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赴台访学交流中,偶然发现原本调皮捣蛋不遵守规矩的学生忽然变得彬彬有礼、守时守规。惊讶于台湾老师的学生管理技巧的同时,也发现他们不以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论英雄,而是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同学;他们充分地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点和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回校后查询了相关资料,台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正是国内诸多文献研究中提到的赏识教育。本文主要从高职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赏识理论的实施原则,探讨如何将赏识教育运用于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
1.赏识教育概论
1.1赏识教育理论的内涵
赏识教育的内涵,其本质是爱的教育,教育者用爱心客观地看待受教育者身上与生俱来的各种特质,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并能无条件地接纳。对于优点,给予肯定和赞赏,以提高被教育者自身的自我认知,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对于缺点,并不是一味否定。教育者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客观地指出不足之处,让受教育者自我意识到,给予高的期望,引导其改善,但并不因为其自身尚且存在的缺点而否认整个人。“我可以不爱你所做的,但我一定是爱你的”,这正是爱的最高境界。赏识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帮助受教育者找到学习、生活乃至职场中合适的位置,将自我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
1.2赏识教育原则
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守三个原则。
(1)尊重原则。平等是对话的基础,有对话,教育才有作用。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才愿意打开心门和老师对话,才发生内心接受老师的辅导和教育。而现实中有些老师高高在上,和学生的谈话常以“训斥”或“说教”的形式,学生只有听和接受的份。如果老师不先了解实际情况而只是一味粗暴地批评,学生即便心里有其他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最后也就变成“懒得说”。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持之以恒地以真诚换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言一行中的真诚以及全方位的关注。
(2)激励原则。赏识教育是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或学校要求的表现。往往学习成绩不好或较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例如人缘好、头脑灵活、反应快等等。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关注到这些学生的某方面优势,并给予积极肯定,将可能使学生在一贯的否定声中重拾自我,回归到愿意配合和积极表现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赏识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这个学生和别人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哪怕他每一次进步都是微不足道,懂激励的老师会好好利用每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往正确的方向前行。
(3)适度原则。赏识教育虽说要表扬,但不等于无原则、无限度的赞美。有些老师错误地解读了赏识教育,凡事表扬,不敢批评,经常大而泛的表扬,甚至当学生做得不够好时都还用表扬的语气。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表扬对学生失去激励作用,学生无所适从,分辨不出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是被禁止的。适度原则要求,老师的表扬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只表扬做好做对的事,不说与此无关的事。做对几分,赞美几分,不无限夸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表扬中肯定自我,并萌发出想把事情办好的自我意识。另外,适度原则提倡教师应该赏识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优点,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优点。毕淑敏在《请为你的夸奖道歉》一文中指出,不能随意夸奖一个女生的外貌,因为这不是靠她的努力而得来的优点,而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总之,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
2.高职学生的特点
2.1学习积极性较差
首先,高职院校录取生源层次低,主要是高中学习中成绩中下游那部分学生,以及从中专直接升上来的“五连专”学生。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较吃力,突出表现在英语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缺乏从学习中获取成功的良好感受,因此学习积极性差。其次,基于就业的压力,部分學习成绩较差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习打工之间徘徊,分散了注意力,导致学习更为吃力。第三,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学习习惯不好而削弱学习积极性。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被父母逼着来上学,实则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差,往往纪律性也差,在家长老师的双重压力下很容易厌学。
2.2自信心不足
由于高职生自身文化基础差,高考没有取得好成绩。看到高中同学考上比较优秀的学校,心里产生强烈失落感,总感觉低人一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还能从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获得一点成就感,而更多的学生则在学习中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认同感,盲目跟风,沾染不良习气。别人旷课,他也旷课,别人通宵上网,他也通宵上网,逐步变得浑噩、麻木。
2.3目标模糊、甚至没有
