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比较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u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印两国毗邻而居,是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利用显示性和解释性两个框架对中印的国家竞争力进行比较后发现:近年来,印度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竞争力提升迅速。当前中国国家竞争力总体强于印度,但印度在部分领域领先中国,印度未来潜力巨大。因此,本文建议,未来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若干成功经验,在保持好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关键词:中国;印度;国家竞争力;比较
  中图分类号:F112
  
  提到和中国实力相当、与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国家,就不得不提到印度。当前,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新兴的发展中大国,都是“金砖四国”的一员。从历史上看,中国和印度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例如两国曾经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都是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然而,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发展战略来看,两国奉行的发展战略截然不同。1949年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苏联模式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而印度则奉行混合式经济的发展道路。不幸的是,这两种发展方式都没有在两国取得很好的效果,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多。于是,两个大国都开始谋求改革发展的新路。
  中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探索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从闭关自守逐步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经济成就举世瞩目。政府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了1991年,这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占据了整个工业产值的47%,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在政府方面,行政改革也稳步前进,政府日益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在改革开放20年里大幅度减少。
  印度和中国一样,慢慢地将外贸和投资政策从内向型转向外向型。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印度朝着放松管制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1991年,印度新政府开始了更加全面的改革,即加速经济转化,从保护型、许可证性经济转向没有控制、没有许可证、没有管制的经济,从而降低特定需求的范围。虽然货币和金融部门的改革,包括货币的可兑换性,要达到成熟尚需时日,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有一套建制完备的中央财政和银行储备系统,这为其今后深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分析
  
  从1990年至2008年,在100个国家中,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排名在过去的近20年内稳定在70名到40名之间,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从图1中可以看出,印度国家竞争力的稳定提升始于21世纪初。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家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虽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不断提升。1990年,中国国家竞争力在100个国家中排名仅仅第73位,之后排名在整体上不断上升,1994~1996年间有所回落后又开始上升,并在1998年超过1994年的水平,达到第48名。在20世纪末最后两年,虽然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又有所回落,但是降幅很小,并且,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家竞争力稳步上升,尤其在2005年之后上升迅速。根据2010年的最新数据,2008年(由于存在时滞,2010年获得的最新数据为2008年)中国国家竞争力在全球100个国家中排名第17位。
  


  总体上来看,中国和印度提升自身国家竞争力的努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1990年,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排名在第61位,中国排名在第73位。中国第一次超过印度是在1992年。此后的两年内,两国的国家竞争力排名都稳步上升,然而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在1995年的回落让国家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印度再一次超越。此后,虽然在1997和1998年,中印两国国家竞争力非常接近,但是两国都没能拉开差距,处于胶着状态。1998年的金融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中国的排名也因此出现明显的回落,而印度在当时并未受太大影响,国家竞争力保持稳定,中国再度落后于印度。然而,中国在上世纪末迅速做出调整,国家竞争力得到迅速提升,尤其是在2004年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中印两国国家竞争力排名变化对比如图1所示。
  虽然从总体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中印之间差距不大,实力相当,然而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等细分角度分析,中印两国都存在各自的发展特点。图2与图3较好地反映出中印两国发展的不同之处。
   中国最突出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且发展速度保持得非常稳定,经济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印度在过去20年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够稳定,起伏波动较大,直到2001年之后,经济才开始稳定在较高的速度增长。这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在中印两国过去进20年国家竞争力的对比图(图1)上。印度虽然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方面不如中国,但是印度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印度的服务业比重虽然在世界上并不是最高的,在100个国家中排名仅排在中等偏下,但同样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这一点上与印度相比,有着显著的差距。并且,印度的服务业比重在世界100个国家中的排名在稳步提升,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60名;而中国却徘徊在90名左右。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
  
