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战场”,创新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经常引入有关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使教学内容突出了问题化、活动化、生活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选学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到目前为止,这项活动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四个直辖市开展。”有的同学提出报道中的“等”字用得不当。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又举了数学中“垂径定理”中“等五个性质”中的“等”的例子,让同学们理解辨析。这时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平时对‘等’的习惯理解只是‘等’内容的其一,表示列举未完,表示还有,而‘等’还有表示列举已完,表示综合的含义。”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准确、全面理解词语的能力,又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思维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去分析、去思考。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创新思维。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并敢于否定旧的东西,有所创新。
1、调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启迪,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
2、激发整体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学生时期是想象力最易开发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使整个课堂呈现一派积极思考交流的景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强化个体思维,培养有个性的实践活动。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读法,可以有多种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或参考书中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过分强调答案的标准统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
1、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敢于否定旧观点、旧知识、旧思想。
2、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应用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开展了“我当秘书”“我做律师”等活动,让学生填写汇款单、发电报、填存款单、签合同,在实践中学习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个创新”使语文课从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发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主张开放性思维方式,体现思维的“多元化”,在教学形式上提倡学生的实践参与,体现“实践出真知”的马列主义、唯物主义辩证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谐的统一,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取得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自动、自学,这都无可非议。但教学过程并不等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
“教师主宰课堂将彻底改变”这是形而上学的产物,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是错误的倾向。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教师开展“讲”的研究,使“讲”这种常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表现出创新的活力。
五、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演示
许多教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精心制作课件,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教师讲解和应掌握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还有空与文本对话吗?还有诱发思维的动力吗?更何况,用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本身就少了语文味。文本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一幅幅画,语文教学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根据教学要求,用精要而醒目文字或图形,提纲挈领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概括化、系统化、图表化的形式。板书与教学过程(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进行,伴随着学生与文本逐步对话,教师将预先设计或因灵感而瞬息闪现的文字逐步书写在黑板上,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记忆;黑板上优美规范文字,又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模仿的楷模。为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为语文教学更有效,有必要返璞归真,重视板书。以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为目标,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六、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静,在语文课上,讨论还完全有必要。语文课较之其他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情与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透过灵动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灵的舒张、个性的飞扬。语文课改,应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即语文特点不能弱化,还要突出。只有突出语文特点,浓化语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人文精神只通过讨论才能培养,课堂上只有动态生成才能成功,生成越多就越好,语文课是“玩”“闹”“争”的观念和做法,万万要不得。返璞归真、铅华洗尽之后,语文课才会显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本色。
因此,语文课改不能走向极端,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与时俱进。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语文教学内容上,我们经常引入有关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使教学内容突出了问题化、活动化、生活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选学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到目前为止,这项活动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四个直辖市开展。”有的同学提出报道中的“等”字用得不当。我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又举了数学中“垂径定理”中“等五个性质”中的“等”的例子,让同学们理解辨析。这时我告诉同学们:“我们平时对‘等’的习惯理解只是‘等’内容的其一,表示列举未完,表示还有,而‘等’还有表示列举已完,表示综合的含义。”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准确、全面理解词语的能力,又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思维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思维形式,教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方位去分析、去思考。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创新思维。学生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并敢于否定旧的东西,有所创新。
1、调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启迪,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讲解。
2、激发整体学习,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学生时期是想象力最易开发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使整个课堂呈现一派积极思考交流的景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强化个体思维,培养有个性的实践活动。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读法,可以有多种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或参考书中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过分强调答案的标准统一,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形式的创新
1、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敢于否定旧观点、旧知识、旧思想。
2、要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去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应用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开展了“我当秘书”“我做律师”等活动,让学生填写汇款单、发电报、填存款单、签合同,在实践中学习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个创新”使语文课从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发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主张开放性思维方式,体现思维的“多元化”,在教学形式上提倡学生的实践参与,体现“实践出真知”的马列主义、唯物主义辩证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和谐的统一,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取得的效果事半功倍。
四、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自动、自学,这都无可非议。但教学过程并不等于学习过程,语文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
“教师主宰课堂将彻底改变”这是形而上学的产物,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盲目反对教师的讲授,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是错误的倾向。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教师开展“讲”的研究,使“讲”这种常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表现出创新的活力。
五、过分重视使用多媒体,轻视并丢弃板书演示
许多教师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精心制作课件,界面令人目不暇接,也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忽视教师讲解和应掌握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上,还有空与文本对话吗?还有诱发思维的动力吗?更何况,用视觉形象代替文本阅读,本身就少了语文味。文本在不经意间就成了一幅幅画,语文教学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板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根据教学要求,用精要而醒目文字或图形,提纲挈领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概括化、系统化、图表化的形式。板书与教学过程(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同步进行,伴随着学生与文本逐步对话,教师将预先设计或因灵感而瞬息闪现的文字逐步书写在黑板上,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给学生留下记忆;黑板上优美规范文字,又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模仿的楷模。为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为语文教学更有效,有必要返璞归真,重视板书。以教学过程整体优化为目标,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六、过分热闹的气氛,削弱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
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静,在语文课上,讨论还完全有必要。语文课较之其他课最大的优势就是情与美,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透过灵动的文字去感受作家心灵的舒张、个性的飞扬。语文课改,应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即语文特点不能弱化,还要突出。只有突出语文特点,浓化语文味道的教改才是符合语文规律的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人文精神只通过讨论才能培养,课堂上只有动态生成才能成功,生成越多就越好,语文课是“玩”“闹”“争”的观念和做法,万万要不得。返璞归真、铅华洗尽之后,语文课才会显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本色。
因此,语文课改不能走向极端,只有把握好“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