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聚合物驱是一项完善的提高采收技术,在矿场广泛使用。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影响了聚合物驱的效果,笼统注聚是矿场普遍使用的,但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本文论述了分层注聚的必要性,通过矿场实际应用情况摸索,总结出适宜推广的同心分注工艺,对分注工艺的设计、应用条件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推广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孤岛油田;笼统正注;分层注聚;日油能力;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394-01
孤岛油田在经历弹性驱和注水开发以后,呈现高含水、高液量生产,综合含水达到93%,经济效益低。聚合物驱是矿场推广的高投入、高收益的三次采油技术,在矿场实际生产中出现在多层驱情况下,笼统注聚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和高粘聚合物的双重作用,致使层间矛盾更加突出,驱油效果较差,矿产生产中,通过油井堵水、水井调剖、油井间开关、水井间注等措施治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吸水差异的问题,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逐步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分注工艺,矿场实施后取得明显效果。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注聚井分层注入的问题,大幅降低了管柱的黏度损失,也解决了注聚工具堵塞问题,单井注入周期明显延长。以油田生产的动态、静态数据为基础,从地质的角度对同心分注工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矿场推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 笼统注聚存在问题
针对中二北馆3-4原油粘度高,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大孔道普遍存在等问题,深化储层认识,提高注聚区井网完善程度;优化注聚参数,提高聚合物对油藏的适应性;强化堵调结合,不断改善注聚剖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高段塞聚合物驱矿场注采管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中二北馆3-4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为特征,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孔隙度、渗透率由下至上由大变小,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型或齿化钟形叠加的特征,砂体的沉积环境以曲流河的点砂坝为代表;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特征。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但变化率较小。孔隙度、渗透率由下至上由大变小。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箱型~钟型组合、箱型、齿化箱型的特征,砂体的沉积环境以心滩为代表。通过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泥质含量的变化等研究认为,中二北馆3-4单元宏观非均质性严重,是剩余油分布及驱油效率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井网部署和开发需要,油井主要采取单采或相近的二层合采,水井主要采用多层笼统正注,动态注采对应率100%, 其中二向及以上对应率74.4%,但是分层吸水差异造成的部分层不吸水影响了油水井间动态对应,根据分层吸水情况,实际受效的动态注采对应率仅有45%,造成65万吨控制储量没有被有效动用。在注聚初期注聚井全部采用笼统正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层合注井各层的吸水量主要是由储层发育决定的,发育好的层吸水多,发育差的层吸水少,不能对各层注入量进行控制,造成层间吸水差异。吸水好的储层,波及体积大,注聚见效早,见效好,反之,吸水差的层波及体积小,见效差,严重影响了注聚效果。
2 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
国内应用较多的分层注聚技术主要有倒替注聚技术、同心单管分层注聚技术、油套分注技术等,矿场应用中各存在不同的缺点。根据开发需要,技术人员对分层注聚管柱进行了设计,主要井下工具有: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大通径筛管和井下换向器。根据不同的层间压力状况,组成了正、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正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由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井下换向器、∮89毫米渗氮油管和∮48毫米渗氮油管组成,主要适用于上层压力高下层压力低一级两段注聚井的分层注聚。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由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大通径筛管、∮89毫米渗氮油管和∮48毫米渗氮油管组成,主要适用于上层压力低下层压力高一级两段注聚井的分层注聚(见图1)。
