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应从金融、财政、人才与技术、政策等方面全面支持发达县域实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关键词] 产业决策; 县域经济; 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5-0024-02
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财政、政策、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产业决策支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带有基础性的。这里试对发达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决策支持作初步探讨。
一、产业决策支持的选择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多元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物质文明应该是基础性的目标和工程,它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指标的实现程度。基于目前我国县域农村的发展现状,建立与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产业基础至为关键。
2.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和农村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和城市理应“反哺”农业和农村。在这种“反哺”中产业是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连接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产业成长是领跑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3.农村是我国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区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质和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二)现实基础。
就全国而言,发达县域经济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财政基础普遍较好,初步具备产业支持的财政能力。另外,由于发达县域工业化起步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无论从主导产业体系建设、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还是从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二、产业决策支持的重点和内容
产业决策支持的目的在于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产业基础。从农村经济自身条件看,建设农村与农业产业基础,其发展方略的确定既不能脱离农村,又要跳出农村,其支持重点应该从整个县域经济层面来考虑。因此,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产业决策支持的重点应具体体现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持那些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支持的内容应包括:
(一)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产业成长的基础。然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除已经成长起来的规模以上企业外,广泛存在的大量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严重的资金紧张问题。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因此,尽快解决其资金问题,给他们的成长提供制度性的金融支持,是进一步增强县域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
县域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致使县以下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失;二是为配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实施贷款额度管理,为此多数银行在具体贷款业务中执行“零风险”业务。因此自身存在局限性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中得到足额贷款。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和创新县域金融体制,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利率浮动等货币政策,对支持县域经济和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增强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各国有商业银行应考虑把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的大部分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履行好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职能的基础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国家开发银行也应继续加强与县(市)的信用协作,给予其相应的授信额度,将开发银行的融资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县(市)。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改革组建更多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鼓励农民、民营企业入股农村信用社,增强信用社融资能力,使其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发展,遏制非法金融活动,逐步实现非制度性金融力量的合法化。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诚信意识,加快建立和发展担保机构,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范围,积极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由于农产品标准建设力度不够,农产品出口屡因绿色壁垒而遭受重大损失;龙头企业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产品加工标准较低;由于农民综合素质较差、“公司+农户”的体制管理不力,导致农民提供的农产品不符合生产标准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在组织农民、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的发挥。解决上述问题,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分必要。因为就现有企业规模和实力而言,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亦非一家企业能力之所及。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范围具体应包括:(1)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2)引进和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新技术;(3)提供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服务;(4)提供市场信息、检验检测、食品安全、产品宣传推介等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这方面支持,除了县域经济财政投入,还必须获得中央一级的财政支持。
(三)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多年来,由于县域内经济、文化、社会比较落后,工作、研究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因此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留在大城市,自愿到县乡工作的比较少。即使他们愿意回到县里工作,受条件所限,事实上他们也很难很好地开展科研、实验、创业等活动。因此,相比大城市,县域经济内部的各类人才比例较低,技术研发严重滞后。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产生名企、名品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引进人才和注重技术开发支持。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兴县、科教兴县的理念,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千方百计改善科研条件和人才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积极与各县域经济体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经济的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采取与县域经济对口支援的办法,组织专业人员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经济培训人才,提高水平。要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各级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等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抓好“普九”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为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县域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县域经济自身的事情,更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支持县域产业,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那些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上级财政必须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与扶持。上级政府的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必须进行如下调整。首先,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应该只关注落后地区,也应适度向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县域流入,上级财政的产业政策支持标准应该按产业而不是按地区。因为从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效率的角度看,资金重点流向县域内的重点产业,更有利于发挥县域经济内的产业带动作用,有利于县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其次,应适当扩大上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范围。包括国债贴息项目、金融贴息贷款项目都应扩大对县域重点产业的覆盖面。最后,要不断创新政策支持方式,使政策支持方式多样化。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于朝霞
[关键词] 产业决策; 县域经济; 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15-0024-02
