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土地集约化使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建筑领域里,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经屡见不鲜,在这其中,如何做好相应的防火措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建筑防排烟系统在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思路,以确保防排烟系统的运行质量。
【关键词】建筑;防排烟设计;问题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整个建筑中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能迅速排出火灾产生的大量烟气,确保高层建筑人群能紧急的通过疏散通道逃避到安全的场所,为消防队员扑救火灾提供有利的通道。
一、建筑火灾影响烟气流动的因素
在建筑发生火灾时,周围气体受到气压和空气密闭等因素的影响,状态极度不稳定,从而导致材料因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无规律扩散和流动,而且一旦建筑物在相对密闭情况下出现火情之后,烟气体会根据气体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出现膨胀现象,且由于发生火灾的时候密闭建筑物与外界的温差较大,在与外界出现气体瞬间流动时,受到内外压差的作用,其速度可以在瞬间达到0.8m左右,另外,室外的风向和风速也会对建筑物内的烟气体的流动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如果不做好防排烟系统的话,一旦发生火情将难以在初期对火险进行有效控制,甚至容易出现控制不当造成的人为助燃情况出现。
二、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常见问题
1、防、排烟风机的设置
(1) 多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在多层建筑中,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规范中强调建筑物在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进行烟控设计,并对自然排烟口的最小净面积做了规定,但在设计中往往只会考虑是否有可开启外窗,而忽略了开窗面积;或者是考虑了开窗面积,但是开窗面积不满足要求,却因为各种因素而粗略认为是可以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这些种种都会对整个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造成了影响。
(2)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国家出台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在规范中虽然明确规定了高层民用建筑必须进行一定的消防安全设计,尤其是增设防、排烟风机等强制性消防设施,但是受利益最大化的趋势,许多高层民用建筑在设计初期的图纸上都有明显的防排烟风机的规划,一旦消防规划过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么减少防烟排风机的安装数量,要么对土建竖井的建设采取简化措施。为了达到消防标准,建筑建设方和施工单位都采取增大防、排烟风机功率的措施,以期望达到消防标准,但是由于对防烟排风机的验收并不能像其它设备一样进行压力和密闭测试,从而导致容易在这个环节出现纰漏。然而,通过一些实际火灾的调查分析显示,对于火灾烟情而言,防烟风机的送风量并不是和自身功率挂钩的,而且,缓解烟情的时候,即便是功率再大的送风,忽视了漏风率的话,也不一定能瞬间缓解当时环境中的风情压力。因此,这样安装的防烟风机对火险的处理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2、 强制性规范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规范本身也是参照国外的一些已实施的成型的规范和标准制定和沿用的,其中的一些数据并不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而处理的,而且,即便是一些数据跟我们的实际情况类似,但是受到环境、气候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效果也并不完全一致。
3、 防火阀与排烟阀的设置问题
(1) 排烟风机入口未设排烟防火阀
虽然《高规》8.4.7条规定:“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并应在其机房人口处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然而在设置局部排烟系统时,排烟风机未设在机房内,而设在屋顶(露天布置)或走道的外墙上或直接设在要求排烟的房间,有些设计人员认为这样排烟风机直接将烟气排出了建筑外,不存在排出烟火引起烟火蔓延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在排烟风机入口管上设置排烟防火阀(280℃自动关闭)。
(2) 管道穿越防火分隔处必须防火阀
穿越防火分区的情况有两种:排烟风机和排烟口不在一个防火分区,管道在穿越防火分区处设置防火阀;竖向管道穿越防火分区时,在各防火分区水平支管与垂直风管的连接处设置防火阀以防止火灾时高温烟气传输,引起火灾蔓延扩大。《高规》和《建规》原则上都不提倡管道穿越防火分隔处,如果非要穿越防火分隔处则一定要设置280℃自熔防火阀。
4、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
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考虑设计该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创新和手段革新,努力实现防火排烟工程新技术的开发,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防火规范规定通风空调系统管道的布置,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五层,但当排风管道设有防止回流设施或设有防火阀,且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进风和排风管道可不受此限制。穿过楼层的垂直风管应设在管井内。下列情况的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要设防火阀: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处;风管穿越通风、空调机房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道上;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各设一个。厨房、浴室、厕所等垂直排风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或支管上设置防火阀。
