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2017版课程标准的制定,统编新教材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史学前沿观点被纳入历史教科书。故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前沿,不仅是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的需要,也是实施统编教材新内容的需要,更是适应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需要。同时,这一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提升教师素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因此我们建议教师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其次要把握好引入的度和量,第三要批判地对待学术前沿。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学前沿;统编教材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前沿的必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的需要
首先,随着2017年《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吸引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1]。
其次,《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清楚认识两个重要问题即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它们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要求一线高中教师在设计课程结构时既要考虑内容基础性,又要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运用唯物史观,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提供多角度、开发性的思维训练。
(二)实施统编教材新内容的需要
基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育部将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命名为《中外史纲要(上、下)》。统编教材编写体例进行全新转型,紧密结合了我国当前最新发展变化,不仅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功能齐全,并且让高中历史的课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角度不少已经被学术界同仁广泛接受并渗透到当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之中[2]。
如统编教材内容增加了“史料阅读”提供与正文相关的简要文献材料,,作为补充或拓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还增加了“探究与拓展”板块的学习,这一模块里引用了很多学术前沿的观点,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同时这部分还可以作为弹性内容进行教与学,引发学生进一步延伸思考。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度解读教材,结合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三)适应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需要
伴随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炉,高考呈现了全新的变革。首先,高考命题立意发生了变化,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3]。2019年考试大纲对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也做了说明,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随着2021年《中国高考报告》出台,从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预判2021年高考历史命题将会贯彻“核心价值”、强调“核心素养”、紧扣“前沿热点”、巧设“情境试题”。
其次,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新高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依托通史知识,2、多情景、重维度,3、引入前沿史学观念或学术研究新成果。4、学术化倾向试题分值比重较大。
当前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对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命题者更热衷于从学术新成果中寻找命题的观点和素材。过去命题依赖原始史料,是一种“史料注我”的命题思路即运用各种史料来印证教科书的观点;而现在依赖学术新成果,是一种“我注观点”的命题思路即运用所学知识来印证、反驳或批判各种新的学术观点[5]。
基于高考命题导向变化,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强调史学阅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能够注重多样化多元化,进行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式练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史学前沿的有效性
(一)提升教师素养
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方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者,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余及时的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这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以读书、阅读期刊文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习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从教师自身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了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所需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学习该知识,以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广泛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好的贯彻了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提高教学质量
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对于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完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多了解新的学术动态并与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可以纠正教材的滞后性,减少教材结论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修订教材说法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真实;补充教材中未能具体说明之处,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兴趣;剖析教材重难点,理解教材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挖掘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质疑、拓展和完善,把不同版本、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在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合理呈现经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又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史学前沿,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品质。 (三)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育人功能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新课改之后,提倡“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史学观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新的学术观点,不是为了向学生证明教科书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因为新的史学观点具有延展性与生成性,能留有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通过史料能做到史料实证、论从史处,学生在面对新的历史问题时能够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并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而有个性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结合的建议
历史学科虽然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但是其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社会热点,而且还要反映随着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历史理论和学术观点。
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指出:“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6]”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关注学术前沿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认真进行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高度关注高考命题导向和命题专家的研究动态。
二、教师要利用自己开阔的教学视野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撰写教学研究综述,选择恰当的教学立意。
三、教师要博览群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三类必读书:一类是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顾颉刚、陈寅恪、钱穆先生等的论文。二类是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如于友西、赵亚服、叶小兵、赵烈恒、徐赐成、赵克礼等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论》等。三类是新近出版的专业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7]。四、注重国内权威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引入一些契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学术成果,并利用这些学术成果将高考选拔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四、教师要多与名家学习交流;
