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DIIS方法为框架,基于传播效果理论,提出科学传播对高校学生关于科研机构认知(美誉度、联想度、感知质量、信任度)—态度(满意度)—行为(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以中国科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科学传播通过4条作用路径对高校学生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作用强度从强到弱依次是“科学传播—感知质量—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满意度—忠诚度”.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1;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DIIS方法为框架,基于传播效果理论,提出科学传播对高校学生关于科研机构认知(美誉度、联想度、感知质量、信任度)—态度(满意度)—行为(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以中国科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科学传播通过4条作用路径对高校学生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作用强度从强到弱依次是“科学传播—感知质量—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信任度—满意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忠诚度”“科学传播—联想度—满意度—忠诚度”.
其他文献
为了解国内科普期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选题策划情况,厘清疫情周期中的选题规律,对科普期刊未来的相关主题策划提供借鉴,本文采用计算语言方法LDA主题模型,比较了国内典型综合性科普期刊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一年内的主题类别及关键内容,并分析了主题设置的特点以及不足.对科普期刊未来类似主题的策划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主题的创新性和内容的深度;基于事件生命周期,系统制定科普主题策略;增加科学新闻主题比重,促进科普时效性.
以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布的科普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对各项政策文本中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调研和梳理,抽取核心关键词绘制政策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谱,分析和揭示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普政策的现状与构成要素.研究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的政策要素可从科普前置阶段、科普过程阶段、科普后续阶段三个流程,以及外部环境与自身行动两个维度,归纳概括为项目要求、激励机制、组织动员、能力培训、机构支持、经费保障等17项构成要素,同时从顶层设计、合作机制、角色定位、内容体系、传播模式等方面对未来科普政策规划和修订完善提出展
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文化建设和消防知识科普工作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应急科普场馆是消防知识科普的主要场所之一,针对7类不同类型的应急科普场馆,引入场景化应急科普的理念,研究了开展场景化应急科普的优势,并按照传播学中的5W理论,提出了不同类型应急科普场馆的场景化应急科普模式,从而提升消防应急科普场馆的科普能力.
针对中国高校科普服务一直缺乏有效、适用的评估指标的现状,在深入调研吉林、安徽、浙江三省25所高校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调研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通过分析比对共词网络逐步确立评估指标的类属和理论模型,建立三级评估指标,旨在为展开全国范围内高校科普服务评价研究做好试点示范、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和操作工具上的初步准备.
人体一些部位,例如手和嘴唇,会比其他部位更加敏感,这种敏感成为我们辨别周围世界最复杂细微能力的重要工具.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微妙的身体机制,可能是某些皮肤区域更为敏感的原因.rn这项实验报告发表在10月11日的《细胞》杂志上,研究表明,大脑对皮肤表面的超敏感反应形成于青春期较早阶段,是在脑干区域产生的.此外,与身体不太敏感部位的神经元相比,分布在皮肤较敏感部位并将信息传递到脑干的感觉神经元形成了更多、更强的连接.
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ST)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公众科技传播会议于2021年5月24日至27日在线举办,此次会议合作方为苏格兰阿伯丁大学,会议主题为“时间、技术与转型”(Time,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ation).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情况,PCST委员会增加了新议题“新冠危机与科学传播”(COVID-19 Crisis and Science Communicaiton).
县域科普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县域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访谈调研和网络爬虫获取的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提炼出11个制约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ISM模型对各制约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和体制机制是制约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根源性因素.其中,政策环境和人口环境是最深层次的因素;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渠道是最直接的制约因素,且受到组织建设和科普经费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县域科普工作成效的相关建议.
对斯宾诺莎、德勒兹和马苏米视域下“情动”的方式和本质进行了比较,在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的情动本体论路径下,探究“动情”(Hearts-On)这一当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主旨内涵,通过虚拟、疗愈、表象、联觉、生成、主体等情动理论关键概念阐释“动情”科学教育理解科学精髓,享受科学之乐,感受科学之美,体验科学之用,意识科学责任,参与科学进展的主旨,并在科技馆/科学中心场域中寻求其科普展示化的案例并加以辨析,得出叙事是“动情”科普展示化的共性特征,提出“现象叙事”的概念,并对作为现象叙事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展项
根据西班牙《国家报》当地时间10月19日的报道,一项为盲人恢复部分视力的系统实验近日在一名57岁的西班牙盲人妇女身上取得成效.借助这一系统,这名妇女能够识别物体形状和部分文字.rn这一系统由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区埃尔切市米格尔·埃尔南德斯大学的科学家设计,该系统通过在大脑负责视觉的区域植入电极,使盲人能够识别形状和部分文字.这也是该技术首次试验于盲人群体,研究人员目前仍在招募志愿者以试验这一技术.
基于清博大数据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微博舆情监测数据,采用文本挖掘结合质性分析的方法对参与人工智能话题讨论的微博内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在复工复产、疫情监测,以及医疗场景下的应用最受公众关注,讨论中整体呈积极正向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公众接受和认可人工智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企业和政府既是人工智能话题的发起者、信息来源,也是受公众关注的对象,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与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层面的问题,而人工智能伦理、治理、风险和相关科学普及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提出应鼓励多元主体展开公开对话,聚焦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