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大创伤事件发生后,我们更多关注创伤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存在积极应对创伤事件的能力。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是指在遭遇重大的创伤事件后,个体对抗创伤事件的过程中心理上产生的积极变化。本文从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干预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干预
一、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Tedeschi等人发现,个体在创伤性事件后,能从中获得成长,并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这一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抵抗创伤性事件过程中体验到的正性心理变化。创伤后成长不是由创伤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在个体与创伤性事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创伤后成长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信念和世界观的改变与重构等方面。
二、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研究表明,女性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这可能与女性擅长宣泄自己的情绪有关。随年龄的增加,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另外,个体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创伤后成长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创伤性事件的特征
李松蔚等的研究发现,地震一年后,极重灾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高于一般灾区的中学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后成长是非线性关系。相对于可控事件,不可控事件中,采取情绪中心这一应对方式的个体,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对于具体的创伤性事件,创伤性成长因人而异;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对创伤后成长没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情感评估发生作用。
3. 人格特质
乐观主义和希望是与应对过程的积极结果相关的人格特质,除此之外,开放型和外向型的人格特质也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有的研究发现,乐观与创伤后成长不存在相关关系;另外,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也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自尊水平高的乐观者的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内控型特质与创伤后成长错觉存在显著关系。
4. 社会支持
关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并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重要他人对创伤事件的认知、情感评估与个体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重构认知图式,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所以,具有稳定婚姻关系或同伴关系的个体,面对创伤性事件更加积极,成长效果也更好。
三、 创伤后成长的干预
1. 重塑希望
靳宇倡的研究强调,重新建构生活叙事对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性,也就是鼓励创伤经历者,积极面对创伤事件,引导他们看到事件的意义。他们还认为,个体辩证思维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创伤经历者辩证地看待创伤事件带来的得与失。创伤后成长不仅需要社会支持力量,也需要个体自身的力量,有研究者发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和人格特质是开放型、乐观型的个体,能运用积极应对的策略,来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2.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有研究者提出了“良好同伴关系模型”,这个模型强调同伴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指完全尊重创伤经历者的陈述和情感,在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的第一时间,及时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新的认识图式,从而提高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创伤经历者学会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3. 调整认知结构
相同的创伤事件,不同人的创伤后成长的水平也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不同。因此,帮助创伤经历者调整认知结构非常重要。叙事心理学在治疗创伤经历者上有显著作用,利用叙事疗法帮助创伤经历者解构建构创伤故事,帮助个体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调整认知结构可以为个体提供多方位思考的可能性,引导个体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伤后成长也是一样。目前关于创伤后成长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或一年后进行测量,因为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创伤性事件不同,创伤后成长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纵向性研究,也可以运用对照组研究,研究方法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Tedeschi, R. G.,
关键词: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干预
一、 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Tedeschi等人发现,个体在创伤性事件后,能从中获得成长,并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这一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抵抗创伤性事件过程中体验到的正性心理变化。创伤后成长不是由创伤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在个体与创伤性事件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创伤后成长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信念和世界观的改变与重构等方面。
二、 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研究表明,女性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这可能与女性擅长宣泄自己的情绪有关。随年龄的增加,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另外,个体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对创伤后成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创伤后成长与宗教信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 创伤性事件的特征
李松蔚等的研究发现,地震一年后,极重灾区的中学生的创伤后成长水平高于一般灾区的中学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创伤后成长是非线性关系。相对于可控事件,不可控事件中,采取情绪中心这一应对方式的个体,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对于具体的创伤性事件,创伤性成长因人而异;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对创伤后成长没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情感评估发生作用。
3. 人格特质
乐观主义和希望是与应对过程的积极结果相关的人格特质,除此之外,开放型和外向型的人格特质也与创伤后成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有的研究发现,乐观与创伤后成长不存在相关关系;另外,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也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自尊水平高的乐观者的创伤后成长效果更好。内控型特质与创伤后成长错觉存在显著关系。
4. 社会支持
关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呈显著正相关,并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重要他人对创伤事件的认知、情感评估与个体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可以促进个体重构认知图式,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所以,具有稳定婚姻关系或同伴关系的个体,面对创伤性事件更加积极,成长效果也更好。
三、 创伤后成长的干预
1. 重塑希望
靳宇倡的研究强调,重新建构生活叙事对创伤后成长的重要性,也就是鼓励创伤经历者,积极面对创伤事件,引导他们看到事件的意义。他们还认为,个体辩证思维能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创伤经历者辩证地看待创伤事件带来的得与失。创伤后成长不仅需要社会支持力量,也需要个体自身的力量,有研究者发现,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和人格特质是开放型、乐观型的个体,能运用积极应对的策略,来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2. 增强社会支持系统
有研究者提出了“良好同伴关系模型”,这个模型强调同伴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指完全尊重创伤经历者的陈述和情感,在个体遇到创伤性事件的第一时间,及时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新的认识图式,从而提高个体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创伤经历者学会建立和发展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3. 调整认知结构
相同的创伤事件,不同人的创伤后成长的水平也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事件的认知不同。因此,帮助创伤经历者调整认知结构非常重要。叙事心理学在治疗创伤经历者上有显著作用,利用叙事疗法帮助创伤经历者解构建构创伤故事,帮助个体改变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发生。调整认知结构可以为个体提供多方位思考的可能性,引导个体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伤后成长也是一样。目前关于创伤后成长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在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或一年后进行测量,因为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创伤性事件不同,创伤后成长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纵向性研究,也可以运用对照组研究,研究方法需要完善。
参考文献:
[1]Tedeschi, R.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