典型井例:GD2—31—18井,注入424453层,4244层砂厚 11米,效厚 9.4米,渗透率1560毫达西,53层砂厚5 米,效厚 4.2米,渗透率1431毫达西。4244层对应油井4-9-11和4-9-10,53层对应油井4-11-12、4-12-11和4-8N11。4-10-12井在42层和44层是边滩沉积微相,在53层是天然堤沉积微相。截止2008.11月,该井组累计注入孔隙体积0.175PV,对应油井只有42层的2口 井见到注聚效果,供液充足,53层油井未见到注聚效果,见聚浓度为0,低液量高含水,动液面深,供液差。通过对GD2—31—18井注聚以来的监测资料分析可见,随着注聚的推进,42.4层的注入量是減少的,53层的注入量是增加的,说明,高压层53注入启动了,但相对吸水量只有35.3%,不能满足需要,而低压层4244的相对吸水量达到63.5%,超过了该层的需要,应该对各层的注入进行控制,达到按需注入,挖潜53层剩余油,然而,当前采用的笼统注聚管柱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管柱实现分层控制注入。2009.12月,对该井实施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在井口根据各层的压力和水表进行分层的注入控制,实现了低压层限制注水,满足高压层注入需要。42.4层注入量由原来的90立方米/天控制到60立方米/天,减少注入,53层注入量由原来的50立方米/天增加到80立方米/天。通过在GD2—31—18井的成功试验,总结出适合同心分注工艺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注聚井的注入层位在2个以上,且各层吸水差异较大。层间吸水情况主要是根据相关监测资料分析,再结合对应油井的供液及生产见效情况分析。(2)目前注聚井注入油压不能高于13MPa,有1MPa以上的余压。(3)要分开的两个层间的夹层厚度大于2米。根据上述要求对中二北馆3-4注聚井进行筛选,对19口井实施了同心分层注聚工艺,分注率26%,分注井分层注水合格率80%。通过加大实施分层注聚,大大提高了波及体积,单元日油能力增加74吨,全区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 结束语
同心分层注聚工艺是目前最适合矿场需要的一种可控制分层注入量的工艺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层间注入差异大的难题,实现了有效控制分层注入,大大提高了难动用储层的波及体积。但是,同心分注工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1)由于是双管,造成一定的粘度损失,但是较偏心管柱等其它分注工艺来说,粘度损失相对较少,粘度保留率大于80%,能够满足矿场需要。(2)同心双管分层注入只能实现分二层注入,还不能满足更多层细分的需要。(3)同心双管分层注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各层注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发育较差的不吸水层,还需要采取酸化等其它地层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单晶.聚合物驱井下单管多层分注工艺.《石油钻采工艺》,2005第3期.
[关键词]孤岛油田;笼统正注;分层注聚;日油能力;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394-01
孤岛油田在经历弹性驱和注水开发以后,呈现高含水、高液量生产,综合含水达到93%,经济效益低。聚合物驱是矿场推广的高投入、高收益的三次采油技术,在矿场实际生产中出现在多层驱情况下,笼统注聚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和高粘聚合物的双重作用,致使层间矛盾更加突出,驱油效果较差,矿产生产中,通过油井堵水、水井调剖、油井间开关、水井间注等措施治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间吸水差异的问题,技术人员在生产中逐步摸索出一种新型的分注工艺,矿场实施后取得明显效果。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注聚井分层注入的问题,大幅降低了管柱的黏度损失,也解决了注聚工具堵塞问题,单井注入周期明显延长。以油田生产的动态、静态数据为基础,从地质的角度对同心分注工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矿场推广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 笼统注聚存在问题
