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和改善,已经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城市存在的交通问题,并提出治理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绿波交通;一体化交通;交通智能化;交通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一些城市所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问题是空前严重的。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城市交通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应措施,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变成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2.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致使中心区约有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这些路段终日繁忙,十分拥挤,有的路段持续堵塞6.5小时以上,中心区平均汽车行程车速每小时降到10公里左右。
2.2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汽车拥有量猛增
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物资需要快速及时地运输,这些不断增长的物资运输无疑需要更多、更好的空间;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进而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那么居民的出行距离就会更远、出行次数会更多、出行的方式要求更舒适更便捷。结果使居民的出行方式由落后的公共交通方式转向舒适的小汽车方式,由费时费力的自行车转向省时省力的电动自行车。与此同时,居民对面积大、环境好、质量高的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样的住房大多数是建设在城市边缘区或近郊区,这就导致了更远的出行距离,导致私家车近几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0%~60%。
2.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拥挤
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城市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出行总量随之增加。引发全省各类城市的客运交通总量以人口增长速度的2~3 倍增长。其次,城市居民的流动性明显加大。南京主城居民出行总量由1986 年300 万人次,增长到1997 年384 万人次、2003 年600 万人次,出行量的增长远远高于人口增长。再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向新区集中,引发了城市居民出行距离拉长。根据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到21 世纪初期,人均出行距离增长了20~30%。
2.4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不合理
土地利用既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城市局部更新的关键要素。土地利用影响着开发的强度和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到城市交通和环境质量,因此,土地使用布局的合理与否,是城市局部更新成败的关键,对城市合理持续地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2.5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大力扶持
国家决定培育汽车工业,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必将大大加快我国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提高的速度。根据国际汽车消费发展的情况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小汽车消费开始进入告诉增长与普及期。如果这个规律在中国也使用的话,那么中国有许多城市基本上已进入了私车消费高速增长期,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也将会迅速提高。
可以肯定地认为,在今后10~20年的高速城市化的时期内,影响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不会消除,因此,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道路交通设施的供给根本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供需间的缺口将会继续扩大,最终将导致更严重的交通拥堵。
3改善城市交通的相关措施
3.1正确树立公交优先政策
缓解交通拥堵的传统做法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即通过拓展道路宽度、增加道路里程,疏通路网节点、加大路网密度来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但是,道路和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此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治理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大、环境好、资源消耗小,通过优先发展公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的共识。成功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包括公交的覆盖率、服务时间、舒适、方便、低费用等因素,要通过整合提高包括地铁、轻轨、新交通系统、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在内的综合公交系统的竞争力。
3.2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員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化技术,驾驶员可以实时了解道路交通及车辆行驶状况,以最为安全和经济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同时,管理人员通过对车辆、驾驶员和道路实时信息的采集,来提高其管理效率,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3.3完善路网结构,消除交通瓶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
例如北京进一步调整路网结构,充分发挥支路作用,按照等通行能力原则消除交通瓶颈。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充分发挥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全面排查交通拥堵地点,分析原因,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措施方面综合治理,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3.4政策引导,制订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
首先,确立区域差别化的小汽车发展政策。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鼓励私人小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一条既定方针。总体上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度满足小汽车交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对小汽车超高速增长和过度使用将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城市道路承受能力的局限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小汽车交通发展要因省、因地、因时制宜,取其利而弃其弊。引导市民理智地购买和使用私人小汽车。
3.5积极采用绿波交通
绿波交通,就是指车流沿某条主干道行进过程中,连续得到一个接一个的绿灯信号,畅通无阻地通过沿途所有交叉口。这种连续绿灯信号“波”是经过沿线各交叉口信号配时的精心协调来实现的。不过完全意义的“绿波交通”只有在单向交通干线上才能实现,实现“绿波”的关键是精确涉及相邻交叉口之间的相位差。采用必要的“绿波交通”有利于减少人们出行的时间,进而缓解交通压力。
3.6 数字化管理
这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首次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加上地理编码,能够对管理对象进行精确、有序定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等等。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
3.7大城市快速路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也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措施之一,快速路作为未来城市快速交通发展取向的主体和城市路网主骨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和制约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并以快速大容量的交通功能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快速路系统的功能主要如下:快速路系统运输效益巨大,成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快速路的形成将有力地支撑或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
3.8构建一体化交通的建设
一体化交通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必要措施,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是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核心内容,构建一体化交通表现在交通体系与外部发展的紧密关联。交通一体化是指打破行政、部门、地区界限,将所有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以达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交通资源,带动整个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实现交通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和建设入手,实现观念、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一体化。
结束语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没有好的交通环境,那么城市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当前的交通规划指导思想应该从提高机动车的机动性转向提高绿色交通方式的空间可达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在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大城市空间发展应采取多中心适度分散化模式,有机疏散交通需求;空间的扩展应结合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城市政府是完全能够通过有效的规划管理和控制来实现这种对策的。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等编著.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贤腾,沈青,朱丽.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及发展对策[J].城市规划,2009,33(33):80-87.
