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一书主要阐述了什么是文明,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多元以及形成的缘由。同时也回答“何谓亚洲”,即亚洲的特质是什么?由此探寻亚洲文明发展的规律与路径。其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别具一格,对于东亚文明的研究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世界文明的存在是多元的。自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斯宾格勒、汤因比等思想大师都留下了众多关于文明的经典分析,为我们分析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行程提供了宏大的视野和缜密的理路。
关键词:东方学研究 文明 原生态亚洲 研究视野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13-02
Abstract:"Asian and Oriental Studies," a book mainly on what is civilized, diverse world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forming the reason. But also to answer "What is Asian,"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sia Thu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Asia to explore the path.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for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studies when there i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he existence of world civilization is diverse.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rty or fifty years,Karl Marx and Max Weber, Spengler, Toynbee and other masters have left a large number of ideas about civilization classical analysis, 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ravel offers grand vision and careful rational approach.
Key Words:Oriental Studies;Civilization;Original ecological Asia;Research horizons;Research methods
世界文明的存在是多元的。自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斯宾格勒、汤因比等思想大师都留下了众多关于文明的经典分析,为我们分析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行程提供了宏大的视野和缜密的理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后现代思潮的勃兴,更多的学者意识到从区域文明视角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在漫长的封建农业时代,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区域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半个世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历史特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样态。东亚各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巨大的潜能,不仅有各国、各地区内部的文化,又有互相间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东亚地区各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古文明体系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位,深入广泛地开展东亚文明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著作。
《亚洲与东方学研究》系上海财经大学盛邦和教授著作。本书讨论什么是文明,世界上不同的文明的多元以及形成的缘由。而且也回答“何谓亚洲”,即亚洲的特质是什么?由此探寻亚洲文明发展的规律与路径。
本书以对东亚文明发展的研究为主线,巧妙引入并系统地论述了“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具有特别的意义,或可以说是对经典理论家的论说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生态自然与原生态亚洲”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生物的生态自然,人的社会存在离不开社会的生态自然。生命存在于社会存在都会改变。这个学说预言太平洋航道的开通必将引发东亚社会生态自然的巨大变化,由此,中国社会也将发生重大改观。本书所论侧重于社会生态与历史的关系,并叙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关系的学说,形成独特的论述重点。第二篇“中国‘生产方式’与原生态亚洲的比较”中作者叙述了中国土地制度,意在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土地与人口及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并得出中国若要超越传统的危机,达至长治久安、国强民富的胜境唯一的方法便是转换生态衔接,从旧有的“人口—土地”衔接转换为“人口—市场”衔接。第三篇所论述的是“亚洲文明进化中的原生态停滞”。作者试图解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亚洲村社与村社主义是亚洲现代阻滞主义的社会基础与精神表征?本书“准亚洲俄国的村社社会主义”部分按学术界定说将俄罗斯定义为“准亚洲”,“不得不把公社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梦幻”是什么意思?中国也有那种现代阻滞主义吗?作者对于“井田精神的历史留痕”的论述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本书的第四篇“从原生态亚洲走向太平洋亚洲”中,作者简略分析了中国、日本、俄国及西欧的不同的生态前提,得出中国未来的文化期许和道路选择为: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面向太平洋,工商立国、市场立国、贸易立国。通过对《文明论》以及福泽谕吉的《脱亚论》的解读,批判了《脱亚论》中的消极方面,同时运用“内核与外缘”的理论来对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作比较,深刻分析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引入“市场制度”和“福利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为建立和谐的“市场社会”和“市民社会”而努力。 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重点是弄清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学说,作者正是基于这一点,着重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而由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为重要依据,整合并分析了东西方多位著名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论证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再到特殊的逻辑演绎法。除此之外本书与同类著作比较还有几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亮点:一是作者在论述中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将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论巧妙地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史学理论方法,并且用来作为自己观点的理论指导。有效地避免了研究方法上的跨度和分歧。二是作者在整篇文章的论述中,运用了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来分析“原生态亚洲”的特质,不仅对其产生和特征进行了有效论述,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实现了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三是作者在论述中首次提出了“原生态亚洲”的概念,将亚洲的特性做了高度精密的概括和浓缩,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概念上的引用的便利。四作者是对日本学者和海外中国学者关于中日文化研究的剖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显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较深厚的学术功力,既扩展了读者的视野,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自然,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笔者认为《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亦有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一是作者在提出“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的同时,没有在文中给出这一概念明确详细的阐释和界定,使读者在概念上产生模糊情绪,由此不太利于读者对“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的准确解读。二是作者在阐释“儒家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时,没有另外给出篇幅对与之相对应的“儒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进行对比和解读,若能将此两个概念进行简略有效地比较分析,则可使读者对儒家思想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作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再一个建议是希望作者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近现代社会以来东方人民展开革命实践、推进社会发展等的学说,同时将其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学说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东方学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一书选题新颖,体系完整,立意深刻,论证充分。其作者长期致力于东方学研究,写作此书思路之严谨,见解之独到令人叹为观止。既有精湛的理论探讨,又有丰富的材料佐证,全书字里行间透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既能令人耳目一新,又能提升理论素养和培养人文情怀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东方学研究 文明 原生态亚洲 研究视野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13-02
Abstract:"Asian and Oriental Studies," a book mainly on what is civilized, diverse world of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forming the reason. But also to answer "What is Asian,"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sia Thu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in Asia to explore the path.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for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studies when there i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The existence of world civilization is diverse.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orty or fifty years,Karl Marx and Max Weber, Spengler, Toynbee and other masters have left a large number of ideas about civilization classical analysis, 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travel offers grand vision and careful rational approach.
