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创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寻找疾病的诊断方法,分析创伤性脑梗死治疗和预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脑梗死患者共52例,回顾性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2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中,在治疗后7个月回访,其中COS评分良好20例,占总人数的38.46%;轻度损伤18例,占总人数的34.62%;中度损伤6例,占总人数的11.54%;重度5例,占总人数的9.62%;植物生存3例,占总人数的5.77%;死亡1例,死亡率1.92%。结论:创伤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复杂,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特征,很难进行准确的诊断,患者预后质量低,值得临床高度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创伤性脑梗死;诊治;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6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30-01
  创伤性脑梗死(CTI)是一种继发性脑颅损伤性并发症,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9%-4.5%,继发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且早期难以确诊,当疾病发生时,临床抢救时间段,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人数也在逐渐上升,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重要疾病隐患,这种现象引起我院临床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诊治方法。于是,临床选取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脑梗死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CT以及MRI、心脑血管等检查后确诊为脑梗死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等。按照患者入院时编号,随机抽取52例在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脑梗死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创伤原因:车祸所致30例,占总人数的57.69%,打击创伤15例,占总人数的28.85%;高出坠落患者7例,占总人数的13.46%。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分布:1-15岁17例,16-55岁10例,56-70岁25例,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52例患者入院时均进行COS评分测定,评分结果>13分的有5例,介于9-12分10例,5-8分25例,评分低于4分的12例。单侧或双侧瞳孔放大,脑疝形成患者7例,脑部偏瘫患者11例,单瘫患者10例,丧失语言能力患者8例,伴有头疼呕吐患者9例,精神焦虑患者8例。
  1.3 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脱水剂、应用尼莫地平、神经营养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对于有手术指征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患者出院时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 COS) 分为恢复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随访连续7个月,观察患者预后情况。
  1.4 影像学资料
  患者均进行CT脑颅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CT确诊颅内损伤检查,一次检查结果均为发现明显的脑梗死现象。颅内损伤类型:复合损伤形态12例,脑挫裂伤10例,脑内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外血肿7例,弥漫性脑肿胀5例。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52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中,在治疗后7个月回访,其中GOS评分良好20例,占总人数的38.46%;轻度损伤18例,占总人数的34.62%;中度损伤6例,占总人数的11.54%;重度5例,占总人数的9.62%;植物生存3例,占总人数的5.77%;死亡1例,死亡率1.92%。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①本次选取对象中,病患年龄主要集中于两个年龄阶段,1-15岁和55-70岁两个阶段,是创伤新脑梗死疾病集中的年龄段,小儿患者一般多并发轻中型脑颅创伤,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容易并发重型脑颅创伤疾病;②经过询问和调查,发现患者均头部受过伤,轻型或者重型脑颅创伤极容易导致创伤性脑梗死,本次研究中选取患者以重型脑颅损伤比较多见;③创伤距脑梗死病症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间隔期,因此,早期病症不明显,很难诊断,一般受伤后2-3天是诱发并发症的高峰期;④梗死病灶一般位于患者脑损伤同侧各脑叶中,甚至整个大脑半球都受损,基底核区脑梗死现象小儿患者比较常见;⑤大面积脑梗死以及多发性脑梗死现象则多发于老年重型脑颅创伤患者,在受伤之后,患者脑梗死会更加严重,两者表现相似,并且相互掩盖,临床通过一般检测很难诊断,因此,该疾病在早期的死亡率很高。
  3.2 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治疗
  创伤性脑梗死的治疗与血栓形成性的脑梗死治疗方法相同,主要是针对患者病原体,给予患者血管再通治疗,促进患者机体的血液循环,控制患者脑部组织进一步坏死,避免并发症。内科治疗可以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依达拉奉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利用钙离子拮抗剂扩充患者血管[2]- [3]。另外,适量使用激素等药物,帮助患者意识恢复。
  综上所述,创伤性脑梗死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创伤和脑梗死会相互掩饰,在早期很难确诊,因此,如何预防创伤性脑梗死的发展和早期确诊值得临床高度重视和研究,尽快寻找解决方法,减轻脑梗死患者死亡率,提高预后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少伟,姜学伟.创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02):143 -149.
  [2] 于荔.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31): 2560-2562.
  [3] 蒋佳福.外伤性脑梗死33例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2(05):1577-1579.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某地区城市与农村居民血糖检测水平及影响因索。方法: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842名城市与农村居民血糖检测水平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城市与农村居民空腹血糖检测水平大体较好,均在参考值范围内。农村居民血糖检测水平高于城市居民,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农村居民服糖后2h血糖检测水平明显比城市居民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城市与农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