【3】周干峙.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杨涛,钱林波,何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及其基本战略[J].城市規划,2005,29(33):50-54.
【5】万霞,陈峻,王炜.我国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和城市经济相关性研究[J].2009,33(1):74-79.
【6】邵祖峰.城市道路交通堵塞治理研究[J].城市交通,2005,3(1):71-74.
【7】Thomas J M. Great Cites and Their Traffic[M].Penguin,1997.
【8】公安部,建设部,关于实施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交通管理研究,2000(1).
【9】王丰元,陈荫三,宋年秀.交通需求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2):83-87.
【10】鲍晓东,张仙妮.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8):15-18.
关键词:绿波交通;一体化交通;交通智能化;交通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一些城市所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问题是空前严重的。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城市交通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应措施,一个包括道路建设、客货运体系和交通控制管理组成的快速、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变成衡量当前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2.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十年方开始有较快发展,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造成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 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上海市人均道路面积只有3.5平方米,致使中心区约有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这些路段终日繁忙,十分拥挤,有的路段持续堵塞6.5小时以上,中心区平均汽车行程车速每小时降到10公里左右。
2.2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汽车拥有量猛增
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性和生活性物资需要快速及时地运输,这些不断增长的物资运输无疑需要更多、更好的空间;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进而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那么居民的出行距离就会更远、出行次数会更多、出行的方式要求更舒适更便捷。结果使居民的出行方式由落后的公共交通方式转向舒适的小汽车方式,由费时费力的自行车转向省时省力的电动自行车。与此同时,居民对面积大、环境好、质量高的住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这样的住房大多数是建设在城市边缘区或近郊区,这就导致了更远的出行距离,导致私家车近几年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0%~60%。
2.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更加拥挤
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城市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出行总量随之增加。引发全省各类城市的客运交通总量以人口增长速度的2~3 倍增长。其次,城市居民的流动性明显加大。南京主城居民出行总量由1986 年300 万人次,增长到1997 年384 万人次、2003 年600 万人次,出行量的增长远远高于人口增长。再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向新区集中,引发了城市居民出行距离拉长。根据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结果,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到21 世纪初期,人均出行距离增长了20~30%。
2.4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的不合理
土地利用既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城市局部更新的关键要素。土地利用影响着开发的强度和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到城市交通和环境质量,因此,土地使用布局的合理与否,是城市局部更新成败的关键,对城市合理持续地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2.5国家对汽车工业的大力扶持
国家决定培育汽车工业,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必将大大加快我国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提高的速度。根据国际汽车消费发展的情况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小汽车消费开始进入告诉增长与普及期。如果这个规律在中国也使用的话,那么中国有许多城市基本上已进入了私车消费高速增长期,居民出行的机动化水平也将会迅速提高。
可以肯定地认为,在今后10~20年的高速城市化的时期内,影响交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因素不会消除,因此,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道路交通设施的供给根本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供需间的缺口将会继续扩大,最终将导致更严重的交通拥堵。
3改善城市交通的相关措施
3.1正确树立公交优先政策
缓解交通拥堵的传统做法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即通过拓展道路宽度、增加道路里程,疏通路网节点、加大路网密度来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但是,道路和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此举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治理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大、环境好、资源消耗小,通过优先发展公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的共识。成功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包括公交的覆盖率、服务时间、舒适、方便、低费用等因素,要通过整合提高包括地铁、轻轨、新交通系统、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在内的综合公交系统的竞争力。
