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昆曲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它自诞生以来,就逐渐向外埠流传,并在浙江民间扎根,从宫廷艺术转变为民间艺术,形成多种支派,“金昆”就是浙江诸昆中的重要一脉。本文以浙江金华地区的昆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并积极探索其有效传承。
【关键词】非遗;金华昆曲;武义昆曲;曹宅昆曲;现状;传承
一、“非遗”与金华昆曲
我国国发【2005】42号国务院文件就指出“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中国的昆曲艺术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18日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昆曲仅武义昆曲和曹宅昆曲留存下来。武义昆曲,2007年浙江省级“非遗”,现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非遗”。武义昆曲是金华昆曲的重要支脉,因此其知名度较大;金华曹宅昆曲,2018年金华市级“非遗”。曹宅昆曲虽曾中断20余年,但现今良好复苏崛起。
二、金华昆曲现状
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的金华,总面积为10941.42平方千米。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县,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古称婺州。金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清乾隆末年及嘉庆年间,得苏州昆曲艺人的传授,昆曲在金华八婺大地广为流传。金华府所属各县不断涌现出专唱昆曲的戏班。《浙江昆剧史》有关于金昆特点的描述:“从金华昆剧的艺术形式考察,起初与苏昆并无二致,后来经过改革与创新,如唱念上掺进了金、衢方言;乐曲减去缓慢的赠版和拖沓的唱腔,节奏加快;表演动作加强,表情夸大,风格朴素粗犷;剧目上多演武打戏和神话戏,力求适应本地农民的欣赏习惯等,才逐渐发生变化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支派,被称作‘金昆’”【1】
目前,金华昆曲的主要相关研究文献:《浙江昆剧史》、《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武义草昆》等。主要相关论文: 郑西村《浙江金华建德一带流传的昆腔》,该文对武义昆剧的实地调查,武义昆曲腔韵质朴少华、轩爽明快,而苏昆却讲究吐字押调,极其软绵幽细。二者差异,一在节短腔疾;一在冷板水磨,造成节奏上的快慢各异,产生声容上的不同效果;徐宏图《“金昆”支脉融入地方的乡土传承——谈武义昆曲的地位和特色》(2019),该文认为武义昆剧在音乐、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均具自己特色。溯其历史,先后经历坐场班、半坐场班、粉墨登台、振衰复兴、“非遗”保护五个发展时期;蒋惠婷《非遗保护视野下浙江武义昆曲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2017),认为金华昆曲在武义,武义昆曲在陶村。通过对武义县陶村昆曲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定位,寻求积极的小众,谋求大众的关注,才能重振武义昆曲;徐恩平《浙江武义昆曲的艺术特征研究》(2009),认为武义昆曲是昆曲流传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流派。武义昆曲具有唱腔念白突显地域风格,唱腔节奏加快、音乐气氛热烈,表演动作简洁、舞台性强,剧本精简、剧情紧凑,演出剧目适应平民观众等艺术特征。
武义昆曲目前已进入“非遗”时代。武义昆曲的两位传承人——何苏生、胡奇之为武艺昆曲不遗余力。自2007年批准进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该县积极开展了昆曲进校园、建立传承基地抢救特色剧目、结合旅游景点和节庆积极推广昆曲艺术等活动。桃溪镇还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第二批传统戏剧特色村。2016年,武义县人民政府还与浙江昆剧团合作共建“世界非遗-幽兰芳圃-浙江昆曲五一养育基地”。2018年4月25日,央视戏曲频道还播出了《复得返自然——记武义昆曲》专题片。因此,武义昆曲正在顽强崛起,蓬勃发展。
