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最高的艺术成就,多为象征一个地区和国家富足与强大的教堂建筑。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十字架形平面,高耸的塔楼,美丽的花窗,层层推进的大门,特殊的束柱,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窿顶。哥特式以轻盈飞舞的姿态、巨大的肋拱、五光十色的花窗玻璃,每一个精雕细镂的局部都在宣扬着基督教的彼岸精神。它那幽灵般的身影甚至影响着现代建筑的风格。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发展阶段;结构;异同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03-01
1背景
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被蛮族破坏,哥特式建筑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与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意为野蛮人的艺术,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2发展阶段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年修道院长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
第二阶段,非常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
第三阶段,在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之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视觉上应该有的结构整体性。
3哥特式建筑中特色结构
3.1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拱券,在两面平行的墙之间可以做一个半圆形的拱券,用来承受屋顶的重量,拱券是古罗马时期出现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将屋顶的跨度做大,做成半圆,同时由于是半圆形券,拱的高度就是跨度的一半。其次说尖拱,尖拱的形状就不再是半圆,而是由两段弧拼在一起,有两个圆心,弧的交点就成为一个尖点,是拱的最高点。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度的限制。最后是哥特尖肋拱顶中的骨架券,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高度相同的券,这样拱顶重量轻,同时减少了券脚的推力,拱顶的高度和跨度将得到很大的延展,拱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在视觉上,尖肋拱顶的结构使观者产生“向上”的感觉,有如升上天国一般。
3.2飞扶壁
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是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墙壁,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哥特式建筑把原来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暴露在室外面,能够被看见,教堂的不断加高,推动了飞扶壁的设计,要求飞扶壁除了保证支撑的作用之外,还要兼顾到建筑外观的美感。有的教堂在扶壁上加装了尖塔改善力点的平衡和美观,有的飞扶壁上往往加上了繁复的装饰雕刻,或轻盈美观或高耸峭拔,让飞扶壁变成了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3.3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彩色玻璃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它们由铅丝联结起来,而这些铅丝就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人物的面貌是由黑瓷漆精心绘制而成。这种瓷漆还用于绘制人物身上的其它细部,如衣服等。构成整个画面的各个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圣经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细长,而且是平面的,即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
3.4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3.5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不管经历了几个阶段,哥特式教堂总是在设计结构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塔楼为尖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特殊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的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骨架穹窿顶;6)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性能;7)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
4结束语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传奇,它是人类智慧与信仰的体现。它传承与发扬了罗马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时代。它留给后人的建筑经典依然散发着哥特式独特的魅力,因为其宏大而结构鲜明的特色,在人类的文化史乃至于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古代砌体结构的奇葩—哥特式教堂建筑[J].建筑技术,2001,11.
[2]张卫,宋盈.异曲同工的精神建筑—试比较西欧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J].中外建筑,2002,02.
[3]杨柳青,庞勇斌.论哥特式建筑的宗教理念和美学诉求[J].作家,2009,10.
[4]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学术探索,2006,02.
[5]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2009,11.
[6]赵克仁.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J].世界宗教文化,2003,03.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发展阶段;结构;异同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03-01
1背景
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在中世纪被蛮族破坏,哥特式建筑正是中世纪艺术的代表与最高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12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称为“哥特式”(Gothic),意为野蛮人的艺术,含有一定的贬义;但今天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一种并不逊色于古典艺术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2发展阶段
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地说开始于1140年修道院长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
第二阶段,非常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
第三阶段,在保持了自身的基本特点之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经脱离了视觉上应该有的结构整体性。
3哥特式建筑中特色结构
3.1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拱券,在两面平行的墙之间可以做一个半圆形的拱券,用来承受屋顶的重量,拱券是古罗马时期出现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将屋顶的跨度做大,做成半圆,同时由于是半圆形券,拱的高度就是跨度的一半。其次说尖拱,尖拱的形状就不再是半圆,而是由两段弧拼在一起,有两个圆心,弧的交点就成为一个尖点,是拱的最高点。它的好处在于拱的高度不受跨度的限制。最后是哥特尖肋拱顶中的骨架券,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做出高度相同的券,这样拱顶重量轻,同时减少了券脚的推力,拱顶的高度和跨度将得到很大的延展,拱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在视觉上,尖肋拱顶的结构使观者产生“向上”的感觉,有如升上天国一般。
3.2飞扶壁
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飞扶壁是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墙壁,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就是说中间的拱对墙有向外的推力,而扶壁是将墙向内推。哥特式建筑把原来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暴露在室外面,能够被看见,教堂的不断加高,推动了飞扶壁的设计,要求飞扶壁除了保证支撑的作用之外,还要兼顾到建筑外观的美感。有的教堂在扶壁上加装了尖塔改善力点的平衡和美观,有的飞扶壁上往往加上了繁复的装饰雕刻,或轻盈美观或高耸峭拔,让飞扶壁变成了建筑装饰的一部分。
3.3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彩色玻璃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它们由铅丝联结起来,而这些铅丝就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人物的面貌是由黑瓷漆精心绘制而成。这种瓷漆还用于绘制人物身上的其它细部,如衣服等。构成整个画面的各个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圣经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细长,而且是平面的,即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
3.4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3.5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不管经历了几个阶段,哥特式教堂总是在设计结构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平面一般是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塔楼为尖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特殊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的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是轻盈、裸露的棱线飞骨架穹窿顶;6)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性能;7)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用五彩玻璃作镶嵌图案,多是圣经故事。
4结束语
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传奇,它是人类智慧与信仰的体现。它传承与发扬了罗马风格却又另辟蹊径,创造了自己的时代。它留给后人的建筑经典依然散发着哥特式独特的魅力,因为其宏大而结构鲜明的特色,在人类的文化史乃至于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古代砌体结构的奇葩—哥特式教堂建筑[J].建筑技术,2001,11.
[2]张卫,宋盈.异曲同工的精神建筑—试比较西欧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J].中外建筑,2002,02.
[3]杨柳青,庞勇斌.论哥特式建筑的宗教理念和美学诉求[J].作家,2009,10.
[4]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学术探索,2006,02.
[5]黄丽.哥特式教堂建筑艺术浅析[J].艺海,2009,11.
[6]赵克仁.哥特式建筑及其宗教文化内涵[J].世界宗教文化,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