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提问的效果更好呢?
一、讲究提问的方法
1.温故知新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运用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投石激浪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相机有意识地“挑疑”,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3.逐步升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可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又能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4.反面设计
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引起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
5.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运用比较分析提问,充分考虑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即可比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
6.有意示错
有一些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知识,往往学生容易弄错。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显出这些错处,并且就这一内容提问,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大小要适当
提问中常见的毛病,一是大而无当,一是琐碎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非常正确”。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没有贴近教学目标,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了。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碎不堪,两个极端,同一发源,都源于教师的主观性和不作深思的随意性。课堂看似丰富多彩,学生的脑子里却是空空洞洞。试问:这样的提问有何意义呢?
2.问题多少要适量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另一个是“问题”满天飞,师生一问一答,此起彼伏,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不存在。那么,什么样的提问密度才是适当的呢?衡量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提问教学目的。达到了目的,虽少胜多;达不到目的,虽多无益。
3.问题难易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也会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1)有针对性。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我在教学《一双手》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如“那么,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是怎么写‘奇’的?”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2)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而且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4.问题提得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教师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研究的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善于提问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学会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基于有效提问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2006,(8).
[2]张婷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因及原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提问的效果更好呢?
一、讲究提问的方法
1.温故知新
知识之间是有着某种必然联系的,运用温故知新这种提问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新知从旧知中发展起来,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又通过消化运用原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2.投石激浪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在讲述过程中,相机有意识地“挑疑”,这种“挑疑”往往能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处于积极思考之中。
3.逐步升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的台阶式的提问可使学生人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又能显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全体学生智力的发展。
4.反面设计
反面设计是为了突出课文某方面的特色。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与课文表述不同的话语,引起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课文为什么要那样写而不这样写,从而深入领会作者的匠心。
5.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运用比较分析提问,充分考虑不同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似点,即可比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
6.有意示错
有一些看似简单但很重要的知识,往往学生容易弄错。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显出这些错处,并且就这一内容提问,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二、精心设计问题
1.问题大小要适当
提问中常见的毛病,一是大而无当,一是琐碎不堪。大而无当的问题,如:“你要从本文中学习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随意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问的一般评价是“基本正确”、“非常正确”。这样的提问显得空泛,没有贴近教学目标,对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琐碎不堪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说出一句话的前半句,让学生说出后半句,甚至教师几乎把一句话全说了。比如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这样的提问,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大而无当和琐碎不堪,两个极端,同一发源,都源于教师的主观性和不作深思的随意性。课堂看似丰富多彩,学生的脑子里却是空空洞洞。试问:这样的提问有何意义呢?
2.问题多少要适量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密度,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设计。不适量的提问一是表现在问题提得极少,另一个是“问题”满天飞,师生一问一答,此起彼伏,就如一场“高速度”、“高频率”的对话竞赛。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后者显得尤为突出。多而滥的提问,使学生总处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他们只是忙于回答教师简单呆板的“提问”,并不能进行认真的冷静的思考,提问的积极意义因而实际上不存在。那么,什么样的提问密度才是适当的呢?衡量的标准是能否达到提问教学目的。达到了目的,虽少胜多;达不到目的,虽多无益。
3.问题难易要适宜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即使使用已有的知识也不能解答对,思维就会受阻;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难度,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答出来,也会挫伤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读课文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1)有针对性。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把问题放在节骨眼上。我在教学《一双手》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的朴实、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外貌描写的方法,并在其中体会人物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课伊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写人,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目标重点,如“那么,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是怎么写‘奇’的?”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避免了问题的枝蔓对教学目标重点完成的影响。
(2)要有新颖性。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要善于收集、总结、运用鲜明的材料与问题相衔接,有讨论的余地,使学生有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而且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有思考性。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尽量少问一些,能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多一些。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多数学生认为没有错,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于是我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很快领悟了:“‘流星’和‘花’一样美。”这时,我趁热打铁进行总结:“可见,诗中这个‘朵’字不仅没有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同时也十分符合诗歌语言必须优美的要求。”
4.问题提得要适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是在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时。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教师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二是在研究探讨新知识时。在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提得不能太多太杂,要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三是在学生研究的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在学生的学习出现盲区或者思维出现阻碍时,教师要及时以问题加以引导启发。四是在学生自我学习感觉满足时。每当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快要完成或已经完成的时候,学生会有思维活动暂停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启示学生知识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善于提问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学会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基于有效提问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堂,2006,(8).
[2]张婷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动因及原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