不同于武义昆曲,有关曹宅昆曲的研究资料不多,徐宏图著的《浙江昆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略有记载。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曹宅昆曲现状田野调查了解,曹宅昆曲主要在金华市曹宅镇千人安村。该村地处曹宅镇北山之巅,距镇3公里,东连岩后村,南与曹宅行政村地里壁自然村接址,西跨村西溪与姜山村相连,背靠北山与兰溪市接界。村有280户,720人,粮田370亩。传承人为曹斐增(金华市级昆曲传承人)、曹钱余(金东区级昆曲传承人)。千人安村现成立千人安昆曲民间研究会、昆腔坐唱班。追溯曹宅昆曲的历史,自1947年由曹兴发成立千人安太子班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处于第四代(2017年至今):有成员13名,均为本村村民,平均年龄61岁,他们都有一定婺剧学习经验。成员分工如下,吹敲后台:曹天行、曹文件、曹定飞(武堂)、曹说红、曹有以、曹钱军,曹美弯(文堂);演唱:曹贵生、曹惠贞(女)、曹惠珍(女)、张艳红(女)。以及汪根生、曹佰根(两位老艺人均为老昆唱顾问,80余高龄)。目前剧目有《训子下书 单刀赴会》、《孙悟空三请琵琶扇》。曹宅昆腔坐唱班演出时主要为三女一男唱,一人敲锣,一人敲鼓。目前坐唱班的排练较为正常。每周1-2次。
三、金華昆曲的传承
我国国发【2005】42号国务院文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则从队伍建设、经费预算、名录与传承及保护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非常详见的规定。昆曲不仅是中国优秀戏曲,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昆曲的传承,笔者有如下建议:
1.保护好金华昆曲的传承人,培养“传人”和“观众”。
2.金华昆曲保护模式方面的探索,如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数字化保护模式、活态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等。
3.做好宣传、政府关注。政府提供平台,扩大武义昆曲和曹宅昆曲的宣传,提高金华地区昆曲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徐宏图.浙江昆剧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7页
2.余建华、何苏生.武义草昆[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朱咏北.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4.周秦、罗艳.湘昆:复兴与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项目来源:金华市社科联2020年度一般课题:“非遗”视域下进化昆曲现状调查与传承研究,编号:YB2020072。
【关键词】非遗;金华昆曲;武义昆曲;曹宅昆曲;现状;传承
一、“非遗”与金华昆曲
我国国发【2005】42号国务院文件就指出“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中国的昆曲艺术是举世公认的文化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5月18日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昆曲仅武义昆曲和曹宅昆曲留存下来。武义昆曲,2007年浙江省级“非遗”,现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非遗”。武义昆曲是金华昆曲的重要支脉,因此其知名度较大;金华曹宅昆曲,2018年金华市级“非遗”。曹宅昆曲虽曾中断20余年,但现今良好复苏崛起。
二、金华昆曲现状
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的金华,总面积为10941.42平方千米。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建县,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金华,古称婺州。金华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清乾隆末年及嘉庆年间,得苏州昆曲艺人的传授,昆曲在金华八婺大地广为流传。金华府所属各县不断涌现出专唱昆曲的戏班。《浙江昆剧史》有关于金昆特点的描述:“从金华昆剧的艺术形式考察,起初与苏昆并无二致,后来经过改革与创新,如唱念上掺进了金、衢方言;乐曲减去缓慢的赠版和拖沓的唱腔,节奏加快;表演动作加强,表情夸大,风格朴素粗犷;剧目上多演武打戏和神话戏,力求适应本地农民的欣赏习惯等,才逐渐发生变化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支派,被称作‘金昆’”【1】
