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理念的更新与“课标”的实施中,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课标”中对四则运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不能放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如果现在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显然是缺乏现实意义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题材,把握好教学时机,教师应该借助教学情境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得计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则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因此,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运算情境,感受、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法则及运算顺序就显得十分重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计算中掌握运算的技能技巧,达到准确、高速、高效的目的。
1结合生活实践素材,理解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计算物体个数方法的根据。人们之所以规定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乘除,后加减,也是在实际的情境中总结而获得的。因此,结合运算素材是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最好材料。如:商店里每瓶饮料2.5元,每个面包3元。如果购买1瓶饮料与1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如果购买1瓶饮料与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对后一种付款方式,学生列式为2.5+3+3+3+3,也有的是2.5+3×4。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5+3×4,为什么要先算3×4呢?在学生明白算理后,教师改变数据,利用这个素材再请学生列式说算理。在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算式在现实中的意义。
同时,教学事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理解了运算顺序,但在具体的运算时,又往往把运算顺序搞错。如:85+15×4=100×4=400,学生犯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两个:①是受数值的影响,因85+15=100。②是受从左到右计算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比练习是加深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理解掌握的有效途径之一。
2数、形、境的结合,理清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运算的意义、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数学思维的方法,多让他们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计算法则。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运算的算理、法则,在自己的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在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好导演,从中点拨、引导。如:学习分数加法的意义,分别出示与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意义。然后提出:“要求这两个分数的和,可以怎样思考?”学生可以把部分的图像移到处,也可以把部分的图像移到处。在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分数求和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在后续的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图像进行减法的运算。
能从算式中说出图像的意义。学生在掌握同分母的加减法以后,除了适当的进行运算练习外,要让学生说一说或画一画分数算式的图像意义。如:+,可组织学生画图交流。在学生交流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图像,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图像的不同处与相同处,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自己的解题过程。师引导、疏通、整理,使之语言准确通顺,合乎逻辑。即: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培养计算能力和灵活性,提倡算法多样化
案例: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创设这样的探索情境:
师:山上的小猴最喜欢猴王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个同样的饼,拿出一个平均切成四快,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心地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切成十二块,给猴丙三块。想一想,哪知猴子分得最多?
生:一样多。
师:那么大家知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
事实上,教师乙已经提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他的口中被叙述成童话般的问题情境,生动活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愉快、和谐了课堂的气氛,符合小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渴望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与分析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实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学生本来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等表达形式,来观察、分析、猜测、解决数学问题,多种解法并存的现象时常出现,算法不止一个或一种,才是更真实、更接近实际的。因此,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强加给学生单一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学生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算法多样化是在群体中产生的,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算法的多样化,即算法多样化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者的教学方式。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算法多样化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他们尝试创新提供了机遇。
4总结
情境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并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計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另外,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都有所得,我们可以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算法,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适当、适时地引导算法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喜欢学数学,才能学好数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四则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因此,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运算情境,感受、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法则及运算顺序就显得十分重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计算中掌握运算的技能技巧,达到准确、高速、高效的目的。
1结合生活实践素材,理解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计算物体个数方法的根据。人们之所以规定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乘除,后加减,也是在实际的情境中总结而获得的。因此,结合运算素材是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最好材料。如:商店里每瓶饮料2.5元,每个面包3元。如果购买1瓶饮料与1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如果购买1瓶饮料与4个面包应付多少钱?对后一种付款方式,学生列式为2.5+3+3+3+3,也有的是2.5+3×4。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2.5+3×4,为什么要先算3×4呢?在学生明白算理后,教师改变数据,利用这个素材再请学生列式说算理。在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说出算式在现实中的意义。
同时,教学事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理解了运算顺序,但在具体的运算时,又往往把运算顺序搞错。如:85+15×4=100×4=400,学生犯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两个:①是受数值的影响,因85+15=100。②是受从左到右计算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比练习是加深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理解掌握的有效途径之一。
2数、形、境的结合,理清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运算的意义、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给学生一些数学思维的方法,多让他们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计算法则。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运算的算理、法则,在自己的头脑中有清醒的认识。在认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好导演,从中点拨、引导。如:学习分数加法的意义,分别出示与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意义。然后提出:“要求这两个分数的和,可以怎样思考?”学生可以把部分的图像移到处,也可以把部分的图像移到处。在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分数求和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在后续的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图像进行减法的运算。
能从算式中说出图像的意义。学生在掌握同分母的加减法以后,除了适当的进行运算练习外,要让学生说一说或画一画分数算式的图像意义。如:+,可组织学生画图交流。在学生交流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图像,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图像的不同处与相同处,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算式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语言述说自己的解题过程。师引导、疏通、整理,使之语言准确通顺,合乎逻辑。即: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培养计算能力和灵活性,提倡算法多样化
案例: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创设这样的探索情境:
师:山上的小猴最喜欢猴王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个同样的饼,拿出一个平均切成四快,给猴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给猴乙两块。猴丙更贪心地说:“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切成十二块,给猴丙三块。想一想,哪知猴子分得最多?
生:一样多。
师:那么大家知道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
事实上,教师乙已经提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他的口中被叙述成童话般的问题情境,生动活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同时也愉快、和谐了课堂的气氛,符合小学生的习惯思维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渴望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与分析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实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学生本来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用不同的语言等表达形式,来观察、分析、猜测、解决数学问题,多种解法并存的现象时常出现,算法不止一个或一种,才是更真实、更接近实际的。因此,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强加给学生单一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是符合学生实际的。
学生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算法多样化是在群体中产生的,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下,才可能有算法的多样化,即算法多样化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融为一体,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者的教学方式。
提倡算法多样化,就是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维方式,鼓励和提倡个性化的学习。算法多样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算法多样化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为他们尝试创新提供了机遇。
4总结
情境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并决定能否简便计算,怎样简算。合乎逻辑的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保证计算的正确、速度,計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另外,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的解题方法,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都有所得,我们可以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算法,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适当、适时地引导算法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喜欢学数学,才能学好数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