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7日,一段名为“内地游客香港地铁内进食引发骂战”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一个内地小女孩在地铁列车内吃东西令周围人不满,由此引发女孩母亲和香港乘客的骂战。
1月19日,言论一向惹火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香港地铁内对骂事件,口出“香港人是狗”,又指“用法治维持秩序的地方就证明人没有素质”。
1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回答议员提问时公布四项措施,以遏制内地“双非”孕妇闯关赴港生子的现象。
2月1日,香港一家报纸出现一则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立场。同日,部分香港群众组成“唱蝗团”,围观讽刺内地赴港旅客。
2月10日,香港入境处首次检控一名涉嫌协助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人。近日,北京大学要求每一位北大师生都要以理性、平和、文明的方式,看待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文化差异。
……
主持人
相信最近香港和内地之间上演的“骂战”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短短十几天时间,由网络上一段对骂视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上升到了地域之间的互相攻击,令人关注。
按照香港的法规,地铁里禁止吃东西,一旦触犯将被罚款2000港元。
对于这次事件,两位嘉宾怎么看?
大白鲨:首先我想说的是,内地人在赴港旅游时应该注意遵守香港特区的法规。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法规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性。俗话说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那个地方的习俗,更应该遵守当地的法规。
在某些方面,内地的文明程度与香港还有些差距。比如,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在地铁或公交车里吃东西压根就无可厚非。不仅仅是吃东西,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等一些在香港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事,在内地很多地方则仅仅被视为不拘小节。
天国的女儿:我也支持 “入乡随俗 ”,应该遵守当地的规定,不过我很同情那个小女孩。孩子的天性,饿了就要吃东西,她的行为并没有威胁到他人,但是她却遭到了如此多成年人的指责。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身在加拿大,是一位父亲。他说加拿大的地铁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铁,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在加拿大的地铁里吃东西,一定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在多伦多某网站,针对 “地铁里应不应该禁食 ”的调查中,60.7%的被调查者对 “禁令 ”说“NO”。“包容 ”是人性的美德,对于未成年人,他们需要更加有爱、有关怀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
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大论战。在一个开放的、平等的、科学的大环境里,一次参与度较高的公共讨论中,理性的参与态度恐怕是入场的第一要素。
天国的女儿:孔庆东教授的言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讨论不是骂战。没有人有权利用侮辱性质的言论去攻击别人。作为中国名校的教授,应该想到自己的公开言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力。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读者引用孔庆东的书《四十不坏》中的一段话“:现在有很多批评性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暴力性的语言,夹杂着很多道德侮辱,人身攻击,这是当前文风不好的一种表现。”她问孔庆东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在用骂人的方式批评别人。
大白鲨:人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平等和包容。在地铁上吃东西,可以客气地提醒,有人在公共场合违反规定,也可以指出来,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即便遇到明知故犯、死不悔改的,大众也会完全支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处罚。
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部分香港人讽刺内地人素质不高,但是那些谩骂一个无意中犯规的小女孩、围着友好的观光客大唱 ‘蝗虫歌 ’的人,其素质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主持人
这件事让另一个问题浮上水面:内地“双非”孕妇赴港生子。先来解释一下“双非”孕妇:指夫妻双方非香港居民而到港产子的孕妇。这里有一些数据:2001年香港的“双非儿童”有620人,2010年为3.2万人。2011年全港新生婴儿为8.8万人,其中半数来自内地“双非”孕妇。从2001年允许赴港生子后,10年时间,这个数字的增长超过了50倍。
大白鲨:这些数据我也看到过,的确很令人震惊。从个体看,我理解那些做出这种选择的父母。毕竟香港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有着很多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孩子在香港出生所获得的永久居港权将会带来一系列极具诱惑力的优势:拥有特区护照,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 12年免费教育,全球 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通晓 “两文三语 ”(中、英文;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参加内地高考可以减分录取 ……人往高处走,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试想一下,当这些数以万计的内地新生婴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等资源将会被挤占多少。
设置类似的限制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所以我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在 “双非 ”孕妇的问题上加以适当限制,在能够保证香港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敞开大门,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相交流。就像当首都北京成为 “首堵 ”,北京市政府也会采取限号等措施,如果不这样做,大家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全都堵在路上,影响出行。
主持人
最近曾荫权表示:将从源头上打击非法中介公司。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已经采取多项行政措施,阻止非法“双非”孕妇赴港。舆论认为,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是可以理解而且应该支持的,毕竟任何一座城市自身的资源都有承受极限。
天国的女儿:我理解 “双非 ”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我觉得 “冲关 ”生子的准妈妈有些不负责任,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作为女性,在关注这件事 “公共 ”层面的同时,我也为孕妇母子的健康平安担心。留港待产的准妈妈因担心滞留被遣返而精神紧张,加大了生产风险。一些中介公司让准妈妈在深圳待产,即将临盆时再仓促过关,如此生子对自己和腹中的小生命都无异于 “冒着生命危险 ”。另外,很多人与中介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到生完孩子就终止,后续问题很多,比如在香港的生活成本比内地高的问题,比如带着 “港仔 ”回内地上学的借读费问题。
大白鲨:前不久读到邱立本先生一篇题为《张爱玲洞悉香港焦虑》的文章,介绍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语言与地域文化方面的冲突,张爱玲通过编写《南北和》系列喜剧电影,用美女俊男来包装地域之争的荒谬,剖析透彻精准,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就是在这样戏剧化的提炼与升华中,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族群之争与语言冲突,就在一片笑声中化解于无形。这位文坛的祖师奶奶当年可以做到,为何今天的香港文化界和媒体不可以做到?”