通过几年来带学生的经验,发现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缺乏规划,目标感模糊。大一盲目参加各种社团,仅仅为了找到归属感;大二奔走于各种兼职或者打游戏随波逐流。高职的学生几乎都会兼职,但他们并不清楚为何兼职,通过兼职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是看到身边同学都去兼职了,便觉得自己也必须找个兼职。直至大三还有部分高职生不清楚自己将往哪个方向走,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开始求职才发现自己要成绩没成绩、要技能没技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无法实现理想就业。这与高职生无法及时从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关。高考前学生目标清晰,就是为考上大学而奋斗。而考上高职院校后,他们的人生突然缺失了目标,这时若没有人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
2.4自控力不够
高职学生精力旺盛,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该做”的不做,只做“喜欢做”的。一方面,网游对高职学生有种抗拒不了的吸引力,他们往往彻夜打游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导致第二天上课迟到甚至旷课。另一方面,学生也意识到不应该旷课,要以学习为重,想改正错误,但又苦于无法自律。另外,老师布置周期较长的任务给他们,会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 2.5渴望和老师成为朋友
高职学生年龄基本在18到20岁之间,他们越来越熟悉社会规则,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老师的看法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在高中阶段,班主任一度扮演家长角色,而到大学期间,他们希望老师是“导师”、是“朋友,而不是“家长”。他们极力在老师面前展现“成熟”,期待以平等的身份和老师对话;他们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的个性,欣赏他们的特长,并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引、解惑。
3.高职学生的赏识教育
3.1走近学生内心,赢得信任与尊重
走近学生的内心是第一步,也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开始和重要基础。只有学生的心门对老师敞开,老师所有的教育努力才能得到收获。高职学生渴望和自己喜欢的老师成为朋友,期望被老师关注并赏识。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平时主动和学生多接触,充分利用每一次见面的机会,上课、面谈、开会,甚至是路上偶遇等;也可以使用现代的通讯聊天工具,和他们轻松聊天。我本人发现,访问学生的QQ空间或在自己的空间定期发表主题发言,与学生进行互动,是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同时也能让他们走进老师的世界,了解老师的想法。如此便建立了师生间交往的平等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看到了老师与学(下转第332页)(上接第260页)生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真诚,感受到老师发自心底对学生的爱,领略到老师所展现的能够引领学生进步的独特魅力,自然而然也就从内心深处开始接纳并喜欢老师,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去努力改变自己。
3.2赏识与惩罚恰当运用
赏识赞美与批评教育就像天平的两端,老师要常反省以令天平得以平衡。一方面,及时准确地赞美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鼓舞其继续奋进。对于平时表现不好的后进生,老师应密切关注,及时从任课老师和同班同学中了解相关信息,一旦发现进步要及时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对了,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
另一方面,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只一味奖励、从不批评。老师只有客观公正,赏罚分明,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对于批评教育,应执行“先告知、后批评、再安抚”三步骤。高职学生自控力较差,入学教育时一定要将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办法和老师管理底线给学生讲清楚,占据教育管理的制高点。有言在先,就堵了学生以“我不知道”为由逃避惩罚的口。平时通过班会、通知和面谈教育等形式让相关管理规则深入人心,确保学生明白。一旦学生犯错,及时惩罚。拖延和不作为会削弱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感,久而久之,增加管理难度。
被惩罚过后的学生,老师一定要保持重点关注。及时处理因为惩罚或处分产生的情绪波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自己做错事了,但老师对事不对人,依然很关心自己,这样之前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尊重就不容易被打破。本人曾经有个学生,因为旷课严重且影响他人,情节恶劣,被请来家长,当着家长的面接受批评警告,并签下保证书。学生当天情绪低落,伤心地留下眼泪。事后路上遇见,我主动和他打招呼,问他“心情有没有好点”,还主动和他聊QQ,很快抚平了他的情绪,师生关系恢复正常,学生旷课的现象也有所改善。我想让学生明白,事情结束了就让它过去,老师依然爱你。
3.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賞识教育
活动是引导学生精力的良好载体,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高职学生精力旺盛、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不沉迷网络、要不就经常喝酒晚归,甚至打架斗殴。究其原因,是学生目标感的确实和旺盛的精力得不到正确引导。为何在台湾的日子,学生们能自觉每日准时熄灯上床?那是因为,白天的学习生活紧凑而高效,课余时间台湾的老师们也都利用起来开展温馨而有趣的师生互动,学生的精力得到有效疏导,整个集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良好状态。显而易见,开展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能有效将学生引导到学校和老师期望学生发展的路上去,老师也能借助开展活动的契机走近学生、挖掘学生优点,及时实施赏识教育,对降低打架斗殴这个一直以来困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的发生率有所帮助。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的才华很难得到展现。学校与老师有意识地提供舞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舞动青春、展现自我。老师应努力挖掘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的特质,帮助学生从中找到成就感。有时就因为一次活动,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某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被点亮,从此对自己有更加正面积极的认知。
4.总结