多听学术报告,加强与高校学者的学术交流。每个地方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历史教师,如当前活跃在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李惠军、郭富斌、成学江等,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二)把握好引入的度和量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研究新成果时要把握好度和量,且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且学生的学习精力与有效注意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入前沿观点时应该進行高效的选择与编排坚持内容的适度性原则,避免过犹不及现象。
第二,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尚处在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前沿观点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要围绕教学目标,选取与历史学科知识最符合、最贴切、最典型有效的前沿观点。
第三,教师在进行前沿知识与历史教学有效结合时,要注意进行学情分析,尤其是分析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能否达到理解该内容的需要,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生已有学习能力水平,并预测其所能达到的发展上限,从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和学习条件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前沿知识进行结合,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种不顾及学生实际水平,漫无边际、肆意发挥、毫无根据的引用,只能是增加学生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第四,引入的学术观点要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严肃性,不可因循守旧,盲目发挥或是引用过度;同时要避免学术界有争议或敏感的话题。例如,南宋岳飞不再称为“民族英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学术观点与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多引用一些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学术观点。
(三)批判地对待学术前沿。
我们生活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资源共享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很多史学前沿成果;再者这些史学前沿成果层次不穷,更新很快,琳琅满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应该有所批判,不能盲目引入,应该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高考命题方向、主流思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于史学界有争议的观点要慎用,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因受教育背景不同、专业能力差异对史学界现存的一些争论不能辩证地分析,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会对学生知识结构造成错误的引导。史学家们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对于相同的历史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史学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学术判断,把握住主流学术观点。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教师不论是在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中涉及到对人物或者重大历史改革评价时,应该采用新的史观,例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整体地看待问题,不能够孤立地片面地对其歪曲。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要避免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冲突,所以教师要谨慎批判对待史学学术前沿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前沿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状与学科知识间的契合性为基础条件,科学地选择符合史实、立场正确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地选择引用方法,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以及新高考的引领之下,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己经受到了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把批判地对待历史教材与适度地引入学术成果相结合,这有利于广大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保持科学性、时代性,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2]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8.
[3]王斌. 明晰变化抓住热点——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解读[D].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2017.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02日第4版.
[5]黄牧航. 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D].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2
[7]徐赐成. 历史教师的“史功”[D].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0.
作者简介:杜雪(199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历史),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学前沿;统编教材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前沿的必要性
(一)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的需要
首先,随着2017年《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教学要吸引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1]。
其次,《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清楚认识两个重要问题即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它们是整个课程标准的灵魂。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要求一线高中教师在设计课程结构时既要考虑内容基础性,又要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洞察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运用唯物史观,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提供多角度、开发性的思维训练。
(二)实施统编教材新内容的需要
基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育部将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改为统编版教材命名为《中外史纲要(上、下)》。统编教材编写体例进行全新转型,紧密结合了我国当前最新发展变化,不仅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功能齐全,并且让高中历史的课程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同时史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角度不少已经被学术界同仁广泛接受并渗透到当前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之中[2]。
如统编教材内容增加了“史料阅读”提供与正文相关的简要文献材料,,作为补充或拓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加深对正文的理解。还增加了“探究与拓展”板块的学习,这一模块里引用了很多学术前沿的观点,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同时这部分还可以作为弹性内容进行教与学,引发学生进一步延伸思考。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深度解读教材,结合当前的学术热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三)适应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需要
伴随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出炉,高考呈现了全新的变革。首先,高考命题立意发生了变化,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3]。2019年考试大纲对于历史学科考查内容也做了说明,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随着2021年《中国高考报告》出台,从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预判2021年高考历史命题将会贯彻“核心价值”、强调“核心素养”、紧扣“前沿热点”、巧设“情境试题”。
其次,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新高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依托通史知识,2、多情景、重维度,3、引入前沿史学观念或学术研究新成果。4、学术化倾向试题分值比重较大。
当前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对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命题者更热衷于从学术新成果中寻找命题的观点和素材。过去命题依赖原始史料,是一种“史料注我”的命题思路即运用各种史料来印证教科书的观点;而现在依赖学术新成果,是一种“我注观点”的命题思路即运用所学知识来印证、反驳或批判各种新的学术观点[5]。
基于高考命题导向变化,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强调史学阅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能够注重多样化多元化,进行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式练习。
二、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史学前沿的有效性
(一)提升教师素养
