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总额,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60%的出口总额。因此,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是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国内过度竞争,绕开非关税壁垒,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又催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表现为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提高且日趋复杂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全球贸易秩序,致使贸易争端加剧。许多国家采取了提高关税、反倾销、禁止进口等措施。这场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经济摩擦和贸易冲突,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均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克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谋求跨国经营健康发展,是摆在我国企业界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跨国投资面临的困境
(一)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以竞争力作后盾。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技术优势,难以形成核心技术。这些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匮乏,技术研发投入少,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以江苏省中小企业为例,江苏统计年鉴显示,在FDI过程中江苏企业过分注重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能源型行业和服务行业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7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3.33%)。这些数据可以表明,江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即使到国外投资也多是生产转移型投资,而不是技术获取型投资,对外投资的目的多是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生产的产品也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是在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和渠道的情势下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海外人才不足,对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缺乏周密细致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政治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和潜在风险。由于跨国经营经验匮乏,企业往往为此付出巨额的学费和代价,也因为对东道国人文环境不熟悉,在处理相关人际关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与战略决策,还可能会因为文化冲突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三)企业对外投资所需资金缺口大,但融资渠道却十分狭窄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我国现行制度安排上对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对外贸易和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歧视政策。现有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综合借贷成本较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得体系尚不健全。同时,目前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渠道狭窄,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均出现严重的资金饥渴症。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80%的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资金缺口大。广东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达到1.2万亿元。由于受制于发展资金的匮乏,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四)国际化经营人才匮乏,制约企业境外投资的更大发展
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更多的是要与外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为了赢得竞争,最急需的就是既通晓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又能够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而作为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整体人才素质偏低,国际化人才更是匮乏。在与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没有认识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际化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的步伐,这使企业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也阻碍了这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势头。
(五)政策支持不够,存在一定的政策制约因素
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很多,政府的支持在企业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与我国企业发展速度及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比起来还远远不够。我国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制约因素。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建立了扶持中小经贸企业的融资风险资金,但都是规模很小,杯水车薪,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海外扩张所需的海量资金需求,扶持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保障需求。
另外,我国政府在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完善,在出口退税等财税、金融等方面配套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支持合力和全社会共谋发展的氛围。我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还很缺乏,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改革并规范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规划,加强境外投资产业引导,引导企业正确地“走出去”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在同一市场可能有大量企业蜂拥而至,造成对一个地区重复投资,为了抢占市场,企业甚至不计成本大打价格战,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等不良情况发生。对此,政府应研究制定本土企业境外投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和分工布局,规范境外投资行为。在对“走出去”的企业审批过程中,宜加强省市企业境外投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注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政府应该对一些投资过热的国际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境外投资市场的信息,对企业的投资区位的选择给予良好的信息咨询服务。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特有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领域。在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方面,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中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定优势,以此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投资。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该以自己的成本优势为突破口,在东道国寻找合作伙伴,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为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更新技术产品创造条件。
(三)实施“本土化战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和经验
面对各种社会文化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宜采取“本土化战略”,入乡随俗,以提高中资企业进行在东道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施“本地化战略”,尽可能利用东道国的原料、资本、技术和人才,在东道国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在本土销售。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并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还可以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降低政治敏感度。中国企业针对东道国市场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开发出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色产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实现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
(四)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实现互补双赢
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经营,以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投资经验。由于与东道国企业联合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对方资源、人员关系和社会文化等优势,又可发挥中方的技术、资金优势和经验,易于建立企业销售渠道和市场。这样的合资方式易受到东道国欢迎,大大降低东道国进入“门槛”和政治风险。除了合资经营外,也可以开展技术或服务合作,承包东道国工程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并获取服务费或分成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中方的技术优势,又便于掌握和熟悉东道国市场,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开展进一步的投资和进行市场的开拓。
(五)加强文化敏感性训练和跨文化培训,提升企业国际运营能力
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跨文化管理和文化整合,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国际化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原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企业应加强和实施跨文化培训和海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多元文化意识,理解和尊重东道国文化、社会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熟悉东道国的语言和政治法律等。加强跨文化训练,增强文化沟通技能,培养跨文化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整合能力。注重对企业融合文化的培养和优化,加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尽可能规避文化冲突和信任危机。
(六)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是应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采取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招揽国际化人才,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服务;二是实施人员本土化战略,招聘和雇佣当地各类人才,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降低东道国市场进入门槛;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华侨资源和海外留学生,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四是应立足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在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跨国经营中茁壮成长。
(七)制定和实施税收财政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于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出口退税一直被视为影响出口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为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还利于民,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零税率”出口政策,即对企业出口增值税“不征不退或全征全退”。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如对跨国经营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基金项目《后危机时代我国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及避险机制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11YJA790142)
(河海大学商学院;河海大学苏南经济研究所)