  为深度研究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用显示性和解释性两个框架分析国家竞争力。解释性框架分为6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和199个一级指标,对国家竞争力的未来走向有较强的解释力。主体素质、国内供给、国内联系、公共制度较多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内在素质,即该国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体素质:中印两国差距较大,中国第四遥遥领先
  主体素质方面,总的来看,两国的差距较大,表现在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G20国家中的第4位,而印度的排名则在第17和第16的位置摇摆,具体情况见图4所示,
  1.企业:中国排名比较靠前,印度处于中游水平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综合素质在G20中排名比较靠前,排在前5名,印度处在第13名左右。企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单元,一国在企业素质上的优势与劣势主要反映在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上。
  在质量方面,以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为基本构成的企业制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企业家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共同构成了企业主体素质的软实力。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改革起步较晚,企业的软实力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都相对低下,而两国间的差距却并不明显。然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这样的量化指标却能对比出中印两国的企业质量。在2004-2008年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总共接近40家企业;反观印度,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在10个以内。另外,“企业运营:高端服务指数(金融、研发等)”指标,中国排名略高于印度。
  在数量方面,一国企业的总数以及新增的企业数量是反映企业主体素质较好的指标。其中,后者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企业的活力,在这方面,中国显然比印度做得更好,如图5所示。新增企业的数量在2004至2008年间,中国在G20国家中排名始终位居第一。中国的企业家显然更具有创业意识和精神。
  因此,中国在企业主体素质方面,较印度具有一定的优势。
  2.公共部门:中国总体排名靠前,个别指标表现不好
  


  总体上,中国公共部门综合素质排名较为靠前,稳定在G20中的第3名;印度的公共部门素质在G20中相对低下,排在第14名。
  作为两个发展中的大国与经济转型国家,公共部门的特点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政府的效率、官僚主义的程度、对腐败的控制度等几方面,中国和印度做得都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内在素质。
  3.家庭:领先印度八个名次,中国优势相对明显
  总体而言,在家庭这一主体素质上,中国在G20中排名第9位,印度排名第18位。中国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两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它们的人均GNI都不高,分别排在G20中的第18和第20名。中国在这方面总体优势的建立主要基于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口依附率和男女收入比这几方面,尤其是在人口依附率和男女收入比方面,中国具有绝对的优势,人口依附率竞争力中国在G20中排名第3位,后者在G20中排名第2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幸福指数。中国家庭幸福指数在G20中排名较高,位居第2位。
  然而,虽然受到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家庭在以上几个方面排名均靠后,但是印度的家庭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包容性 (排名G20第4位),以及创业精神和吃苦精神 (排名G20第6位),这对其提升家庭主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供给:中国整体领先印度,两国都需加强完善
  国内供给方面,中国相比于印度,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在G20中的排名,从2004年的第11名上升到2008年的第8位,而印度5年来的名次一直稳定在第14位左右。
  1.人力资本:中印人力资本丰富,资本构成劣势明显
  人力资本的供给是国内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综合而言,印度在人力资本竞争力上位居G20之首,中国排在日本之后,位居第6。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人力资本都相对充裕。从人力资本总量来看,中国和印度在G20中排名分居第1和第2位;然而,从人力资本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构成上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人才质量都不高,分别位居第18和第19位。此外,中国和印度的人才可得性的差距也不大。印度的综合人力资本竞争力能够排在中国乃至G20各国之前得益于其强大的人力资本成本优势,印度的人力资本价格指数位居G20第一位。
  因此,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都面临着人力资本构成的劣势。然而,中国面临的更加严峻的问题是丧失了人力资本成本的绝对优势。
  2.教育与健康:中国领先有所进步,印度落后排名垫底
  “教育和健康”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国民所能得到的教育和卫生服务水平。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健康由一国每千人的医生数量和卫生设施改善数量来反映。总体而言,受制于巨大的人口绝对量,中印两国这一指标在G20中的排名均不靠前。2008年,中国排名第14位,印度第20位。然而,在过去5年里,印度这一指标的排名始终停留在最后一位,而中国的排名从2004年的第16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14位,这说明中国国民的教育与健康水准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具体就教育和健康两个方面来看,中国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较大。高等教育指数位列G20第4,初等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数量 (小学师生比)在G20中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13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7位。相比之下,印度的教育始终停滞不前。
  3.金融体系:中国整体表现一般,排名相对波动较大
  综合而言,中印两国的金融体系都不是非常强大,2004~2008年在G20中排名如图6所示,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的实力均未超过平均水平。中国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体系综合实力终于从一度落后于印度,到2008年超过印度,这表明不断推进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印两国金融体系综合实力排名变化变化如图6所示。
  