针对中二北馆3-4原油粘度高,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大孔道普遍存在等问题,深化储层认识,提高注聚区井网完善程度;优化注聚参数,提高聚合物对油藏的适应性;强化堵调结合,不断改善注聚剖面,逐步形成了一套高段塞聚合物驱矿场注采管理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中二北馆3-4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为特征,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孔隙度、渗透率由下至上由大变小,自然电位测井曲线表现为钟型或齿化钟形叠加的特征,砂体的沉积环境以曲流河的点砂坝为代表;砂层组以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特征。颗粒粒径自下至上由粗变细,但变化率较小。孔隙度、渗透率由下至上由大变小。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箱型~钟型组合、箱型、齿化箱型的特征,砂体的沉积环境以心滩为代表。通过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泥质含量的变化等研究认为,中二北馆3-4单元宏观非均质性严重,是剩余油分布及驱油效率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井网部署和开发需要,油井主要采取单采或相近的二层合采,水井主要采用多层笼统正注,动态注采对应率100%, 其中二向及以上对应率74.4%,但是分层吸水差异造成的部分层不吸水影响了油水井间动态对应,根据分层吸水情况,实际受效的动态注采对应率仅有45%,造成65万吨控制储量没有被有效动用。在注聚初期注聚井全部采用笼统正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层合注井各层的吸水量主要是由储层发育决定的,发育好的层吸水多,发育差的层吸水少,不能对各层注入量进行控制,造成层间吸水差异。吸水好的储层,波及体积大,注聚见效早,见效好,反之,吸水差的层波及体积小,见效差,严重影响了注聚效果。
2 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
国内应用较多的分层注聚技术主要有倒替注聚技术、同心单管分层注聚技术、油套分注技术等,矿场应用中各存在不同的缺点。根据开发需要,技术人员对分层注聚管柱进行了设计,主要井下工具有: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大通径筛管和井下换向器。根据不同的层间压力状况,组成了正、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正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由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井下换向器、∮89毫米渗氮油管和∮48毫米渗氮油管组成,主要适用于上层压力高下层压力低一级两段注聚井的分层注聚。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管柱:由密封补偿器、内管悬挂器、井下封隔器、大通径筛管、∮89毫米渗氮油管和∮48毫米渗氮油管组成,主要适用于上层压力低下层压力高一级两段注聚井的分层注聚(见图1)。
典型井例:GD2—31—18井,注入424453层,4244层砂厚 11米,效厚 9.4米,渗透率1560毫达西,53层砂厚5 米,效厚 4.2米,渗透率1431毫达西。4244层对应油井4-9-11和4-9-10,53层对应油井4-11-12、4-12-11和4-8N11。4-10-12井在42层和44层是边滩沉积微相,在53层是天然堤沉积微相。截止2008.11月,该井组累计注入孔隙体积0.175PV,对应油井只有42层的2口 井见到注聚效果,供液充足,53层油井未见到注聚效果,见聚浓度为0,低液量高含水,动液面深,供液差。通过对GD2—31—18井注聚以来的监测资料分析可见,随着注聚的推进,42.4层的注入量是減少的,53层的注入量是增加的,说明,高压层53注入启动了,但相对吸水量只有35.3%,不能满足需要,而低压层4244的相对吸水量达到63.5%,超过了该层的需要,应该对各层的注入进行控制,达到按需注入,挖潜53层剩余油,然而,当前采用的笼统注聚管柱是不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管柱实现分层控制注入。2009.12月,对该井实施反向同心双管分层注聚工艺,在井口根据各层的压力和水表进行分层的注入控制,实现了低压层限制注水,满足高压层注入需要。42.4层注入量由原来的90立方米/天控制到60立方米/天,减少注入,53层注入量由原来的50立方米/天增加到80立方米/天。通过在GD2—31—18井的成功试验,总结出适合同心分注工艺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注聚井的注入层位在2个以上,且各层吸水差异较大。层间吸水情况主要是根据相关监测资料分析,再结合对应油井的供液及生产见效情况分析。(2)目前注聚井注入油压不能高于13MPa,有1MPa以上的余压。(3)要分开的两个层间的夹层厚度大于2米。根据上述要求对中二北馆3-4注聚井进行筛选,对19口井实施了同心分层注聚工艺,分注率26%,分注井分层注水合格率80%。通过加大实施分层注聚,大大提高了波及体积,单元日油能力增加74吨,全区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 结束语
同心分层注聚工艺是目前最适合矿场需要的一种可控制分层注入量的工艺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层间注入差异大的难题,实现了有效控制分层注入,大大提高了难动用储层的波及体积。但是,同心分注工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1)由于是双管,造成一定的粘度损失,但是较偏心管柱等其它分注工艺来说,粘度损失相对较少,粘度保留率大于80%,能够满足矿场需要。(2)同心双管分层注入只能实现分二层注入,还不能满足更多层细分的需要。(3)同心双管分层注入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各层注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发育较差的不吸水层,还需要采取酸化等其它地层处理技术。
参考文献
[1] 单晶.聚合物驱井下单管多层分注工艺.《石油钻采工艺》,200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