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人已远行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到木心先生辞世的消息,呆了片刻,轻轻对世界说:你最后的情人已经远行。你的物,你的色,你的生命,你的文明,你深情的往昔,你薄情的现在,你迷惘的未来,将不再被那双脉脉含情、敏感刁钻的眼睛时时凝望,也不再有他专注而佻达、狂热而柔静的声音与你对语。你将更加寂寞地运行,而他为你留下的爱意与方式,将成为世间的孑遗。
  但也许我说错了。也许他留下的不是孑遗,而是种子。种子不死,因为爱是不死的。他曾有言:“艺术是一种爱的行为爱‘爱’的行为”。这爱因他的逝去而突然裸裎,如同一个无对象的遗嘱,长留在灵犀相通者心中。
  但也许直到此时,我们也未真正意识到他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你爱文学 将来文学会爱你”。许多俳句他用第二人称,其实是孤寂之中写给自己的信。可被他言中了。只是他没有足够的耐心更长寿些,等待那不负其爱的爱前来叩门。
  但我们能够知道,他对世界用情是如此之深,以致他毕生追求自我与世界的相等。他的诗,俳句,散文,小说,无不既是他与世界的对话,又是他与自我的对话,这对话如此浩瀚、内在、微妙而恢弘,如同我们自身深处早已遗失忽被寻返、若不相遇便将沉睡的永恒记忆。他创造的不只是美好的汉语,更是与人的自我——只要他/她醒着——息息相关的诗意生命。他不断书写对诗意存在的无尽乡愁,唤醒的却是我们自身对更好的自我、更广大的精神、更深沉的爱的思念。
  正是这思念,促使诗意尚存的汉语心灵重新思考:如何建立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同一?诚如巴赫金所说:“艺术和生活不单必须互相负责,还应该互相承担罪谴。诗人必须记着:生活的鄙俗平庸,是他的诗之罪过;日常生活之人则必须知道,艺术的徒劳无功,是由于他不愿意对生活认真和有所要求。”对木心先生而言,艺术与生活乃是同一件事,笔下的每个字都事关重大。他将自身生命虚化、升华、戏剧化,而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审美判断、修辞思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词语和句子悠游嬉戏,又无时无刻不在用他的词语和句子表达对世界的整体判断。“不入象征主义非夫也,出不了象征主义亦不是角色。”在他手中,诗、俳句、散文和小说莫不出于象征,每个意象都关联着他心中的“世界模型”。他是真正的诗哲,而非单单的美文创造者。虽然美是他至高的准则,但在此准则之下,却深藏他自身对宇宙的终极解析。这位哲人惊警于文明与生命的退化,守护古典时代的遗产,捍卫“人”的神性形象——从他自我的生活与艺术开始,直至自身成为一件不可磨灭的作品。
  现在,如要为木心先生绘制一幅肖像,我愿他横站在各种事物的交界处:现代与古典的交界处,西方与东方的交界处,诗与哲学的交界处,自我与世界的交界处,信仰与忤逆的交界处,微妙与恢弘的交界处,知与爱的交界处,热与冷的交界处……他的艺术与生活在这多重交界的跨越中蓊蓊郁郁,生生不息,却从不逾度,从不偏其一端,只因他恪守“美”之准则。在这轴心轰毁、碎片飘飞的年代,此一恪守使他的身影愈发孤独,竟像是一个错误。人们习惯性地以为在如此时代,文学艺术只能提供混乱的生命潮流之对应物,如有其他,则必是虚假,必是逃避。此种执念或可解释20世纪以来世界为何荒败若此,却无法出世界于荒败。人们遗忘了纪德、瓦莱里、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尤瑟纳尔们提供的可能性——即精神秩序的胜利,胜过世界的混乱。这种可能性延伸出了一个以现代融通古典、以秩序观照混乱、以审美表达审丑、以神性透视人性的精神谱系。“世界乱 书桌不乱”。木心是此一谱系的精神后裔,并将以他穿透古今、中西的诗与美学,开辟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新的传统。
  这到底是轻率的颂词,还是真实的预言?行文至此,忍不住想起加缪所作《卡里古拉》的一句台词:“我们历史上见。”
其他文献
白银小区———记发展中的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王星姚志宏1992年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费孝通先生,在视察了白银西区的地域优势和建设成就之后欣然命笔:“白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