  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国金融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国内信贷大部分由银行提供,风险大量集中在银行,尤其是银行贷款中优质贷款的比例过低,在G20中排名仅为第19位,相比之下,印度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贷款质量在G20中的排名由2004年的第16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7位。然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中国的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分散金融体系的风险、减少银行风险提供了条件。中国的风险资本可获得性在G20中排名从2004年的第20位提高至2008年的第11位。尽管如此,印度在这一指标上仍然具有相当的优势,其在G20中排名第6位,中国要改变这一劣势仍需努力。
  4.科学技术:中国占优稳步上升,印度落后止步不前
  “科学技术”是反映一国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综合指标,不仅包含国家主导的科研,也包括科技的普及,例如个人电脑的数量、科研刊物的论文、居民申请的专利数量等。
  总体来看,近5年中国在G20中科技排名稳中有升,从2004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08年的第6位。相比之下,印度在过去5年并没有什么变化,维持在G20的中游,如图7所示。
  从2008年的分项指标来看,在G20中,“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数”中国排名第12位,印度排名第20位;“著名研究机构数量”中国排名第7位,印度第15位;“个人电脑总量”中国排名第3位,印度第9位;“超级计算机数量”中国排名第7位,印度第9位;“发表在科技刊物上论文”中国排名第3位,印度第12位;“居民专利申请”中国排名第3位,印度第12位;“技术可得性”中国排名第12位,印度第8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的科技实力较印度具有较大的优势,然而,中国在技术可得性方面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例如,美国等国家允许将先进武器出口到印度却禁止出口给中国,中国技术可得性相比印度处于劣势。
  5.文化艺术:中国优势明显,印度排名靠后
  文化艺术反映了一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艺术人才,以及艺术文化普及状况。在这一点上,中国对印度具有绝对优势,在G20中排名第4位,而印度排名仅为第15位。
  中国相对印度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中国具有较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艺术人才,而文化普及方面,印度做得更好。例如,每千人拥有的日报份数,中国在G20中排名第15位,印度排名第9位。
  6.区位环境:两国环境均待保护,中国相对领先印度
  


  总体而言,中国和印度的区位环境竞争力差距不大。2008年的排名分居第6位和第4名位。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国和印度虽然森林面积覆盖率都不高,分别位居G20的第14位和第13位,但是,中国在增加森林面积覆盖率方面做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效果优于印度。中国森林面积增长率位居G20之首,印度居于第6位。
  其他方面,例如气候环境指数、区位条件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中国和印度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7.资源禀赋:两国总量表现突出,人均方面略显不足
  一国的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其耕地面积、水资源和能源的禀赋。由于中印两国都是大国,因此,两国的资源禀赋总量都很大,中国由于面积大于印度,因而在总量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又因为中印两国人口都很大,两国的人均资源禀赋在G20中排名均比较靠后。
  相比印度,由于中国较好地执行了人口控制政策,中国的人均耕地数量已经达到了G20的第11名,基本解决贫困问题。
  8.基础设施:两国表现均处中游,印度排名略微靠前
  总体来看,在基础设施指标上,印度排名第9位,中国排名第12位,印度略占优势。基础设施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公路、铁路、电话通信设施、互联网等。这一指标不仅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总量,还根据大国和小国进行了调整,使之具有比较基础。
  从信息基础设施的分项指标来看,印度的电话一揽子价格和互联网一揽子价格具有绝对优势,此两项指标位居G20之首,中国则排在第2位和第4位。然而,印度的人均固定电话干线数量排在G20最后一名。同时,反映电话干线稳定性的指标—— 一百条电话干线故障数(已调正)也排在最后,这对于印度是一项劣势。就交通基础设施而言,印度在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虽然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竞争力排名目前仍落后印度,但是在过去5年里,公路网络总量密度在G20中的排名从2004年的第14名上升至2008年的第10位。
  (三)国内联系:双双较差中国略强,两国排名都有下降
  国内联系主要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方方面面的密切程度。这方面的排名,中国5年来有所下降,印度的表现也是如此。中国相对印度略占优势。中印两国国内联系竞争力在G20中排名对比如图8所示。
  1.空间接近:两国劣势都较明显,排名落后双双垫底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在城市的聚居程度。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都处于劣势,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中国的这一指标在G20中排名第19位,印度排名第20位。同是发展中国家和“金砖四国”之一,巴西的城市化表现出“金砖四国”最高水平。中印两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巴西的对比如图9所示。中国和印度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还得继续推进城市化建设。
  