主持人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内地香港应善待‘差异’”的文章,我觉得分析得非常对。香港与内地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教育的……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差异,每年浩浩荡荡赴港旅游的内地大军便荡然无存了,相信那才真是所有香港人都不愿意见到的。因差异而吸引,自然也会因差异而排斥。不应把个别现象或者问题上升到普遍的“你们香港如何如何”或者“你们内地如何如何”。
最后我想用《人民日报》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善待差异,对于主场一方是体谅,对于客场一方是尊重,体谅与尊重都是素养与文明的表现;虽然现实不是童话,当体谅与尊重缺位时,可以循现成的渠道比如管理部门投诉解决。就像流行歌曲唱的,因为了解相爱,也会因为了解分手。内地与香港日趋紧密的今天,因为了解而生出的差异不仅于‘吃面’,两地管理部门如何正视差异、引导善待差异,两地百姓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这考验着两地的智慧与素养。”
链接
遏制“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四项措施
1.
特区政府会与内地政府合作,联手打击协助运送无预约内地孕妇入境的中介公司和跨境车辆,遏止被遣返的孕妇再度入境。
2.
在入境管制站加强截查非本地孕妇,增加医护人手配套,把试图绕过预约制度的孕妇尽快遣返。
3.
民政事务总署加强取缔无牌经营旅馆,打击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令已入境的内地孕妇更难觅得非法居所。房屋署加强巡查和宣传,防止公屋单位被非法使用。
4.
医管局检讨非本地孕妇在急症室分娩的收费,尽量减少滥用急症室的行为。
香港关于内地人赴港产子的政策变迁
1997年.香港《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赋予了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权利,使内地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合法化。其中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2001年.2001年的 “庄丰源案 ”,香港高等法院和香港终审法院五位法官一致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均享有居港权。此案例为内地孕妇在香港生子打开了大门。
2005年香港医管局推出 “非符合资格人士香港生孩子费用 ”,有针对性地将赴港产子费用调至 2万港元套餐,规定入院须缴付按金。这项政策一出台,“非符合资格人士 ”来港产子由各方默认转变为公开允许。
2007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非香港孕妇赴港在公立医院生子的预约制度等一系列新政,非香港孕妇须持香港注册医生介绍信到公立医院预约并交费才能取得“预约纸 ”,以便日后入境。
2007年 2月 1日.“非符合资格人士产科套餐服务收费 ”增至 3.9万港元(经预约入院)和 4.8万港元(未经预约入院),进一步将 “双非 ”妈妈香港生子合法化。
2009年10月8日.香港医管局发出 “限制令 ”宣布,因港妇生育高峰为年底,10月 9日至 12月底,香港公立医院取消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服务。
2011年 4月 8日.香港医管局再发 “限制令 ”,即日起到年底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
2011年 6月 24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公布,2012年香港公私营医院合共提供 34400个名额,给非本地孕妇来港产子。公营医院会拨出 3400个名额,一旦饱和,医管局便会停止非本地孕妇的预约登记,而 10家提供产科服务的私营医院则会有 31000个,比 2011年减少 7%。
1月19日,言论一向惹火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在“第一视频”网络电视台《孔和尚有话说》节目中评论香港地铁内对骂事件,口出“香港人是狗”,又指“用法治维持秩序的地方就证明人没有素质”。
1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回答议员提问时公布四项措施,以遏制内地“双非”孕妇闯关赴港生子的现象。
2月1日,香港一家报纸出现一则题为“香港人,忍够了”的大幅广告,表达反内地“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立场。同日,部分香港群众组成“唱蝗团”,围观讽刺内地赴港旅客。
2月10日,香港入境处首次检控一名涉嫌协助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中介人。近日,北京大学要求每一位北大师生都要以理性、平和、文明的方式,看待香港与内地的社会文化差异。
……
主持人
相信最近香港和内地之间上演的“骂战”大家已经很清楚了。短短十几天时间,由网络上一段对骂视频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上升到了地域之间的互相攻击,令人关注。
按照香港的法规,地铁里禁止吃东西,一旦触犯将被罚款2000港元。
对于这次事件,两位嘉宾怎么看?