三、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管控对策
1、 严格施工工艺标准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在关键时刻能挽救人民群众的建筑应急必备设备,建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的施工,从图纸到实际安装,所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其进行简化,施工监理单位要把防排烟系统的施工、验收工作作为整体建筑工程监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与此同时,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防排烟机自身质量的管控,确保机器自身质量安全、合格、有效。
2、 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指导工作
对相关人员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业务等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电气设施、消防报警以及灭火设施等教育工作。相关设计、施工单位要遵守相应的设计规范及要求。防止忽略这些问题造成的火灾等隐患。
3、要严格审核施工图
消防以及监督部门审查施工图的时候,要对防排烟设计、设施进行重点审查,绝对不能忽略排烟窗的设置位置、面积规范、结构形式以及开启的操作机构等问题。
4、 解决风口以及风阀不合适的问题
相关的单位要验算相应的风口以及风阀,调整合适的风速,如果发现不科学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联系,协商以及调整,及时修正,防止无法调整成型的预留洞口状况高层建筑的防排烟是建筑消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的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规范,科学选择防排烟的部位,实施精细化的风量设计,这样才能做好防排烟设计,更好地为城市高层建筑的安全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健康或生产的需要,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很多建筑都装有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空调系统结构布局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相对滞后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差距,使得空调系统的防火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对通风空调系统防火特点的认识,加大防火措施的力度已属当务之急。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乎于建筑自身的使用问题,而是关乎于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大事,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要提起高度的重视,安全、合格的防排烟系统,是高质量民生工程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蔡舒.建筑防排烟设计若干常见问题的分析[J].《建设科技》,2010,(2).
[2]唐正军.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在消防审核中常见问题剖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
[3]洪金男.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
【关键词】建筑;防排烟设计;问题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整个建筑中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能迅速排出火灾产生的大量烟气,确保高层建筑人群能紧急的通过疏散通道逃避到安全的场所,为消防队员扑救火灾提供有利的通道。
一、建筑火灾影响烟气流动的因素
在建筑发生火灾时,周围气体受到气压和空气密闭等因素的影响,状态极度不稳定,从而导致材料因未完全燃烧而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迅速无规律扩散和流动,而且一旦建筑物在相对密闭情况下出现火情之后,烟气体会根据气体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出现膨胀现象,且由于发生火灾的时候密闭建筑物与外界的温差较大,在与外界出现气体瞬间流动时,受到内外压差的作用,其速度可以在瞬间达到0.8m左右,另外,室外的风向和风速也会对建筑物内的烟气体的流动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如果不做好防排烟系统的话,一旦发生火情将难以在初期对火险进行有效控制,甚至容易出现控制不当造成的人为助燃情况出现。
二、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设计常见问题
1、防、排烟风机的设置
(1) 多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在多层建筑中,防、排烟系统的设计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规范中强调建筑物在有条件时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进行烟控设计,并对自然排烟口的最小净面积做了规定,但在设计中往往只会考虑是否有可开启外窗,而忽略了开窗面积;或者是考虑了开窗面积,但是开窗面积不满足要求,却因为各种因素而粗略认为是可以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这些种种都会对整个防、排烟系统的设计造成了影响。