  2.产业集中:中国落后表现不佳,印度占优稳步上升
  该指标综合反映了食品、烟草业、纺织服装、机械与交通设备、化工、运输、旅游、保险和金融服务以及计算机、通讯和其他服务等的集中程度。总体来看,印度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0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该指标的排名位居G20的第17位,印度位居第8,并有上升的趋势。
  从分项指标来看,印度在大部分产业集中度上的优势均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计算机、通讯产业的集中程度上具有显著优势。该分项指标印度排名第2位,中国仅列第13位。中国在诸多产业中也并非一无是处,如金融保险服务集中度相对印度具有一定的优势。
  3.社会交往:两国表现都不理想,总体排名比较靠后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的民间团体对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活动的参与率以及大学与产业的合作。综合而言,中印两国在该指标上都不具有优势,印度在G20中排名第18位,中国垫底。印度虽然实行民主制度,但由于其复杂的民族、种姓、经济和历史问题,普通民众对政治的参与率依然比较低。中国的政治体制处在改革之中,公民参与率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然而,中国在大学与产业合作方面表现较好,在G20中排名第7位,相对于排名第14位的印度具有明显的优势。
  4.物理联系:中国优势明显,印度表现良好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国内经济交往的规模,主要通过铁路、航空、轮船的客运及货运量体现。总体来看,中印这两个经济体如今都充满活力,在物理联系方面优势明显,中国在G20中排名第1位,印度排名第4位,两国物理联系竞争力指数对比如图10所示。
  从分项指标来看,由于受到巨大的人口总量的影响,中印两国在铁路客运量上分居第1位和第2位。离港飞机架次数却能更好地反映一国国内的物理联系,中国在G20中排名第3位,印度仅列第10位,中国具有明显的优势。
  5.经济关系:中印两国普遍向好,中国稍强略占优势
  该指标不同于上一个指标,其反映了一国的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状况。近5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状况虽有波动,但也普遍向好,中国略占优势,但不明显。两国都在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一定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因素,同时就业情况也有待改善。2008年综合指标的数据显示,中国在G20中排名第3位,印度排名第5位。
  6.社会关系:两国接近差距不大,中国领先略胜一筹
  该指标反映一国的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治安状况。中国的社会治安状况在G20中排名第3位,印度排名第6位;在社会稳定性上,中国排名第14位,印度排名第19位;综合来看,2008年两国社会关系状况在G20中排名分别为中国第12位,印度第13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虽然略占优势,但是要改善国内的社会关系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7.结构关系:中国总体位列中游,印度结构更加平衡
  该指标通过观测不同部门的规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反映出一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平衡程度。总体而言,印度的经济社会机构更加平衡,其在G20中排名第6位,中国排名第11位。
  从分项指标来看,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以及人均收入与城市化之比这两方面优势明显,两项指标在G20中分别排名第3位和第2位,而印度仅排名第10位和第17位。然而,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着人均收入、能源使用、卫生支出以及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关系不合理问题,这对两国都是严峻的挑战。
  (四)公共制度:中印两国劣势明显,印度排名位居最末
  公共制度竞争力指标反映一个国家的公共治理状况。在这方面,中国与印度的排名都不理想,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排名比印度靠前,印度在G20国家中5年来排名垫底,如图11所示。
  1.产权保护:中印两国排名接近,中国中游印度紧随
  产权制度方面,中印两国在G20中排名均不靠前。中国排在第10位,印度排在第13位。从分项指标来看,法律构架与财产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中印两国在G20中处于中游。中印差距较大的是履行合同便利性,在这一点上,印度劣势巨大,在G20中排名垫底。而在环境保护政府承诺上,印度在G20中排名第4位,中国排名第10位,印度略占优势。
  2.市场竞争:中国总体排名居中,相比印度略占优势
  