Key Words:Oriental Studies;Civilization;Original ecological Asia;Research horizons;Research methods
世界文明的存在是多元的。自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斯宾格勒、汤因比等思想大师都留下了众多关于文明的经典分析,为我们分析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行程提供了宏大的视野和缜密的理路。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后现代思潮的勃兴,更多的学者意识到从区域文明视角透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在漫长的封建农业时代,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区域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半个世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历史特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样态。东亚各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巨大的潜能,不仅有各国、各地区内部的文化,又有互相间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东亚地区各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古文明体系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位,深入广泛地开展东亚文明的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著作。
《亚洲与东方学研究》系上海财经大学盛邦和教授著作。本书讨论什么是文明,世界上不同的文明的多元以及形成的缘由。而且也回答“何谓亚洲”,即亚洲的特质是什么?由此探寻亚洲文明发展的规律与路径。
本书以对东亚文明发展的研究为主线,巧妙引入并系统地论述了“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具有特别的意义,或可以说是对经典理论家的论说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生态自然与原生态亚洲”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的生命存在离不开生物的生态自然,人的社会存在离不开社会的生态自然。生命存在于社会存在都会改变。这个学说预言太平洋航道的开通必将引发东亚社会生态自然的巨大变化,由此,中国社会也将发生重大改观。本书所论侧重于社会生态与历史的关系,并叙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与历史关系的学说,形成独特的论述重点。第二篇“中国‘生产方式’与原生态亚洲的比较”中作者叙述了中国土地制度,意在于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土地与人口及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并得出中国若要超越传统的危机,达至长治久安、国强民富的胜境唯一的方法便是转换生态衔接,从旧有的“人口—土地”衔接转换为“人口—市场”衔接。第三篇所论述的是“亚洲文明进化中的原生态停滞”。作者试图解释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亚洲村社与村社主义是亚洲现代阻滞主义的社会基础与精神表征?本书“准亚洲俄国的村社社会主义”部分按学术界定说将俄罗斯定义为“准亚洲”,“不得不把公社看作是对过去的一种梦幻”是什么意思?中国也有那种现代阻滞主义吗?作者对于“井田精神的历史留痕”的论述部分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本书的第四篇“从原生态亚洲走向太平洋亚洲”中,作者简略分析了中国、日本、俄国及西欧的不同的生态前提,得出中国未来的文化期许和道路选择为: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面向太平洋,工商立国、市场立国、贸易立国。通过对《文明论》以及福泽谕吉的《脱亚论》的解读,批判了《脱亚论》中的消极方面,同时运用“内核与外缘”的理论来对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作比较,深刻分析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引入“市场制度”和“福利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为建立和谐的“市场社会”和“市民社会”而努力。 研究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重点是弄清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学说,作者正是基于这一点,着重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而由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为重要依据,整合并分析了东西方多位著名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论证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再到特殊的逻辑演绎法。除此之外本书与同类著作比较还有几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亮点:一是作者在论述中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将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论巧妙地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史学理论方法,并且用来作为自己观点的理论指导。有效地避免了研究方法上的跨度和分歧。二是作者在整篇文章的论述中,运用了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来分析“原生态亚洲”的特质,不仅对其产生和特征进行了有效论述,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实现了史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三是作者在论述中首次提出了“原生态亚洲”的概念,将亚洲的特性做了高度精密的概括和浓缩,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概念上的引用的便利。四作者是对日本学者和海外中国学者关于中日文化研究的剖析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显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较深厚的学术功力,既扩展了读者的视野,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自然,任何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笔者认为《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亦有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间。一是作者在提出“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的同时,没有在文中给出这一概念明确详细的阐释和界定,使读者在概念上产生模糊情绪,由此不太利于读者对“原生态亚洲”这一概念的准确解读。二是作者在阐释“儒家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时,没有另外给出篇幅对与之相对应的“儒家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进行对比和解读,若能将此两个概念进行简略有效地比较分析,则可使读者对儒家思想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作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再一个建议是希望作者以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近现代社会以来东方人民展开革命实践、推进社会发展等的学说,同时将其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学说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东方学理论体系。
总的来说,《亚洲与东方学研究》一书选题新颖,体系完整,立意深刻,论证充分。其作者长期致力于东方学研究,写作此书思路之严谨,见解之独到令人叹为观止。既有精湛的理论探讨,又有丰富的材料佐证,全书字里行间透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本既能令人耳目一新,又能提升理论素养和培养人文情怀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