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文化人文情怀引入高职语文教学重要性浅析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1983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格局中内在精神强韧的主根基,它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伦关系,重视人精神意志的独立、自律,对社会道德行为有着深刻认识,在个体义务和大局观上有较为深入的探讨。高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对象决定着语文这门课程起着辅助专业课程技术类人才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塑造、品行道德引导、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正面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儒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为线索,以历史为坐标,以各时代优秀突出的文人墨客为背景,以其优秀作品为实例,解析大的精神方向,教学从文字内涵解析延伸到价值领域引导,这样教学效果将不仅停留在知识文化传递层面上,更能在素质培养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儒文化的人文情怀;高职语文;素质培养
  2019年1月,最新版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将我国职业教育打造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一是职业院校的开办、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我国国情相适,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走向,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紧密贴合,二是培养的职业类人才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精神指引下的优质劳动者。目前,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外交流越发频繁,中国优秀精神文化、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中国高素质技术人才走向世界也将成为必然。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也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课堂,从教学中引导,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双管齐下,响应国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的号召,紧跟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课堂,需要在教学、教材上精心雕琢,将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作为引领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儒文化中优秀精神内核值得传承
  儒文化從孔子时代开始,对当时社会所起的精神震慑和意识引导至今都作为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支柱起着重要深层次影响。中国文人历来都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其作品正是抒发这一情怀的主要手段,儒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其精髓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伦关系,重视人精神意志的独立、自律,对社会道德行为有着深刻认识;在个体义务和大局观上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至最后上升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人文情怀。其重要内容:“仁爱”“礼让”“孝悌”“智解”“诚信”“忠诚”等核心思想对于当时乃至现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高职语文教材编写加入中国优秀人文情怀片段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诗歌选编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古诗词具有一字千金、一诗一世界的语言魅力,有着丰富的中华精神内核。这门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中国传统优秀的人文情怀引领下更显示其重要、深邃。从三千年前的《诗经》开始,到“骚体”的出现,后来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一系列的文学形式演变、发展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魅力,传递的不仅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地理人文,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世代精神升华的结晶。儒文化在这一演变、升华的过程中所起到更多的是推动、引导、正面、深层次的。在整个意识形态的笼罩下,传统优质的中华精神得以传承,并影响到从个体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历代文人墨客们的作品中带有儒文化中济世平天下的家国梦,修身正己的价值观,尽职、尽责、尽人伦的伦理观……这些都在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人有着潜移默化又深入细致的影响,以至于整个中华所培养出的人,都具有大的人格,追求的是人生大道,历代文人志士都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受到传统积极道德精神的正面影响,他们既饱含忧患意识又有历史担当,这些正是这个社会需要传递的重要的文化价值,是需要高度赞扬的精神内涵。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是作者本人具备以上优秀品质,其作品又能反映历史、社会、时代重要价值担当,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必然能将学生知识习得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双效齐下,事半功倍。教学设计中突出精神内核方面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使之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此,课程设置既包含“中国特色”又有浓郁的知识内涵,教学效果既包含知识文化内容又着有浓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色彩。
  三、语文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习得、素质培养双效提升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教学对象决定着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教学起着辅助专业学科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塑造、品行道德引导、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正面形成的重要作用。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不应该是单纯的篇章解析、文本知识机械式提炼,应该穿插浓墨重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以儒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为线索,以历史为坐标,以各时代优秀突出的文人墨客为背景,以其优秀作品为实例,解析大的精神方向,从文字内含延伸到价值领域,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不仅停留在知识文化传递层面上,在素质培养中更能体现出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新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展开是以辅导员作为主要力量。互联网时代,大学教育工作的展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以辅导员作为沟通桥梁,网络环境下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展开有一定不足之处的存在,主要体现在“失踪”、“失衡”等状态。为此需要对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实施下话语困境进行良好的改善,辅导员应该及时对自身所存在的错误思想,及时批判强化思政教育实施的指导作用,注重思
期刊
摘要:本文对国内BIM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BIM人才需求和高校构建BIM智慧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阐明了形成系统性、规范化的BIM课程体系和构建BIM智慧课堂对提高高校土木类BIM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土木类高校构建BIM智慧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土木类高校;BIM课程;BIM技术;BIM智慧课堂  1、引言  2016年住建部发布了《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期刊
摘要:眼动追踪技术是用摄像机等设备跟踪目光移动的技术,与此同时可以用来记录用户观察位置,捕捉用户的注视点、注视时间、热点图、兴趣区数据等眼动指标。眼动技术在视觉系统、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此项技术应用到玩具设计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视知觉相关原理及充分利用各种感官信息提炼玩具的形式,让学生基于视觉规律有效地设计作品展板,同时在方案评估阶段有利于量化玩具作品的视感反馈,从而贯
期刊
摘要:随着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在不同阶段必须加以充实和调整,才能适应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站在面向未来的角度,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更新切实着为必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诞生于当今时代的云计算,必将对今后计算机教学的更新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介绍云计算定义、分析云计算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存在现状的基础上,探析云计算在计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VR这一基于计算机的新兴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尚在完善,基础硬件成本过高,所以还未普及。作为VR体验的线下中心,VR体验馆的前途是光明的,路途必不可少会面对成本过高的影响。由于VR体验馆与当代网吧的发展历史拥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将网咖的经营理念加以修改,必定能够使VR体验馆得到更好的经营。  关键词:VR体验馆;VR硬件;网咖经营模式  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期刊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性大的教育学学科,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培养未来优秀的幼儿教师的前提是提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的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高校教师理论研究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坚持双向合作的模式,即有效的“园校合作”,是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实现校园
期刊
摘要:现阶段,高校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度重视知识讲授情况,未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程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较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部提出,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核心,为学生营造更多参与课程学习的机会,以提升课堂学习价值。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高校教学中去,使智慧教室的功能更加稳定。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意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智慧教室
期刊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学习盲目,学习方法落后,缺乏学习兴趣,高校教学理念的落后为主要原因。现代教育理念为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理论上,改变了应试教育的弊端,突破经验导向的束缚,要求系统的展开教学改革,丰富教育教学改革的靶向性。从思想内涵方面,更加强调创新、开拓、冒险和批判。在执行中,要求过程流畅稳定,改革方案更加持久,过程合理包容,结果具有时效性
期刊
摘要:教师的角色是有着清醒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存在,大学教师群体更是教师角色的代表群体。大学教师的文化政治人角色是其根本角色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行为,并内化入教师群体。  关键词:角色;大学教师角色;文化政治人  一、含义梳理  (一)角色  “角色”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心理学家扎宾(T.Rsarbin)认为,角色是在相互行动的情境中,行动者按照他人的期望来实施的模式化行动。①学者衡
期刊
摘要:大量研究指出就业压力是高等教育学生的重要压力来源,其中又以大专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尤为突出。大量大专就业分析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过度的就业压力对就业效能有负影响,因此加强大专学生就业压力研究势在必行。了解专科学生就业心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也成为社会越加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访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就业压力分析,并对应措施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调整良好的就业心态,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专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