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师制是一种较新的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实施导师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导师制下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更加有针对性和预防性。
关键词:导师制 高职生心理健康 五种能力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
对我们高职类院校来讲,实行导师制是个新的尝试。在导师制下,心理健康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预防性,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
1 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1.1 实行导师岗位聘任制
1.1.1 导师岗位资格 导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责任心强,身心健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熟悉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1.2 导师聘任方式 实行导师岗位聘任制,我们采取师生互选方式。师生双方以见面会的形式进行互选,参选的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况和指导计划向学生进行介绍,接受学生的问询和报名,系部根据情况进行协调和平衡。
1.2 实施导师岗位责任制
1.2.1 教师必须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应该热爱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介绍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安排学习进程,提供咨询服务及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做好就业准备。
1.2.2 导师应建立常规指导方式 导师一般指导8-10名学生,每学期有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导师可以以座谈、沙龙、兴趣小组等具体形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力求形式“活”、内容“活”、方法“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人生导师联系。
2 高职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通过对高职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使用UPI量表),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环境适应问题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高职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消费休闲的变化、语言隔阂等,都会给高职新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2.2 自我适应问题
在大学初始阶段的青年人会产生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有的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没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由此产生适应不良。另外,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比较混乱,他们往往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人生观,也即失去自我、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2.3 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新生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成功体验。其次在人格方面,部分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导致不能很好适应学习生活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再次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出现交往障碍。
2.4 性成长问题
2.4.1 性意识的困扰。 新生们基本上都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这些困扰通常都会带来一般程度的不安和躁动,当这种困扰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2.4.2 性行为异常。 在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性变态行为,并且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他们的安全感和平静的学习生活。
2.5 学习目标模糊问题
学生们刚从高考的高度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心理上都有一种轻松感。跨入大学之初,学习心态还未能调适过来,大部分新生都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即使树立了新的目标,由于角色定位不准,新目标就显得比较模糊,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强,学习兴趣淡化,学习理想缺失。
3 心理健康辅导实施
在导师制下,开展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的做法和预计达到的目标如下。
3.1 具体做法
3.1.1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普查量表进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新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哪些方面存在偏差,能够做到每一个新生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照顾到。
3.1.2 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导师对自己所指导的8-10名学生,利用集体讨论、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新生中经常存在的心理困惑进行解答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3.1.3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导师可以对每一个指导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情况,提出不同的心理健康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心灵健康之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3.1.4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每学期导师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1-2次讲座,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1.5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导师可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此服务针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因此要求导师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经验。
3.1.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导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或者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感兴趣的事情,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3.2 达到的目标
3.2.1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做精神生活的富有者 专家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增强人们心理适应能力。
3.2.2 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自立自强意识。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励他们敢于正视困难并战胜困难,教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鼓励他们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经济自立和节俭意识。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体会挣钱的艰辛,从而养成珍惜父母及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意识,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分清和摆正个体与群体及社会关系的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分清和摆正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遵守群体和社会的规则,维护群体和社会的利益。
3.2.3 培养学生的五种基本能力 自控自律能力。使学生学会明确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及行动计划,并根据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实现奋斗目标的要求。
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每当环境发生改变,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正确判定自己是处于怎样的变化的环境之中,努力去适应新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心理调节承受压力的能力。要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其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坦然面对挫折,做好心理调适,改善和缓解压力,迎接挑战。
协调关系融人群体的能力。在交往中应本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标准,创造与人为善、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氛围,努力使自己协调好主客关系,为自己的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社会群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其成功的概率。
关键词:导师制 高职生心理健康 五种能力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
对我们高职类院校来讲,实行导师制是个新的尝试。在导师制下,心理健康辅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预防性,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
1 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1.1 实行导师岗位聘任制
1.1.1 导师岗位资格 导师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责任心强,身心健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熟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熟悉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1.1.2 导师聘任方式 实行导师岗位聘任制,我们采取师生互选方式。师生双方以见面会的形式进行互选,参选的教师首先将自己的情况和指导计划向学生进行介绍,接受学生的问询和报名,系部根据情况进行协调和平衡。
1.2 实施导师岗位责任制
1.2.1 教师必须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应该热爱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主动了解学生的各种困难,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介绍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安排学习进程,提供咨询服务及具体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做好就业准备。
1.2.2 导师应建立常规指导方式 导师一般指导8-10名学生,每学期有指导计划和指导总结,导师可以以座谈、沙龙、兴趣小组等具体形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等载体,开展经常性的、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力求形式“活”、内容“活”、方法“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人生导师联系。
2 高职新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通过对高职新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普查(使用UPI量表),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环境适应问题
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对高职大学新生有重要影响。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消费休闲的变化、语言隔阂等,都会给高职新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影响。
2.2 自我适应问题
在大学初始阶段的青年人会产生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和强化自我的需求。但是,有的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没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由此产生适应不良。另外,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比较混乱,他们往往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人生观,也即失去自我、失去生命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2.3 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新生们往往缺乏必要的成功体验。其次在人格方面,部分大学生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导致不能很好适应学习生活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再次在人际交往方面,易出现交往障碍。
2.4 性成长问题
2.4.1 性意识的困扰。 新生们基本上都受到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这些困扰通常都会带来一般程度的不安和躁动,当这种困扰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2.4.2 性行为异常。 在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会出现性变态行为,并且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他们的安全感和平静的学习生活。
2.5 学习目标模糊问题
学生们刚从高考的高度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心理上都有一种轻松感。跨入大学之初,学习心态还未能调适过来,大部分新生都没有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即使树立了新的目标,由于角色定位不准,新目标就显得比较模糊,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强,学习兴趣淡化,学习理想缺失。
3 心理健康辅导实施
在导师制下,开展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主要的做法和预计达到的目标如下。
3.1 具体做法
3.1.1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利用心理健康普查量表进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新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及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哪些方面存在偏差,能够做到每一个新生的每一方面都可以照顾到。
3.1.2 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导师对自己所指导的8-10名学生,利用集体讨论、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新生中经常存在的心理困惑进行解答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3.1.3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导师可以对每一个指导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情况,提出不同的心理健康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心灵健康之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
3.1.4 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每学期导师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1-2次讲座,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1.5 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导师可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此服务针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因此要求导师有专业的心理咨询经验。
3.1.6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导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或者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感兴趣的事情,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3.2 达到的目标
3.2.1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做精神生活的富有者 专家认为,健全人格的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挖掘人的心理潜能,增强人们心理适应能力。
3.2.2 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自立自强意识。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鼓励他们敢于正视困难并战胜困难,教会他们分析问题的正确思路,鼓励他们尝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
经济自立和节俭意识。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体会挣钱的艰辛,从而养成珍惜父母及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意识,改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分清和摆正个体与群体及社会关系的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要分清和摆正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遵守群体和社会的规则,维护群体和社会的利益。
3.2.3 培养学生的五种基本能力 自控自律能力。使学生学会明确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行动目标及行动计划,并根据既定的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实现奋斗目标的要求。
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每当环境发生改变,要善于审时度势,及时正确判定自己是处于怎样的变化的环境之中,努力去适应新环境对自己的要求,使自己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心理调节承受压力的能力。要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其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坦然面对挫折,做好心理调适,改善和缓解压力,迎接挑战。
协调关系融人群体的能力。在交往中应本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标准,创造与人为善、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氛围,努力使自己协调好主客关系,为自己的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社会群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其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