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某公路工程实例,介绍了高填土路基强夯固基方案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现场监控测量的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通过高填土强夯固基方案的设计研究,为其他工程的高边坡设计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高填土;路基强夯;处理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工业园开发区路段,由于开发区进行大面积推土时未考虑填方路基压实问题,其中K1+830-880、K1+965-K2+006、K2+097-K1+260、K2+334-430、K1+047-125、K1+125-480和K1+620-770段为2008年填土,部分已建成开发区道路,其填土未按公路及有关技术标准压实。根据路基设计规范,未经压实的填土不能直接作路基使用,必须进行处理。鉴于填土厚度较大,采用开挖回填方法施工工作量颇大,且投资费用大增。为减少施工工作量,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对上述路段采用强夯法加固处理。
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场区一带为丘陵地貌,微丘居多,海拔高度120m以下,相对高差以20~50m为主,山体浑圆,山间洼地多见,部分山体已被推平。
工程地质。现有填土由附近挖方地段挖填而来。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挖方原岩(土)为全~强风化(粉砂质)泥岩、部分中风(粉砂质)泥岩、少量坡积粉质黏土。被填路段为坡洪积可~硬塑黏性土及残坡积土硬塑~坚硬黏性土,表层一般0.5m为耕植土。填土土粒总体为细粒土,但混有大小不等的强~中风化泥岩岩块,少数岩块块径达0.2~1m,岩块易击碎。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土样液塑限联合试验及击实试验结果如下:液限WL=34%~36%,塑限WP=12%,塑性指数IP=22~24,最大干密度ρdmax=1.89~1.91g/cm3,最佳含水量=14.1%~14.6%。塑性指数略偏高。根据经验,该类土质适用强夯法处理。
水文地质。新填土区由于松散,排泄较畅,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一般在原地表之上1~2m位置,大致埋深5~6m。但“锅状”山间洼地排泄不畅,水位可能较高,对强夯不利。
三、强夯固基方案设计
(一)单击夯击能及满夯夯击能选择。(1)单击夯击能拟采用3000KN·m。选择依据如下:地质勘察和设计资料显示,上述路段填土最大厚度10.6m,一般6~8m,平均约7m。根据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表6.2.2.1,采用单击夯击能3000KN·m,锤重180KN,有效加固深度可达6~7m。此外,根据修正的梅纳公式H=α(0.1Mh)1/2,设Mh=3000KN·m,α=0.6时,有效加固深度H可达10.4m,故该能级可满足该场地要求。(2)满夯采用夯击能1000KN·m。
(二)夯点布置、间距及夯击遍数。夯点的平面布置采用正方形插档法布置。夯点间距:第一遍夯击为3D×3D,第二遍夯击插档成1.5D×1.5D(D为夯锤直径)。夯击遍数采用三遍,第一、二遍为点夯,第三遍为满夯。夯点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点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cm;夯坑周围不发生过大隆起(15~20cm);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满夯击数为两击,锤印彼此搭接面积为1/3,采用挨点连续夯击法。
(三)加固范围与间歇时间。(1)K1+047-125、K1+125-480和K1+670-770段路基实施宽度为26m。拟加固范围:路床比路面设计标高通常低一米,故存在挖填边界的一侧,按路中心线降低一米后的水平面与山体交线作强夯边界,其余按填方路基边界外加5m作处理边界。(2)K1+830-888、 K1+965-K2+006、K2+097-K1+ 260和K2+334-430段路基实施宽度为28m。拟加固范围:路床比路面设计标高通常低一米,故存在挖填边界的一侧,按路中心线降低一米后的水平面与山体交线作强夯边界,其余按填方路基边界外加六米作处理边界。以试夯结果确定两遍夯击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施工单位也可以根据以往经验确定。但必须以强夯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70%~80%时方可进行下一遍点夯为原则。
四、强夯施工及注意事项
(一)强夯施工。(1)施工工序:场地平整→定位测量及夯点放线→夯前场地高程测量→第一遍3000KN·m能级单点试验→第一遍3000KN·m能级点夯→夯坑平整→测量放线→第二遍3000KN·m能级点夯→夯坑平整→测量放线及场地高程测量→第三遍1000KN·m能级满夯→场地平整→场地竣工高程测量→效果检验。(2)整平场地。不作超夯面加高,夯后沉降量可作路床使用。(3)试夯。每个处理块段均应进行1~2处试夯,试夯选择2~4个夯点,按强夯施工要求,每击夯沉量、最终夯击数为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根据试夯结果,确定正式施工参数。
(二)注意事项。严格按设计图纸及施工要求施工,现场不得随意更改强夯及满夯参数和夯击方法;严格执行施工工序及规范要求,做到夯锤升降平稳,对准夯坑,避免歪夯,若发现歪夯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强夯夯击数应以试夯结果为基本击数,可适当调整,但必须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cm的要求;应以试夯结果确定两遍夯击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当夯坑过深(>1.5m)时应先用填料填满,再换中能级2000KN·m夯击至符合夯沉量要求;注意周围建筑、地下管线、电杆等建构物,建构物离夯点的距离≥25m。当25m内有房屋建筑物时,应在距强夯边界5~8m处挖隔振沟防振。隔振沟呈梯形,深度3m,上宽度3m,底宽度1.5m。若建筑物距强夯边界<20m,则应采取其他方法处治;做好原始施工记录,包括原始地面标高、夯锤重量、落距、夯击数、每击夯沉量、夯后地面标高、施工日期等;施工(包括试夯)应在旱季进行,原因是雨季因土体含水量过大及地下水位抬升可能引起“吸锤”和“橡皮土”效应,会严重影响施工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宽.浅析特殊路基处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3).