3.2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疏导交通流量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以及网络等技术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组成,通过系统集成将道路、驾驶員和车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借助于系统的智能化技术,驾驶员可以实时了解道路交通及车辆行驶状况,以最为安全和经济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同时,管理人员通过对车辆、驾驶员和道路实时信息的采集,来提高其管理效率,以达到充分利用交通资源、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3.3完善路网结构,消除交通瓶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
例如北京进一步调整路网结构,充分发挥支路作用,按照等通行能力原则消除交通瓶颈。合理的路网结构是充分发挥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全面排查交通拥堵地点,分析原因,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措施方面综合治理,提高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3.4政策引导,制订科学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
首先,确立区域差别化的小汽车发展政策。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鼓励私人小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一条既定方针。总体上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度满足小汽车交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对小汽车超高速增长和过度使用将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城市道路承受能力的局限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小汽车交通发展要因省、因地、因时制宜,取其利而弃其弊。引导市民理智地购买和使用私人小汽车。
3.5积极采用绿波交通
绿波交通,就是指车流沿某条主干道行进过程中,连续得到一个接一个的绿灯信号,畅通无阻地通过沿途所有交叉口。这种连续绿灯信号“波”是经过沿线各交叉口信号配时的精心协调来实现的。不过完全意义的“绿波交通”只有在单向交通干线上才能实现,实现“绿波”的关键是精确涉及相邻交叉口之间的相位差。采用必要的“绿波交通”有利于减少人们出行的时间,进而缓解交通压力。
3.6 数字化管理
这种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国内城市管理领域首次实现了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整合与应用创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使得信息能够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加上地理编码,能够对管理对象进行精确、有序定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等等。通过对数字城市技术的整合和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动态化,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
3.7大城市快速路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城市快速路的建设也是缓解交通问题的措施之一,快速路作为未来城市快速交通发展取向的主体和城市路网主骨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和制约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并以快速大容量的交通功能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快速路系统的功能主要如下:快速路系统运输效益巨大,成为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快速路的形成将有力地支撑或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
3.8构建一体化交通的建设
一体化交通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必要措施,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是大城市交通战略的核心内容,构建一体化交通表现在交通体系与外部发展的紧密关联。交通一体化是指打破行政、部门、地区界限,将所有的交通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统一调配,以达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最充分地利用交通资源,带动整个地区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实现交通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和建设入手,实现观念、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一体化。
结束语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没有好的交通环境,那么城市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当前的交通规划指导思想应该从提高机动车的机动性转向提高绿色交通方式的空间可达性。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在重塑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大城市空间发展应采取多中心适度分散化模式,有机疏散交通需求;空间的扩展应结合绿色交通系统的发展。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下,城市政府是完全能够通过有效的规划管理和控制来实现这种对策的。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等编著.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贤腾,沈青,朱丽.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及发展对策[J].城市规划,2009,33(33):80-87.
【3】周干峙.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杨涛,钱林波,何宁.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态势及其基本战略[J].城市規划,2005,29(33):50-54.
【5】万霞,陈峻,王炜.我国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和城市经济相关性研究[J].2009,33(1):74-79.
【6】邵祖峰.城市道路交通堵塞治理研究[J].城市交通,2005,3(1):71-74.
【7】Thomas J M. Great Cites and Their Traffic[M].Penguin,1997.
【8】公安部,建设部,关于实施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交通管理研究,2000(1).
【9】王丰元,陈荫三,宋年秀.交通需求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2):83-87.
【10】鲍晓东,张仙妮.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及发展[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6,(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