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郁的情感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学要披文入情,以情入手,触动学生的心灵。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首先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然后领着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和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充分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当我读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时,一位班干部却在下面笑着说戴“绿帽子”。一阵哄笑打乱课堂气氛。当时我气愤极了,我强压心头的怒火大声训斥:“这是一堂严肃的课。你的话玷污了韩麦尔先生,全班同学对你的行为会感到羞耻。”我没多说什么。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感情太麻木了,缺乏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的道德观点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我要用我的真情朗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领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像小弗朗士一样,深深感受到《最后一课》是多么的重要。我读着,读着,情到深处,禁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声音哽咽着,更加低沉起来。同学们都觉察到了这一切,课堂更加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的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读到“法兰西万岁!”时,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使尽全身的力量写下了四个大字——“中国万岁!”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我说到:“法兰西的这种亡国之痛,在中国也曾有过。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经受苦难,日本占领我东北三省,很多学校被迫停课。特别令中国人气愤的是,东北的日本伪政府强行开设日语课。这种做法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许多学校仍然坚持上我们的国语课,一听到日本军的声音,就关紧校门,停止读书声。国家沦陷,但我们的国语不能忘记。”接着我给学生们讲起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三十万中国同胞无辜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我给学生们讲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时我和同学们齐声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说道:爱国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只有爱国才会倾情为国奉献。刘胡兰为了祖国的解放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献出了年仅十五岁的生命;焦裕禄为了祖国的建设忍受病魔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辛勤的工作;杨利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把生命置之度外,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圆满完成“神五”的航天飞行重任。新时代的青少年應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该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从现在起就应该发奋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感情的火花需要用真情来点燃,课堂上我看得出学生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震动,这节课会对学生们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后来在学生的周记里就有许多学生写到这一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听着,听着,我感到老师的声音颤抖了。我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泪水充满了老师的眼眶,我看着老师用手抹着眼泪,泣不成声。这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篇文章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把我们的老师感动的流下了热泪。我课后又认真地朗读了几遍课文,渐渐地我的感觉和老师一样,热泪盈眶。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
课后,我找到那位信口开河的班干部,同他进行了谈话。他说道:“这篇文章我在小学时就读过,没有领悟到它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次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今后我会用心、用情地去读课文。”
这节课我倾注了满腔热情,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促成了学生的思想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感染作用、激智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作用,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之作,我想以这篇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我精心设计好了教学安排:首先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感情火花;然后领着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和小弗郎士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学习母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我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充分表现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当我读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时,一位班干部却在下面笑着说戴“绿帽子”。一阵哄笑打乱课堂气氛。当时我气愤极了,我强压心头的怒火大声训斥:“这是一堂严肃的课。你的话玷污了韩麦尔先生,全班同学对你的行为会感到羞耻。”我没多说什么。我意识到有些学生的感情太麻木了,缺乏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们的道德观点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我要用我的真情朗读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领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我相信同学们会像小弗朗士一样,深深感受到《最后一课》是多么的重要。我读着,读着,情到深处,禁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声音哽咽着,更加低沉起来。同学们都觉察到了这一切,课堂更加寂静,空气仿佛凝固了。“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我的声音变得高亢起来。读到“法兰西万岁!”时,我情不自禁地在黑板上,使尽全身的力量写下了四个大字——“中国万岁!”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我说到:“法兰西的这种亡国之痛,在中国也曾有过。日本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经受苦难,日本占领我东北三省,很多学校被迫停课。特别令中国人气愤的是,东北的日本伪政府强行开设日语课。这种做法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许多学校仍然坚持上我们的国语课,一听到日本军的声音,就关紧校门,停止读书声。国家沦陷,但我们的国语不能忘记。”接着我给学生们讲起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事实,三十万中国同胞无辜惨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我给学生们讲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时我和同学们齐声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我说道:爱国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只有爱国才会倾情为国奉献。刘胡兰为了祖国的解放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献出了年仅十五岁的生命;焦裕禄为了祖国的建设忍受病魔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辛勤的工作;杨利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把生命置之度外,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圆满完成“神五”的航天飞行重任。新时代的青少年應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应该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应该有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从现在起就应该发奋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感情的火花需要用真情来点燃,课堂上我看得出学生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震动,这节课会对学生们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后来在学生的周记里就有许多学生写到这一课。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听着,听着,我感到老师的声音颤抖了。我偷偷地看了老师一眼,泪水充满了老师的眼眶,我看着老师用手抹着眼泪,泣不成声。这一刻,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篇文章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把我们的老师感动的流下了热泪。我课后又认真地朗读了几遍课文,渐渐地我的感觉和老师一样,热泪盈眶。一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
课后,我找到那位信口开河的班干部,同他进行了谈话。他说道:“这篇文章我在小学时就读过,没有领悟到它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次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今后我会用心、用情地去读课文。”
这节课我倾注了满腔热情,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促成了学生的思想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感染作用、激智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作用,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促使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