作者简介:李文霞,辽宁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高填土;路基强夯;处理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工业园开发区路段,由于开发区进行大面积推土时未考虑填方路基压实问题,其中K1+830-880、K1+965-K2+006、K2+097-K1+260、K2+334-430、K1+047-125、K1+125-480和K1+620-770段为2008年填土,部分已建成开发区道路,其填土未按公路及有关技术标准压实。根据路基设计规范,未经压实的填土不能直接作路基使用,必须进行处理。鉴于填土厚度较大,采用开挖回填方法施工工作量颇大,且投资费用大增。为减少施工工作量,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对上述路段采用强夯法加固处理。
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场区一带为丘陵地貌,微丘居多,海拔高度120m以下,相对高差以20~50m为主,山体浑圆,山间洼地多见,部分山体已被推平。
工程地质。现有填土由附近挖方地段挖填而来。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挖方原岩(土)为全~强风化(粉砂质)泥岩、部分中风(粉砂质)泥岩、少量坡积粉质黏土。被填路段为坡洪积可~硬塑黏性土及残坡积土硬塑~坚硬黏性土,表层一般0.5m为耕植土。填土土粒总体为细粒土,但混有大小不等的强~中风化泥岩岩块,少数岩块块径达0.2~1m,岩块易击碎。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土样液塑限联合试验及击实试验结果如下:液限WL=34%~36%,塑限WP=12%,塑性指数IP=22~24,最大干密度ρdmax=1.89~1.91g/cm3,最佳含水量=14.1%~14.6%。塑性指数略偏高。根据经验,该类土质适用强夯法处理。
水文地质。新填土区由于松散,排泄较畅,地下水位埋藏深度一般在原地表之上1~2m位置,大致埋深5~6m。但“锅状”山间洼地排泄不畅,水位可能较高,对强夯不利。
三、强夯固基方案设计
(一)单击夯击能及满夯夯击能选择。(1)单击夯击能拟采用3000KN·m。选择依据如下:地质勘察和设计资料显示,上述路段填土最大厚度10.6m,一般6~8m,平均约7m。根据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表6.2.2.1,采用单击夯击能3000KN·m,锤重180KN,有效加固深度可达6~7m。此外,根据修正的梅纳公式H=α(0.1Mh)1/2,设Mh=3000KN·m,α=0.6时,有效加固深度H可达10.4m,故该能级可满足该场地要求。(2)满夯采用夯击能1000KN·m。
(二)夯点布置、间距及夯击遍数。夯点的平面布置采用正方形插档法布置。夯点间距:第一遍夯击为3D×3D,第二遍夯击插档成1.5D×1.5D(D为夯锤直径)。夯击遍数采用三遍,第一、二遍为点夯,第三遍为满夯。夯点击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点击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cm;夯坑周围不发生过大隆起(15~20cm);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满夯击数为两击,锤印彼此搭接面积为1/3,采用挨点连续夯击法。
(三)加固范围与间歇时间。(1)K1+047-125、K1+125-480和K1+670-770段路基实施宽度为26m。拟加固范围:路床比路面设计标高通常低一米,故存在挖填边界的一侧,按路中心线降低一米后的水平面与山体交线作强夯边界,其余按填方路基边界外加5m作处理边界。(2)K1+830-888、 K1+965-K2+006、K2+097-K1+ 260和K2+334-430段路基实施宽度为28m。拟加固范围:路床比路面设计标高通常低一米,故存在挖填边界的一侧,按路中心线降低一米后的水平面与山体交线作强夯边界,其余按填方路基边界外加六米作处理边界。以试夯结果确定两遍夯击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施工单位也可以根据以往经验确定。但必须以强夯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70%~80%时方可进行下一遍点夯为原则。
四、强夯施工及注意事项
(一)强夯施工。(1)施工工序:场地平整→定位测量及夯点放线→夯前场地高程测量→第一遍3000KN·m能级单点试验→第一遍3000KN·m能级点夯→夯坑平整→测量放线→第二遍3000KN·m能级点夯→夯坑平整→测量放线及场地高程测量→第三遍1000KN·m能级满夯→场地平整→场地竣工高程测量→效果检验。(2)整平场地。不作超夯面加高,夯后沉降量可作路床使用。(3)试夯。每个处理块段均应进行1~2处试夯,试夯选择2~4个夯点,按强夯施工要求,每击夯沉量、最终夯击数为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5cm。根据试夯结果,确定正式施工参数。
(二)注意事项。严格按设计图纸及施工要求施工,现场不得随意更改强夯及满夯参数和夯击方法;严格执行施工工序及规范要求,做到夯锤升降平稳,对准夯坑,避免歪夯,若发现歪夯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强夯夯击数应以试夯结果为基本击数,可适当调整,但必须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cm的要求;应以试夯结果确定两遍夯击之间的最佳时间间隔;当夯坑过深(>1.5m)时应先用填料填满,再换中能级2000KN·m夯击至符合夯沉量要求;注意周围建筑、地下管线、电杆等建构物,建构物离夯点的距离≥25m。当25m内有房屋建筑物时,应在距强夯边界5~8m处挖隔振沟防振。隔振沟呈梯形,深度3m,上宽度3m,底宽度1.5m。若建筑物距强夯边界<20m,则应采取其他方法处治;做好原始施工记录,包括原始地面标高、夯锤重量、落距、夯击数、每击夯沉量、夯后地面标高、施工日期等;施工(包括试夯)应在旱季进行,原因是雨季因土体含水量过大及地下水位抬升可能引起“吸锤”和“橡皮土”效应,会严重影响施工效果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宽.浅析特殊路基处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03).
作者简介:李文霞,辽宁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