  市场竞争指标反映了基础设施投资的私人参与程度、私人部门的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当地竞争的强度。综合而言,中国在G20中排名第11位,印度排名第13位,中国略占优势。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国除了“反垄断政策的有效性”指标在G20中排名落后于印度,其他指标均领先于印度。其中,中国的市场竞争程度的优势非常明显,在G20中排名第3位,领先于第9位的印度。
  3.政府监管:中国总体表现良好,印度劣势相对明显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的政府服务的效率。分项指标包括:创办企业便利性、许可证处理时间、雇佣和解雇职工法律、企业边际税率指数、金融市场监管和破产清算时间。综合而言,中国在G20中排名第13位,相对于第19位的印度具有较大优势。
  从分项指标看,中国除了在创办企业便利性和许可证处理时间方面略处劣势,在其他方面均对印度占据优势。尤其是破产清算时间上,中国占据明显优势。中国排名第9位,印度垫底。
  4.社会管理:中国劣势明显,总体排名垫底
  在该项指标的综合评定上,中国劣势明显,在G20中垫底,印度表现也不突出,但是其第15名的位置相对中国仍占据优势,如图12所示。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在社会管理方面还落后于印度。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极不协调。重经济,轻社会,社会发展滞后值得关注。
  从分项指标来看,无论是个人边际税率指数和公共退休金支出占GDP百分比,还是公民权利保障以及信息的公共获取,中国排名均比较靠后,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
  5.社会制度:中印两国总体差距不大,分项指标中国略占优势
  该指标综合反映了最贫困的20%人口的国民收入所占百分比、缴纳养老金的人口比例、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以及中小学的女生与男生入学比率。综合而言,中国略占优势,在G20中排名第13位,印度第18位。从分项来看,印度的女性经济活动参与率在G20中排名第1位,优势明显。印度的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居G20第3位,明显高于第16名的中国。中国在保证男女学生入学率方面做得更好。此外,中印两国的养老金制度均不够完善。
  6.国际制度:两国排名均不理想,中国十八印度垫底
  在该指标上,中国和印度都不具有优势。在G20中,中国排名第18位,印度垫底。从分项来看,中国在外国投资便利性上占据相对的优势,在G20中排名第7位,印度排在第10位。而中印两国在清关平均时间和资本控制等方面的竞争力均不够强,处于劣势地位。
  