大白鲨:首先我想说的是,内地人在赴港旅游时应该注意遵守香港特区的法规。香港与内地在经济、文化、法规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性。俗话说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那个地方的习俗,更应该遵守当地的法规。
在某些方面,内地的文明程度与香港还有些差距。比如,对于很多内地人来说,在地铁或公交车里吃东西压根就无可厚非。不仅仅是吃东西,在公共场所吸烟、吐痰等一些在香港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事,在内地很多地方则仅仅被视为不拘小节。
天国的女儿:我也支持 “入乡随俗 ”,应该遵守当地的规定,不过我很同情那个小女孩。孩子的天性,饿了就要吃东西,她的行为并没有威胁到他人,但是她却遭到了如此多成年人的指责。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身在加拿大,是一位父亲。他说加拿大的地铁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地铁,但是如果一个小孩在加拿大的地铁里吃东西,一定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在多伦多某网站,针对 “地铁里应不应该禁食 ”的调查中,60.7%的被调查者对 “禁令 ”说“NO”。“包容 ”是人性的美德,对于未成年人,他们需要更加有爱、有关怀的成长空间。
主持人
这件事引发了一场大论战。在一个开放的、平等的、科学的大环境里,一次参与度较高的公共讨论中,理性的参与态度恐怕是入场的第一要素。
天国的女儿:孔庆东教授的言论显然是无法接受的。讨论不是骂战。没有人有权利用侮辱性质的言论去攻击别人。作为中国名校的教授,应该想到自己的公开言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力。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读者引用孔庆东的书《四十不坏》中的一段话“:现在有很多批评性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暴力性的语言,夹杂着很多道德侮辱,人身攻击,这是当前文风不好的一种表现。”她问孔庆东先生自己是不是也在用骂人的方式批评别人。
大白鲨:人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平等和包容。在地铁上吃东西,可以客气地提醒,有人在公共场合违反规定,也可以指出来,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抱歉,即便遇到明知故犯、死不悔改的,大众也会完全支持按照相关的法规进行处罚。
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部分香港人讽刺内地人素质不高,但是那些谩骂一个无意中犯规的小女孩、围着友好的观光客大唱 ‘蝗虫歌 ’的人,其素质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主持人
这件事让另一个问题浮上水面:内地“双非”孕妇赴港生子。先来解释一下“双非”孕妇:指夫妻双方非香港居民而到港产子的孕妇。这里有一些数据:2001年香港的“双非儿童”有620人,2010年为3.2万人。2011年全港新生婴儿为8.8万人,其中半数来自内地“双非”孕妇。从2001年允许赴港生子后,10年时间,这个数字的增长超过了50倍。
大白鲨:这些数据我也看到过,的确很令人震惊。从个体看,我理解那些做出这种选择的父母。毕竟香港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有着很多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孩子在香港出生所获得的永久居港权将会带来一系列极具诱惑力的优势:拥有特区护照,享有终生免费医疗及 12年免费教育,全球 135个国家和地区免签证,在香港接受双语教育,通晓 “两文三语 ”(中、英文;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参加内地高考可以减分录取 ……人往高处走,任何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试想一下,当这些数以万计的内地新生婴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香港的教育、医疗等等资源将会被挤占多少。
设置类似的限制是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所以我支持香港特区政府在 “双非 ”孕妇的问题上加以适当限制,在能够保证香港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敞开大门,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香港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互相交流。就像当首都北京成为 “首堵 ”,北京市政府也会采取限号等措施,如果不这样做,大家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全都堵在路上,影响出行。
主持人
最近曾荫权表示:将从源头上打击非法中介公司。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已经采取多项行政措施,阻止非法“双非”孕妇赴港。舆论认为,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是可以理解而且应该支持的,毕竟任何一座城市自身的资源都有承受极限。
天国的女儿:我理解 “双非 ”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我觉得 “冲关 ”生子的准妈妈有些不负责任,这样做的风险也很大。作为女性,在关注这件事 “公共 ”层面的同时,我也为孕妇母子的健康平安担心。留港待产的准妈妈因担心滞留被遣返而精神紧张,加大了生产风险。一些中介公司让准妈妈在深圳待产,即将临盆时再仓促过关,如此生子对自己和腹中的小生命都无异于 “冒着生命危险 ”。另外,很多人与中介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到生完孩子就终止,后续问题很多,比如在香港的生活成本比内地高的问题,比如带着 “港仔 ”回内地上学的借读费问题。
大白鲨:前不久读到邱立本先生一篇题为《张爱玲洞悉香港焦虑》的文章,介绍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北方人和南方人在语言与地域文化方面的冲突,张爱玲通过编写《南北和》系列喜剧电影,用美女俊男来包装地域之争的荒谬,剖析透彻精准,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就是在这样戏剧化的提炼与升华中,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族群之争与语言冲突,就在一片笑声中化解于无形。这位文坛的祖师奶奶当年可以做到,为何今天的香港文化界和媒体不可以做到?”