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总额,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60%的出口总额。因此,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是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国内过度竞争,绕开非关税壁垒,扩展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危机又催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表现为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提高且日趋复杂化,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全球贸易秩序,致使贸易争端加剧。许多国家采取了提高关税、反倾销、禁止进口等措施。这场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经济摩擦和贸易冲突,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均造成了重大影响。如何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克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谋求跨国经营健康发展,是摆在我国企业界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跨国投资面临的困境
(一)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以竞争力作后盾。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技术优势,难以形成核心技术。这些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匮乏,技术研发投入少,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以江苏省中小企业为例,江苏统计年鉴显示,在FDI过程中江苏企业过分注重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能源型行业和服务行业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2.7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3.33%)。这些数据可以表明,江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即使到国外投资也多是生产转移型投资,而不是技术获取型投资,对外投资的目的多是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生产的产品也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企业是在缺乏跨国经营经验和渠道的情势下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海外人才不足,对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缺乏周密细致的研究,往往忽略了政治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和潜在风险。由于跨国经营经验匮乏,企业往往为此付出巨额的学费和代价,也因为对东道国人文环境不熟悉,在处理相关人际关系时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跨文化管理与战略决策,还可能会因为文化冲突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三)企业对外投资所需资金缺口大,但融资渠道却十分狭窄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我国现行制度安排上对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对外贸易和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歧视政策。现有的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综合借贷成本较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融资与风险投资得体系尚不健全。同时,目前证券市场对民营企业的开放度很低,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渠道狭窄,造成多数中小企业均出现严重的资金饥渴症。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只有10%左右,80%的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资金缺口大。广东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达到1.2万亿元。由于受制于发展资金的匮乏,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四)国际化经营人才匮乏,制约企业境外投资的更大发展
企业“走出去”不仅要与国内企业竞争,更多的是要与外国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行竞争,为了赢得竞争,最急需的就是既通晓技术和管理专业知识,又能够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国际化高端人才。而作为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整体人才素质偏低,国际化人才更是匮乏。在与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我国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没有认识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国际化人才缺乏导致了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的步伐,这使企业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也阻碍了这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势头。
(五)政策支持不够,存在一定的政策制约因素
企业“走出去”需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很多,政府的支持在企业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政府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与我国企业发展速度及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比起来还远远不够。我国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制约因素。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建立了扶持中小经贸企业的融资风险资金,但都是规模很小,杯水车薪,难以满足中小企业海外扩张所需的海量资金需求,扶持力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保障需求。
另外,我国政府在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还很不完善,在出口退税等财税、金融等方面配套的政策还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体系性的支持合力和全社会共谋发展的氛围。我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的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还很缺乏,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改革并规范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跨国投资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规划,加强境外投资产业引导,引导企业正确地“走出去”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在同一市场可能有大量企业蜂拥而至,造成对一个地区重复投资,为了抢占市场,企业甚至不计成本大打价格战,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等不良情况发生。对此,政府应研究制定本土企业境外投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和分工布局,规范境外投资行为。在对“走出去”的企业审批过程中,宜加强省市企业境外投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注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政府应该对一些投资过热的国际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境外投资市场的信息,对企业的投资区位的选择给予良好的信息咨询服务。
(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特有优势
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领域。在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方面,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中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定优势,以此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投资。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该以自己的成本优势为突破口,在东道国寻找合作伙伴,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为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更新技术产品创造条件。
(三)实施“本土化战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和经验
面对各种社会文化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宜采取“本土化战略”,入乡随俗,以提高中资企业进行在东道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施“本地化战略”,尽可能利用东道国的原料、资本、技术和人才,在东道国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在本土销售。本地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并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还可以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降低政治敏感度。中国企业针对东道国市场开展技术革新与改造,开发出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色产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实现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
(四)采取合资合作方式,实现互补双赢
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与东道国企业合资经营,以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投资经验。由于与东道国企业联合经营可以充分利用对方资源、人员关系和社会文化等优势,又可发挥中方的技术、资金优势和经验,易于建立企业销售渠道和市场。这样的合资方式易受到东道国欢迎,大大降低东道国进入“门槛”和政治风险。除了合资经营外,也可以开展技术或服务合作,承包东道国工程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并获取服务费或分成资源。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中方的技术优势,又便于掌握和熟悉东道国市场,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有利于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开展进一步的投资和进行市场的开拓。
(五)加强文化敏感性训练和跨文化培训,提升企业国际运营能力
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跨文化管理和文化整合,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国际化人才环境,吸引和留住原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企业应加强和实施跨文化培训和海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多元文化意识,理解和尊重东道国文化、社会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熟悉东道国的语言和政治法律等。加强跨文化训练,增强文化沟通技能,培养跨文化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整合能力。注重对企业融合文化的培养和优化,加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尽可能规避文化冲突和信任危机。
(六)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加快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企业要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是应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采取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招揽国际化人才,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服务;二是实施人员本土化战略,招聘和雇佣当地各类人才,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降低东道国市场进入门槛;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华侨资源和海外留学生,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四是应立足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在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跨国经营中茁壮成长。
(七)制定和实施税收财政等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于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平稳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出口退税一直被视为影响出口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为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还利于民,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借鉴发达国家实行的“零税率”出口政策,即对企业出口增值税“不征不退或全征全退”。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如对跨国经营创业型中小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基金项目《后危机时代我国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及避险机制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11YJA790142)
(河海大学商学院;河海大学苏南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