伴随新课标和新高考大量地引用学术界前沿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方法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者,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余及时的了解学术动态并适当地开展教研活动,在这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保证了新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多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以读书、阅读期刊文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学习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从教师自身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教师在了解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所需的前沿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学习该知识,以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广泛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好的贯彻了立德树人的使命。
(二)提高教学质量
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对于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完善、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多了解新的学术动态并与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可以纠正教材的滞后性,减少教材结论对学生思维的禁锢;修订教材说法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真实;补充教材中未能具体说明之处,激发学生学术探究兴趣;剖析教材重难点,理解教材主流价值取向。同时,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挖掘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质疑、拓展和完善,把不同版本、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在微观上适当地进行取舍,合理呈现经过精心设计的内容,又自觉地、有意识地结合史学前沿,能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的落实五大核心素养,提高教学品质。 (三)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育人功能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新课改之后,提倡“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史学观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新的学术观点,不是为了向学生证明教科书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因为新的史学观点具有延展性与生成性,能留有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整合、自我发展的空间。学生通过史料能做到史料实证、论从史处,学生在面对新的历史问题时能够从新的角度审视历史,并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而有个性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前沿结合的建议
历史学科虽然是关于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但是其时代性特征要求我们不仅关注社会热点,而且还要反映随着时代发展提出的新的历史理论和学术观点。
著名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指出:“要打破传统的闭塞的课堂教学,打开学术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史学研究上的新鲜空气。[6]”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密切关注学术前沿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认真进行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同时还要高度关注高考命题导向和命题专家的研究动态。
二、教师要利用自己开阔的教学视野和独特的分析视角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撰写教学研究综述,选择恰当的教学立意。
三、教师要博览群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有三类必读书:一类是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如《史记》《资治通鉴》以及顾颉刚、陈寅恪、钱穆先生等的论文。二类是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如于友西、赵亚服、叶小兵、赵烈恒、徐赐成、赵克礼等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论》等。三类是新近出版的专业历史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7]。四、注重国内权威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引入一些契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学术成果,并利用这些学术成果将高考选拔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四、教师要多与名家学习交流;
多听学术报告,加强与高校学者的学术交流。每个地方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历史教师,如当前活跃在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李惠军、郭富斌、成学江等,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二)把握好引入的度和量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研究新成果时要把握好度和量,且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且学生的学习精力与有效注意时间有限,教师在引入前沿观点时应该進行高效的选择与编排坚持内容的适度性原则,避免过犹不及现象。
第二,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尚处在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前沿观点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水平;要围绕教学目标,选取与历史学科知识最符合、最贴切、最典型有效的前沿观点。
第三,教师在进行前沿知识与历史教学有效结合时,要注意进行学情分析,尤其是分析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能否达到理解该内容的需要,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生已有学习能力水平,并预测其所能达到的发展上限,从学生的现实学习情况和学习条件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前沿知识进行结合,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种不顾及学生实际水平,漫无边际、肆意发挥、毫无根据的引用,只能是增加学生负担,效果适得其反。
第四,引入的学术观点要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严肃性,不可因循守旧,盲目发挥或是引用过度;同时要避免学术界有争议或敏感的话题。例如,南宋岳飞不再称为“民族英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学术观点与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多引用一些宣传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学术观点。
(三)批判地对待学术前沿。
我们生活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资源共享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很多史学前沿成果;再者这些史学前沿成果层次不穷,更新很快,琳琅满目。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史学前沿成果应该有所批判,不能盲目引入,应该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高考命题方向、主流思想、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于史学界有争议的观点要慎用,有些中学历史教师因受教育背景不同、专业能力差异对史学界现存的一些争论不能辩证地分析,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取舍,会对学生知识结构造成错误的引导。史学家们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对于相同的历史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史学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理解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学术判断,把握住主流学术观点。中学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教师不论是在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中涉及到对人物或者重大历史改革评价时,应该采用新的史观,例如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等,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整体地看待问题,不能够孤立地片面地对其歪曲。史学研究新成果的运用要避免对学生价值观造成冲突,所以教师要谨慎批判对待史学学术前沿问题。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学术前沿要注意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状与学科知识间的契合性为基础条件,科学地选择符合史实、立场正确的知识,同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地选择引用方法,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以及新高考的引领之下,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己经受到了广大一线历史教师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把批判地对待历史教材与适度地引入学术成果相结合,这有利于广大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保持科学性、时代性,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2]周刘波.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8.
[3]王斌. 明晰变化抓住热点——关于2017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解读[D]. 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2017.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02日第4版.
[5]黄牧航. 历史科高考命题中运用学术研究新成果初探——基于2007—20[D].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
[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 [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72
[7]徐赐成. 历史教师的“史功”[D].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0.
作者简介:杜雪(1996-),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历史),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