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166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传统组,干预组加用风险管理,传统组利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应用价值差异。结果: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 02%,一次穿刺成功率98.79%,传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4%,一次穿刺成功率90. 36%,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患儿利用PICC能够减少医疗风险,改善治疗体验,利用风险管理对患儿PICC风险进行预防,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风险管理;PICC;护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148-02
PICC即外周静脉置管,利用外周静脉向中心静脉导管置人留置针与留置管,能够有效减少患儿治疗期间外周静脉穿刺次数,避免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产生。但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期间如不能有效护理,同样会产生严重的不良事件[1]。PICC对患儿周围无菌、留置管安全性要求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风险较大。风险管理是指对医疗事件进行风险管理,总结影响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并进行管理,帮助患者改善护理效果。本文对所选新生儿患儿的风险管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风险管理对PICC患儿的护理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1-12月166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传统组,83例/组。干预组男39例,女44例,年龄1~18天,平均年龄( 15.33±2.46)天,病程3~10天,平均病程( 6.32±2.77)年。传统组男45例,女38例,年龄1N 17天,平均年龄( 15.08±1.92)天,病程4~11年,平均病程( 6.22±2.37)年。患儿均在我院分娩并转入内科治疗,患儿均由家属同意参与实验,排除死亡患儿、排除住院、自然脱落患儿,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利用传统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加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评估风险因素、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评估风险因素:针对新生儿病情特点、静脉血管特点、PICC留置风险等多种因素,翻阅我院病例资料与大量文献资料,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风险因素包括堵管、断管、感染等,针对上述风险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理念,为护理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PICC置管技术、护理技术、疾病知识、护理理念的培训,改善护理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技能。并针对新实施的护理计划充分掌握护理人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进行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重视PICC风险管理,并自觉进行风险管理和预控。
实施护理计划:护理计划内容主要针对患儿PICC护理质量的提高。注意观察患儿置管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对出现红肿、发热的患儿进行留置管的更换;留置管完成后需利用医用胶布固定留置管位置,避免患儿手脚活动、翻身等情况下导致导管移位,定期更换胶布避免胶布失效,避免留置管出现阻塞,需由护理人员定期回抽血液观察血液性状,利用肝素预防阻塞并定期更换肝素帽。
评价护理效果:定期为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患儿评价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并研究预防对策,对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调解和分析,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作为下一阶段的护理重点,着重防范。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堵管、体液外渗、感染、断管,发生率=发生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评分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技巧、护理质量,满分60分。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02%,一次穿刺成功率98.79%,传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4%,一次穿刺成功率90.36%,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患儿在发病后需长期使用静脉注射方式用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药物使用效果。但由于患儿的静脉血管发育相对稚嫩,管径狭窄,多次穿刺用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且容易造成患儿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患儿哭闹、挣扎等原因也容易造成静脉注射器意外脱落等。为减少患儿静脉注射意外发生,临床利用PICC对患儿进行治疗。PICC下患儿能够减少穿刺次数,治疗体验得到有效改善,哭闹挣扎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患儿翻身、活动等原因造成PICC留置管意外脱落的可能性高,除意外脱落外,导管阻塞、体液外渗、断管、感染等意外也会造成患儿留置管失败影响治疗[2-3]。出现意外事件,患儿需更换穿刺位置,对PICC的利用效果下降。
风险管理是临床较为新颖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措施。主要针对医疗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控患者的风险事件,保证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针对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因素多、风险事件发生率高,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等特点,利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十分明显。本文对所选患儿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干预组利用风险管理后的护理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丽,吴纯婉,昊秋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2):128-129.
【2】余碧仪.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08):1263-1264.
【3】黎霞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2):165+169
【关键词】新生儿;风险管理;PICC;护理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 2018) 03-148-02
PICC即外周静脉置管,利用外周静脉向中心静脉导管置人留置针与留置管,能够有效减少患儿治疗期间外周静脉穿刺次数,避免皮肤损伤、感染等并发症产生。但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期间如不能有效护理,同样会产生严重的不良事件[1]。PICC对患儿周围无菌、留置管安全性要求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风险较大。风险管理是指对医疗事件进行风险管理,总结影响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并进行管理,帮助患者改善护理效果。本文对所选新生儿患儿的风险管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风险管理对PICC患儿的护理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1-12月166例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传统组,83例/组。干预组男39例,女44例,年龄1~18天,平均年龄( 15.33±2.46)天,病程3~10天,平均病程( 6.32±2.77)年。传统组男45例,女38例,年龄1N 17天,平均年龄( 15.08±1.92)天,病程4~11年,平均病程( 6.22±2.37)年。患儿均在我院分娩并转入内科治疗,患儿均由家属同意参与实验,排除死亡患儿、排除住院、自然脱落患儿,两组新生儿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传统组利用传统护理措施,干预组则加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包括评估风险因素、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
评估风险因素:针对新生儿病情特点、静脉血管特点、PICC留置风险等多种因素,翻阅我院病例资料与大量文献资料,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风险因素包括堵管、断管、感染等,针对上述风险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根据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理念,为护理人员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PICC置管技术、护理技术、疾病知识、护理理念的培训,改善护理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技能。并针对新实施的护理计划充分掌握护理人员的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进行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重视PICC风险管理,并自觉进行风险管理和预控。
实施护理计划:护理计划内容主要针对患儿PICC护理质量的提高。注意观察患儿置管周围的皮肤颜色、温度,对出现红肿、发热的患儿进行留置管的更换;留置管完成后需利用医用胶布固定留置管位置,避免患儿手脚活动、翻身等情况下导致导管移位,定期更换胶布避免胶布失效,避免留置管出现阻塞,需由护理人员定期回抽血液观察血液性状,利用肝素预防阻塞并定期更换肝素帽。
评价护理效果:定期为患儿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患儿评价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并研究预防对策,对出现的护患纠纷进行调解和分析,将不良事件与护患纠纷作为下一阶段的护理重点,着重防范。
1.3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堵管、体液外渗、感染、断管,发生率=发生例数/总数*100%,对比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评分包括护理服务、护理技巧、护理质量,满分60分。对比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均数±标准差(x±s),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02%,一次穿刺成功率98.79%,传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04%,一次穿刺成功率90.36%,两组留置管时间、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患儿在发病后需长期使用静脉注射方式用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加药物使用效果。但由于患儿的静脉血管发育相对稚嫩,管径狭窄,多次穿刺用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且容易造成患儿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由于患儿哭闹、挣扎等原因也容易造成静脉注射器意外脱落等。为减少患儿静脉注射意外发生,临床利用PICC对患儿进行治疗。PICC下患儿能够减少穿刺次数,治疗体验得到有效改善,哭闹挣扎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患儿翻身、活动等原因造成PICC留置管意外脱落的可能性高,除意外脱落外,导管阻塞、体液外渗、断管、感染等意外也会造成患儿留置管失败影响治疗[2-3]。出现意外事件,患儿需更换穿刺位置,对PICC的利用效果下降。
风险管理是临床较为新颖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措施。主要针对医疗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护理。护理过程中严密监控患者的风险事件,保证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针对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因素多、风险事件发生率高,风险事件后果严重等特点,利用风险管理的效果十分明显。本文对所选患儿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干预组利用风险管理后的护理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改善,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丽,吴纯婉,昊秋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02):128-129.
【2】余碧仪.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08):1263-1264.
【3】黎霞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2):16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