主持人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题为“内地香港应善待‘差异’”的文章,我觉得分析得非常对。香港与内地之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经济的、文化的、习俗的、教育的……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差异,每年浩浩荡荡赴港旅游的内地大军便荡然无存了,相信那才真是所有香港人都不愿意见到的。因差异而吸引,自然也会因差异而排斥。不应把个别现象或者问题上升到普遍的“你们香港如何如何”或者“你们内地如何如何”。
最后我想用《人民日报》文章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善待差异,对于主场一方是体谅,对于客场一方是尊重,体谅与尊重都是素养与文明的表现;虽然现实不是童话,当体谅与尊重缺位时,可以循现成的渠道比如管理部门投诉解决。就像流行歌曲唱的,因为了解相爱,也会因为了解分手。内地与香港日趋紧密的今天,因为了解而生出的差异不仅于‘吃面’,两地管理部门如何正视差异、引导善待差异,两地百姓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这考验着两地的智慧与素养。”
链接
遏制“双非”孕妇赴港产子的四项措施
1.
特区政府会与内地政府合作,联手打击协助运送无预约内地孕妇入境的中介公司和跨境车辆,遏止被遣返的孕妇再度入境。
2.
在入境管制站加强截查非本地孕妇,增加医护人手配套,把试图绕过预约制度的孕妇尽快遣返。
3.
民政事务总署加强取缔无牌经营旅馆,打击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令已入境的内地孕妇更难觅得非法居所。房屋署加强巡查和宣传,防止公屋单位被非法使用。
4.
医管局检讨非本地孕妇在急症室分娩的收费,尽量减少滥用急症室的行为。
香港关于内地人赴港产子的政策变迁
1997年.香港《基本法》第三章第二十四条赋予了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权利,使内地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合法化。其中规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
2001年.2001年的 “庄丰源案 ”,香港高等法院和香港终审法院五位法官一致裁定,不论其父母是否已在港定居,在港出生的中国籍子女均享有居港权。此案例为内地孕妇在香港生子打开了大门。
2005年香港医管局推出 “非符合资格人士香港生孩子费用 ”,有针对性地将赴港产子费用调至 2万港元套餐,规定入院须缴付按金。这项政策一出台,“非符合资格人士 ”来港产子由各方默认转变为公开允许。
2007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出台了非香港孕妇赴港在公立医院生子的预约制度等一系列新政,非香港孕妇须持香港注册医生介绍信到公立医院预约并交费才能取得“预约纸 ”,以便日后入境。
2007年 2月 1日.“非符合资格人士产科套餐服务收费 ”增至 3.9万港元(经预约入院)和 4.8万港元(未经预约入院),进一步将 “双非 ”妈妈香港生子合法化。
2009年10月8日.香港医管局发出 “限制令 ”宣布,因港妇生育高峰为年底,10月 9日至 12月底,香港公立医院取消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服务。
2011年 4月 8日.香港医管局再发 “限制令 ”,即日起到年底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分娩床位预约。
2011年 6月 24日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公布,2012年香港公私营医院合共提供 34400个名额,给非本地孕妇来港产子。公营医院会拨出 3400个名额,一旦饱和,医管局便会停止非本地孕妇的预约登记,而 10家提供产科服务的私营医院则会有 31000个,比 2011年减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