(2) 高层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国家出台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在规范中虽然明确规定了高层民用建筑必须进行一定的消防安全设计,尤其是增设防、排烟风机等强制性消防设施,但是受利益最大化的趋势,许多高层民用建筑在设计初期的图纸上都有明显的防排烟风机的规划,一旦消防规划过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么减少防烟排风机的安装数量,要么对土建竖井的建设采取简化措施。为了达到消防标准,建筑建设方和施工单位都采取增大防、排烟风机功率的措施,以期望达到消防标准,但是由于对防烟排风机的验收并不能像其它设备一样进行压力和密闭测试,从而导致容易在这个环节出现纰漏。然而,通过一些实际火灾的调查分析显示,对于火灾烟情而言,防烟风机的送风量并不是和自身功率挂钩的,而且,缓解烟情的时候,即便是功率再大的送风,忽视了漏风率的话,也不一定能瞬间缓解当时环境中的风情压力。因此,这样安装的防烟风机对火险的处理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2、 强制性规范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由于规范本身也是参照国外的一些已实施的成型的规范和标准制定和沿用的,其中的一些数据并不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而处理的,而且,即便是一些数据跟我们的实际情况类似,但是受到环境、气候等外力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效果也并不完全一致。
3、 防火阀与排烟阀的设置问题
(1) 排烟风机入口未设排烟防火阀
虽然《高规》8.4.7条规定:“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并应在其机房人口处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然而在设置局部排烟系统时,排烟风机未设在机房内,而设在屋顶(露天布置)或走道的外墙上或直接设在要求排烟的房间,有些设计人员认为这样排烟风机直接将烟气排出了建筑外,不存在排出烟火引起烟火蔓延的问题,因此就没有在排烟风机入口管上设置排烟防火阀(280℃自动关闭)。
(2) 管道穿越防火分隔处必须防火阀
穿越防火分区的情况有两种:排烟风机和排烟口不在一个防火分区,管道在穿越防火分区处设置防火阀;竖向管道穿越防火分区时,在各防火分区水平支管与垂直风管的连接处设置防火阀以防止火灾时高温烟气传输,引起火灾蔓延扩大。《高规》和《建规》原则上都不提倡管道穿越防火分隔处,如果非要穿越防火分隔处则一定要设置280℃自熔防火阀。
4、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
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考虑设计该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创新和手段革新,努力实现防火排烟工程新技术的开发,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防火规范规定通风空调系统管道的布置,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五层,但当排风管道设有防止回流设施或设有防火阀,且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进风和排风管道可不受此限制。穿过楼层的垂直风管应设在管井内。下列情况的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要设防火阀: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处;风管穿越通风、空调机房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道上;穿越变形缝处的两侧各设一个。厨房、浴室、厕所等垂直排风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或支管上设置防火阀。
三、建筑工程防排烟系统管控对策
1、 严格施工工艺标准
建筑防排烟系统,是在关键时刻能挽救人民群众的建筑应急必备设备,建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的施工,从图纸到实际安装,所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工艺标准进行施工,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对其进行简化,施工监理单位要把防排烟系统的施工、验收工作作为整体建筑工程监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对待。与此同时,建设单位也要加强对防排烟机自身质量的管控,确保机器自身质量安全、合格、有效。
2、 增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以及指导工作
对相关人员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业务等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电气设施、消防报警以及灭火设施等教育工作。相关设计、施工单位要遵守相应的设计规范及要求。防止忽略这些问题造成的火灾等隐患。
3、要严格审核施工图
消防以及监督部门审查施工图的时候,要对防排烟设计、设施进行重点审查,绝对不能忽略排烟窗的设置位置、面积规范、结构形式以及开启的操作机构等问题。
4、 解决风口以及风阀不合适的问题
相关的单位要验算相应的风口以及风阀,调整合适的风速,如果发现不科学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联系,协商以及调整,及时修正,防止无法调整成型的预留洞口状况高层建筑的防排烟是建筑消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防排烟的设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设计规范,科学选择防排烟的部位,实施精细化的风量设计,这样才能做好防排烟设计,更好地为城市高层建筑的安全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健康或生产的需要,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很多建筑都装有通风及空气调节设备。空调系统结构布局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相对滞后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差距,使得空调系统的防火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高对通风空调系统防火特点的认识,加大防火措施的力度已属当务之急。建筑防排烟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关乎于建筑自身的使用问题,而是关乎于人民群众人身安全的大事,无论是建筑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要提起高度的重视,安全、合格的防排烟系统,是高质量民生工程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蔡舒.建筑防排烟设计若干常见问题的分析[J].《建设科技》,2010,(2).
[2]唐正军.建筑工程防排烟设计在消防审核中常见问题剖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35).
[3]洪金男.高层建筑防排烟设计中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