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财政、政策、金融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其中产业决策支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带有基础性的。这里试对发达县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决策支持作初步探讨。
一、产业决策支持的选择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多元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物质文明应该是基础性的目标和工程,它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指标的实现程度。基于目前我国县域农村的发展现状,建立与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产业基础至为关键。
2.在我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和农村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和城市理应“反哺”农业和农村。在这种“反哺”中产业是符合市场经济机制,连接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产业成长是领跑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
3.农村是我国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区域,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其特殊性质和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二)现实基础。
就全国而言,发达县域经济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财政基础普遍较好,初步具备产业支持的财政能力。另外,由于发达县域工业化起步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无论从主导产业体系建设、规模以上企业发展,还是从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数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二、产业决策支持的重点和内容
产业决策支持的目的在于构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产业基础。从农村经济自身条件看,建设农村与农业产业基础,其发展方略的确定既不能脱离农村,又要跳出农村,其支持重点应该从整个县域经济层面来考虑。因此,发达地区县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产业决策支持的重点应具体体现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支持县域经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支持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的发展、支持那些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支持的内容应包括:
(一)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产业成长的基础。然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除已经成长起来的规模以上企业外,广泛存在的大量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严重的资金紧张问题。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因此,尽快解决其资金问题,给他们的成长提供制度性的金融支持,是进一步增强县域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
县域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致使县以下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严重的制度性缺失;二是为配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实施贷款额度管理,为此多数银行在具体贷款业务中执行“零风险”业务。因此自身存在局限性的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中得到足额贷款。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改革和创新县域金融体制,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利率浮动等货币政策,对支持县域经济和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增强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各国有商业银行应考虑把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的大部分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履行好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职能的基础上,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粮棉油生产、流通或加工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国家开发银行也应继续加强与县(市)的信用协作,给予其相应的授信额度,将开发银行的融资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县(市)。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改革组建更多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鼓励农民、民营企业入股农村信用社,增强信用社融资能力,使其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组织发展,遏制非法金融活动,逐步实现非制度性金融力量的合法化。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诚信意识,加快建立和发展担保机构,尽快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范围,积极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二)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由于农产品标准建设力度不够,农产品出口屡因绿色壁垒而遭受重大损失;龙头企业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产品加工标准较低;由于农民综合素质较差、“公司+农户”的体制管理不力,导致农民提供的农产品不符合生产标准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在组织农民、提高农民收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的发挥。解决上述问题,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十分必要。因为就现有企业规模和实力而言,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亦非一家企业能力之所及。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范围具体应包括:(1)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2)引进和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新技术;(3)提供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基础设施服务;(4)提供市场信息、检验检测、食品安全、产品宣传推介等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这方面支持,除了县域经济财政投入,还必须获得中央一级的财政支持。
(三)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多年来,由于县域内经济、文化、社会比较落后,工作、研究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因此大学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留在大城市,自愿到县乡工作的比较少。即使他们愿意回到县里工作,受条件所限,事实上他们也很难很好地开展科研、实验、创业等活动。因此,相比大城市,县域经济内部的各类人才比例较低,技术研发严重滞后。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产生名企、名品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引进人才和注重技术开发支持。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兴县、科教兴县的理念,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千方百计改善科研条件和人才工作生活条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积极与各县域经济体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经济的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采取与县域经济对口支援的办法,组织专业人员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经济培训人才,提高水平。要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各级政府也要加大科技、教育、卫生等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抓好“普九”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为提高县域产业竞争力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县域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县域经济自身的事情,更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支持县域产业,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那些符合县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上级财政必须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与扶持。上级政府的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必须进行如下调整。首先,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不应该只关注落后地区,也应适度向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县域流入,上级财政的产业政策支持标准应该按产业而不是按地区。因为从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效率的角度看,资金重点流向县域内的重点产业,更有利于发挥县域经济内的产业带动作用,有利于县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其次,应适当扩大上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范围。包括国债贴息项目、金融贴息贷款项目都应扩大对县域重点产业的覆盖面。最后,要不断创新政策支持方式,使政策支持方式多样化。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