用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提升自信心。横向比较,只要有特长就要肯定;纵向比较,只要有比以前好就是进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树立专业无好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让老生传帮带,传经验;让优秀毕业生讲述个人经历和成才故事,强调“别人行,我也行”,用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竖立目标意识和职业理想;通过集体活动或实习工作,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赏识,让学生在集体的归属感中求个人发展,在集体的成长中谋自我作为。 [科]
回校后查询了相关资料,台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正是国内诸多文献研究中提到的赏识教育。本文主要从高职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赏识理论的实施原则,探讨如何将赏识教育运用于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
1.赏识教育概论
1.1赏识教育理论的内涵
赏识教育的内涵,其本质是爱的教育,教育者用爱心客观地看待受教育者身上与生俱来的各种特质,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并能无条件地接纳。对于优点,给予肯定和赞赏,以提高被教育者自身的自我认知,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对于缺点,并不是一味否定。教育者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客观地指出不足之处,让受教育者自我意识到,给予高的期望,引导其改善,但并不因为其自身尚且存在的缺点而否认整个人。“我可以不爱你所做的,但我一定是爱你的”,这正是爱的最高境界。赏识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帮助受教育者找到学习、生活乃至职场中合适的位置,将自我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生命的乐趣。
1.2赏识教育原则
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守三个原则。
(1)尊重原则。平等是对话的基础,有对话,教育才有作用。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才愿意打开心门和老师对话,才发生内心接受老师的辅导和教育。而现实中有些老师高高在上,和学生的谈话常以“训斥”或“说教”的形式,学生只有听和接受的份。如果老师不先了解实际情况而只是一味粗暴地批评,学生即便心里有其他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最后也就变成“懒得说”。老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持之以恒地以真诚换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一言一行中的真诚以及全方位的关注。
(2)激励原则。赏识教育是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或学校要求的表现。往往学习成绩不好或较为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例如人缘好、头脑灵活、反应快等等。如果老师能及时地关注到这些学生的某方面优势,并给予积极肯定,将可能使学生在一贯的否定声中重拾自我,回归到愿意配合和积极表现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赏识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这个学生和别人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哪怕他每一次进步都是微不足道,懂激励的老师会好好利用每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往正确的方向前行。
(3)适度原则。赏识教育虽说要表扬,但不等于无原则、无限度的赞美。有些老师错误地解读了赏识教育,凡事表扬,不敢批评,经常大而泛的表扬,甚至当学生做得不够好时都还用表扬的语气。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表扬对学生失去激励作用,学生无所适从,分辨不出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是被禁止的。适度原则要求,老师的表扬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只表扬做好做对的事,不说与此无关的事。做对几分,赞美几分,不无限夸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表扬中肯定自我,并萌发出想把事情办好的自我意识。另外,适度原则提倡教师应该赏识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优点,而不是与生俱来的优点。毕淑敏在《请为你的夸奖道歉》一文中指出,不能随意夸奖一个女生的外貌,因为这不是靠她的努力而得来的优点,而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总之,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教育者今后的发展。
2.高职学生的特点
2.1学习积极性较差
首先,高职院校录取生源层次低,主要是高中学习中成绩中下游那部分学生,以及从中专直接升上来的“五连专”学生。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较吃力,突出表现在英语和数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缺乏从学习中获取成功的良好感受,因此学习积极性差。其次,基于就业的压力,部分學习成绩较差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习打工之间徘徊,分散了注意力,导致学习更为吃力。第三,有一部分学生因自身学习习惯不好而削弱学习积极性。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等,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良。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被父母逼着来上学,实则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积极性差,往往纪律性也差,在家长老师的双重压力下很容易厌学。
2.2自信心不足
由于高职生自身文化基础差,高考没有取得好成绩。看到高中同学考上比较优秀的学校,心里产生强烈失落感,总感觉低人一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还能从学习和校园生活中获得一点成就感,而更多的学生则在学习中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认同感,盲目跟风,沾染不良习气。别人旷课,他也旷课,别人通宵上网,他也通宵上网,逐步变得浑噩、麻木。
2.3目标模糊、甚至没有