目前,金华昆曲的主要相关研究文献:《浙江昆剧史》、《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武义草昆》等。主要相关论文: 郑西村《浙江金华建德一带流传的昆腔》,该文对武义昆剧的实地调查,武义昆曲腔韵质朴少华、轩爽明快,而苏昆却讲究吐字押调,极其软绵幽细。二者差异,一在节短腔疾;一在冷板水磨,造成节奏上的快慢各异,产生声容上的不同效果;徐宏图《“金昆”支脉融入地方的乡土传承——谈武义昆曲的地位和特色》(2019),该文认为武义昆剧在音乐、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均具自己特色。溯其历史,先后经历坐场班、半坐场班、粉墨登台、振衰复兴、“非遗”保护五个发展时期;蒋惠婷《非遗保护视野下浙江武义昆曲传承与发展调研报告》(2017),认为金华昆曲在武义,武义昆曲在陶村。通过对武义县陶村昆曲的田野调查与文献查阅,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定位,寻求积极的小众,谋求大众的关注,才能重振武义昆曲;徐恩平《浙江武义昆曲的艺术特征研究》(2009),认为武义昆曲是昆曲流传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流派。武义昆曲具有唱腔念白突显地域风格,唱腔节奏加快、音乐气氛热烈,表演动作简洁、舞台性强,剧本精简、剧情紧凑,演出剧目适应平民观众等艺术特征。
武义昆曲目前已进入“非遗”时代。武义昆曲的两位传承人——何苏生、胡奇之为武艺昆曲不遗余力。自2007年批准进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该县积极开展了昆曲进校园、建立传承基地抢救特色剧目、结合旅游景点和节庆积极推广昆曲艺术等活动。桃溪镇还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第二批传统戏剧特色村。2016年,武义县人民政府还与浙江昆剧团合作共建“世界非遗-幽兰芳圃-浙江昆曲五一养育基地”。2018年4月25日,央视戏曲频道还播出了《复得返自然——记武义昆曲》专题片。因此,武义昆曲正在顽强崛起,蓬勃发展。
不同于武义昆曲,有关曹宅昆曲的研究资料不多,徐宏图著的《浙江昆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略有记载。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及曹宅昆曲现状田野调查了解,曹宅昆曲主要在金华市曹宅镇千人安村。该村地处曹宅镇北山之巅,距镇3公里,东连岩后村,南与曹宅行政村地里壁自然村接址,西跨村西溪与姜山村相连,背靠北山与兰溪市接界。村有280户,720人,粮田370亩。传承人为曹斐增(金华市级昆曲传承人)、曹钱余(金东区级昆曲传承人)。千人安村现成立千人安昆曲民间研究会、昆腔坐唱班。追溯曹宅昆曲的历史,自1947年由曹兴发成立千人安太子班以来,主要经历了四代。目前正处于第四代(2017年至今):有成员13名,均为本村村民,平均年龄61岁,他们都有一定婺剧学习经验。成员分工如下,吹敲后台:曹天行、曹文件、曹定飞(武堂)、曹说红、曹有以、曹钱军,曹美弯(文堂);演唱:曹贵生、曹惠贞(女)、曹惠珍(女)、张艳红(女)。以及汪根生、曹佰根(两位老艺人均为老昆唱顾问,80余高龄)。目前剧目有《训子下书 单刀赴会》、《孙悟空三请琵琶扇》。曹宅昆腔坐唱班演出时主要为三女一男唱,一人敲锣,一人敲鼓。目前坐唱班的排练较为正常。每周1-2次。
三、金華昆曲的传承
我国国发【2005】42号国务院文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则从队伍建设、经费预算、名录与传承及保护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非常详见的规定。昆曲不仅是中国优秀戏曲,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昆曲的传承,笔者有如下建议:
1.保护好金华昆曲的传承人,培养“传人”和“观众”。
2.金华昆曲保护模式方面的探索,如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数字化保护模式、活态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等。
3.做好宣传、政府关注。政府提供平台,扩大武义昆曲和曹宅昆曲的宣传,提高金华地区昆曲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徐宏图.浙江昆剧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7页
2.余建华、何苏生.武义草昆[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3.朱咏北.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4.周秦、罗艳.湘昆:复兴与传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项目来源:金华市社科联2020年度一般课题:“非遗”视域下进化昆曲现状调查与传承研究,编号:YB2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