶》辩护,被取消了入团资格。
长春市卫生局一个同学也来信告诉他,卫生局的领导举着《中国青年》向全体干部喊话:“谁说现在没有阶级斗争?这幅画里就有阶级斗争!”
万般无奈之下,李泽浩给党组织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相信党,相信人民,一定会把事情调查清楚。他坚信,事实一定会战胜谣言。
事关重大,团中央协同公安部、中国美协对此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此画并无政治问题。但此时美协已自身难保,因为毛泽东在1964年6月的著名批示中已严厉批评这些文艺协会“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所以,美协党组撰写的报告在说明此画无政治问题的同时,又有所保留:“但是,我们在审阅《你追我赶》和李泽浩另一幅作品以后,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就是,在《你追我赶》这件作品中,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为什么要把一片芦花放在前面呢?而且在另一幅作品中(该画发表在《中学生》1965年第1期插页上,画名为《垦区新兵》),为什么也画了几棵芦苇呢?作者为什么老喜欢在画幅中把芦苇作点缀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调查一下。”
虽有“疑虑”,但结论毕竟是此画无“政治问题”,于是《团内通讯》1965年1月23日发表了“中国青年杂志社关于一九六四年第十二期封底画的情况报告”,以平息传言。
此后,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你追我赶》是一幅歌颂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优秀作品,并宣布经组织调查,作者李泽浩是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
林默涵的讲话迅速传达至全国各基层党支部。《北京日报》在1965年4月2日重新发表《你追我赶》,同时配发署名“梅述”的文章,赞扬此画。此后,《黑龙江日报》《辽宁日报》等相继转载了《北京日报》的报道。
《中国青年》杂志再次邀请李泽浩创作油画《胸怀世界》,发表在《中国青年》1965年第5期上。尽管如此,但大家仍心有余悸。李泽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胸怀世界》也是表现垦区风貌的,时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文菲特别提醒他,“画中的稻秧千万不要再画歪了”。
至此,围绕《你追我赶》的谣言风波暂告平息。不久,李泽浩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搞创作。谁知,一年后,“文革”骤起,“革命群众”旧“画”重提。
风云再起
1966年6月,李泽浩从北京回到沈阳。一进校园,他就懵了,发现满楼贴满了大字报,为《你追我赶》辟谣的校领导也都成了“走资派”。
与此同时,中宣部、北京市委、团中央领导人陆续被打倒,“包庇李泽浩”是他们的“罪状”之一。
鲁美的同事告诉他,《你追我赶》又被揪出来了。果然不久,红卫兵就气势汹汹地来校追查此事。幸好有老师学生保护,李泽浩躲过了这一劫。
“那时候是没道理可讲的,”李泽浩告诉记者,他暗自盘算,“三十六计走为上吧。”正赶上全国大串连,他就跟着上了火车,“去北京!”
到北京后,李泽浩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那时,中央美院还在王府井。”李泽浩说,一进校门,他就遇见了军博创作组的老朋友潘世勋。
“潘世勋见到我后吓了一跳,立刻把我叫到一旁,小声说:‘你怎么来了?红卫兵正找你呢!’”李泽浩回忆说。原来,红卫兵不知道他是鲁美的,以为他是中央美院的。
李泽浩化名李军,被潘世勋安排在雕塑系张秉尧同学的宿舍里,由张秉尧每天给他送饭。
有一天,同去北京申连的戴成有急匆匆赶来告诉他,中央美院接到北京市的通知,外地来京串连人员当天一律不准出门。
戴成有分析,是不是走漏了消息,有人知道了李泽浩躲在这里?最后,大家决定,先让他出去躲一躲,还设计了出逃计划——月黑风高时,一个人和传达室看门人说话,分散其注意力,另一个人把大门打开一条缝,掩护李泽浩溜出去。
那天夜里,李泽浩和戴成有在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下蹲了一宿。直到天亮,有人来报信说没事了,不是抓他,才松了口气。
后来,大家劝他还是回沈阳安全,但李泽浩说,过几天毛主席要接见红卫兵,他坚持要亲眼见到毛主席之后再回去。
一天,李泽浩去团中央机关看大字报。“一进门我就吓懵了,”李泽浩说,办公大楼的外墙上挂着一幅大标语,上书:“胡耀邦包庇反革命画家李泽浩没有好下场!”“幸亏当时传媒不发达,没人认识我。”他暗自庆幸道。
此后,李泽浩东躲西藏,直到1967年风头过去,才回到沈阳。回到家后,李泽浩第一件事就是把《你追我赶》藏于家中。
可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中国青年》杂志的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牵连。因为刊登《你追我赶》,社长纪云龙遭到围攻、批斗。纪云龙回忆说,对那些五花八门无中生有的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还要受到进一步的围攻、殴打。
这位延安时期的老报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那个年代,“革命群众”凭“政治嗅觉”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况多如牛毛。1966年《中国青年》有一期封三照片上的民兵打枪,被说成是射向了封面上的毛主席,他因此遭到红卫兵毒打。“他们用铜制的皮带扣抽我的头,血流了一地。”纪云龙说,后来,司机把他送到医院,缝了7针,造成了耳聋的后遗症。
这种思维方式迅速“传染”开来,一时间各地“革命群众”纷纷从香烟盒、包装纸、报纸杂志的装饰花纹、鞋底纹……中发现“反动标语”。北京大学教授李零撰文说,“那个年代,好端端一双塑料凉鞋,能从鞋底读出‘介石过海’。”姜东平则在《回忆‘文革’中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长春人夏季普遍穿“新生塑料厂”生产的“新生牌”塑料凉鞋,“在‘怀疑一切’的年代,不知被什么人发现鞋底的纹印是个‘毛’字,‘新生塑料厂’简直成了对伟大领袖充满仇视的反革命集团”。
1978年初,“文革”已经结束,此时复出并担任中宣部长的胡耀邦,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重提此事,说当年批《你追我赶》是“反动画”、把作者打成“反动画家”是极左思潮的典型表现,应予公开平反。
《中国青年》在“文革”中被迫停刊,此时正准备复刊,杂志社派人约李泽浩到北京,创作反映毛泽东青年时代革命历程的油画《挥手从兹去》,发表在1978年《中国青年》第4期封面上。
至此,历时13年,油画《你追我赶》及作者才得到最终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