通过几年来带学生的经验,发现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缺乏规划,目标感模糊。大一盲目参加各种社团,仅仅为了找到归属感;大二奔走于各种兼职或者打游戏随波逐流。高职的学生几乎都会兼职,但他们并不清楚为何兼职,通过兼职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是看到身边同学都去兼职了,便觉得自己也必须找个兼职。直至大三还有部分高职生不清楚自己将往哪个方向走,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开始求职才发现自己要成绩没成绩、要技能没技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无法实现理想就业。这与高职生无法及时从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关。高考前学生目标清晰,就是为考上大学而奋斗。而考上高职院校后,他们的人生突然缺失了目标,这时若没有人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自己。
2.4自控力不够
高职学生精力旺盛,得不到正确引导,往往“该做”的不做,只做“喜欢做”的。一方面,网游对高职学生有种抗拒不了的吸引力,他们往往彻夜打游戏,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导致第二天上课迟到甚至旷课。另一方面,学生也意识到不应该旷课,要以学习为重,想改正错误,但又苦于无法自律。另外,老师布置周期较长的任务给他们,会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 2.5渴望和老师成为朋友
高职学生年龄基本在18到20岁之间,他们越来越熟悉社会规则,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老师的看法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在高中阶段,班主任一度扮演家长角色,而到大学期间,他们希望老师是“导师”、是“朋友,而不是“家长”。他们极力在老师面前展现“成熟”,期待以平等的身份和老师对话;他们希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的个性,欣赏他们的特长,并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引、解惑。
3.高职学生的赏识教育
3.1走近学生内心,赢得信任与尊重
走近学生的内心是第一步,也是所有教育工作的开始和重要基础。只有学生的心门对老师敞开,老师所有的教育努力才能得到收获。高职学生渴望和自己喜欢的老师成为朋友,期望被老师关注并赏识。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平时主动和学生多接触,充分利用每一次见面的机会,上课、面谈、开会,甚至是路上偶遇等;也可以使用现代的通讯聊天工具,和他们轻松聊天。我本人发现,访问学生的QQ空间或在自己的空间定期发表主题发言,与学生进行互动,是和学生拉近距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原滋原味的生活,同时也能让他们走进老师的世界,了解老师的想法。如此便建立了师生间交往的平等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看到了老师与学(下转第332页)(上接第260页)生相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真诚,感受到老师发自心底对学生的爱,领略到老师所展现的能够引领学生进步的独特魅力,自然而然也就从内心深处开始接纳并喜欢老师,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期望去努力改变自己。
3.2赏识与惩罚恰当运用
赏识赞美与批评教育就像天平的两端,老师要常反省以令天平得以平衡。一方面,及时准确地赞美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鼓舞其继续奋进。对于平时表现不好的后进生,老师应密切关注,及时从任课老师和同班同学中了解相关信息,一旦发现进步要及时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对了,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
另一方面,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只一味奖励、从不批评。老师只有客观公正,赏罚分明,才能令学生心服口服。对于批评教育,应执行“先告知、后批评、再安抚”三步骤。高职学生自控力较差,入学教育时一定要将学校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办法和老师管理底线给学生讲清楚,占据教育管理的制高点。有言在先,就堵了学生以“我不知道”为由逃避惩罚的口。平时通过班会、通知和面谈教育等形式让相关管理规则深入人心,确保学生明白。一旦学生犯错,及时惩罚。拖延和不作为会削弱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感,久而久之,增加管理难度。
被惩罚过后的学生,老师一定要保持重点关注。及时处理因为惩罚或处分产生的情绪波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自己做错事了,但老师对事不对人,依然很关心自己,这样之前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尊重就不容易被打破。本人曾经有个学生,因为旷课严重且影响他人,情节恶劣,被请来家长,当着家长的面接受批评警告,并签下保证书。学生当天情绪低落,伤心地留下眼泪。事后路上遇见,我主动和他打招呼,问他“心情有没有好点”,还主动和他聊QQ,很快抚平了他的情绪,师生关系恢复正常,学生旷课的现象也有所改善。我想让学生明白,事情结束了就让它过去,老师依然爱你。
3.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賞识教育
活动是引导学生精力的良好载体,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高职学生精力旺盛、对学习积极性不高,要不沉迷网络、要不就经常喝酒晚归,甚至打架斗殴。究其原因,是学生目标感的确实和旺盛的精力得不到正确引导。为何在台湾的日子,学生们能自觉每日准时熄灯上床?那是因为,白天的学习生活紧凑而高效,课余时间台湾的老师们也都利用起来开展温馨而有趣的师生互动,学生的精力得到有效疏导,整个集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良好状态。显而易见,开展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能有效将学生引导到学校和老师期望学生发展的路上去,老师也能借助开展活动的契机走近学生、挖掘学生优点,及时实施赏识教育,对降低打架斗殴这个一直以来困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的发生率有所帮助。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的才华很难得到展现。学校与老师有意识地提供舞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舞动青春、展现自我。老师应努力挖掘每个学生身上闪光的特质,帮助学生从中找到成就感。有时就因为一次活动,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某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可能因此而被点亮,从此对自己有更加正面积极的认知。
4.总结
用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提升自信心。横向比较,只要有特长就要肯定;纵向比较,只要有比以前好就是进步。开展各种校园活动,让学生树立专业无好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让老生传帮带,传经验;让优秀毕业生讲述个人经历和成才故事,强调“别人行,我也行”,用赏识教育帮助高职生竖立目标意识和职业理想;通过集体活动或实习工作,对全班同学进行集体赏识,让学生在集体的归属感中求个人发展,在集体的成长中谋自我作为。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