  三、机遇与挑战分析
  
  本部分主要从中印两国所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环境着手,重点分析两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走势,剖析中印两国在未来竞争中相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需求:两国表现均不理想,中国情况略占优势
  从国内需求方面来看,中印两国的排名都不太靠前,中国的表现稍好于印度,印度在5年内的排名一直倒数。两国国内需求竞争力指数对比如图13所示。
  1.需求规模:两国总体表现良好,中国排名略占上风
  在需求规模方面,中国和印度在G20中分别排名第3位和第5位,而中印两国均为人口大国,在巨大的人口总量支撑下,需求仍存在潜力。因此,目前的需求规模和即将释放出来的新的需求对中印两国均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2.需求水平:中印表现都不理想,需求水平有待提高
  正如需求规模可以依靠巨大的人口总量而获得发展机遇,中印两国的需求水平也恰恰受制于巨大的人口总量而停滞不前。在该指标上,中印两国分别位居第18位和第20位。需求水平反映了人均的需求、教育支出、科技投入、公共退休金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国内需求。两国需求水平都比较低,庞大的人口总量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公共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3.需求层次:中国中游略占优势,印度垫底劣势明显
  需求层次反映了一国不同需求类型占GDP的比重及其先进性。而这一点对中国和印度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2008年数据显示,中印两国在G20中的排名分别为第15位和第20位,排名均较靠后。
  从分项指标来看,教育支出和科技投入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一国应对未来挑战所做的准备。中国和印度的教育支出在GDP中的占比在G20中排名分居第17位和第20位,相当靠后。而印度的科技投入在G20中排名仅为第18,远低于排名第10位的中国。因此,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中印两国都应加强教育支出,印度更要加大科技投入的比例。
  4.需求结构:两国总体劣势明显,严重偏离全球平均水平
  需求结构反映了一国不同类型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偏离世界平均水平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各个分项指标均大幅偏离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以及储蓄占GDP百分比均大幅偏离全球平均程度,这对中国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印度虽然比中国做得略好,但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图14为中印两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可以看出,两国都偏离了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偏离更为严重,印度远远好于中国。总体而言,中印两国在该指标上排名分别为第20位和第18位。
  5.需求潜力:中国第一潜力巨大,印度第五不甘落后
  需求潜力反映了一国需求规模、人口总量、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等需求增长的潜力。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在G20中排名均比较靠前:200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该指标在G20中排名第1位,印度排名第5位。
  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国除了人口增长率在G20中排名第14位以外,其他分项均排名G20前五,国内总需求、教育支出和科技投入增长率都排名第一。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中国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发展自己。相比之下,印度的需求潜力有相当部分是依靠人口规模的扩大,这对于已经背负着巨大人口压力的印度而言无异于巨大的挑战。
  (二)全球联系:中国表现较为抢眼,指数优势领先印度
  全球联系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密切程度,中国5年来的表现与印度相比,优势比较明显,如图15所示。
  1.商品与服务流动:中国第二面临挑战,印度中游差距较大
  国际商品流动反映了一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排名越靠前,该国净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越高。综合而言,中国排名第2位,印度排名第11位,如图16所示。从分项指标来看,中国商品贸易和服务占GDP的百分比和出口产品层次指数不是特别高,在G20中均排名第7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的出口附加值还不够高。相比之下,印度的出口产品层次指数在G20中排名第3位。因此,中国仍面临未来国际贸易中的诸多挑战。
  2.资金流动:总体情况都较良好,两国问题各不相同
  资金流动反映了一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量和净流出量,以及股票、债券、信贷流量等。总体而言,中国该指标在G20中排名第5位,印度排名第9位。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中国排名第5位,而净流出排名第8位。相比之下,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排名第12位,而净流出排名第11位。因此,中印两国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需要加大“走出去”的步伐,而印度需要改善招商引资的环境。
  3.人口流动:中印排名均较靠后,国家引力都待增强
  人口流动从净移民、出入境国际旅游人数和对外国高技术人才的吸引等几个维度衡量一国的竞争力。中印两国综合排名在G20中分别为第16和第17位。从分项指标来看,由于中印两国都非移民国家,因此两国的移民数量均占很小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中印两国都是移民输出国,都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而中国每年移出居民是印度的2倍,每年超过200万人,挑战更为明显。而从出入境国际旅游人数这分项来看,中国排名非常靠前,均在G20前5位,而印度排在G20靠后位置;从对高技术人才吸引程度来看,中国排在第6位,印度第8位。在未来,中印两国如果能够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引进,那将面临一个很大的机遇。
  4.信息流动:印度优势十分明显,中国滞后有待加强
  该指标主要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程度,尤其是民间的交流。在这一点上,中印两国排名均不靠前,分别排在第18位和第17位。中印两国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国际通话时间和人均国际互联网容量都很少;国际通讯公司指数反映一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公司的数量和质量,在这方面,印度排名第5位,中国排名第13位。中国在未来不仅要加大民间国际交流,还要加强一流的国际通信公司建设。
  5.国际经济关系:中国居首机遇无限,印度靠前机遇较大
  中国该指标在G20中排名第1位,印度排名第4位。中国排名第一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而其他指标的排名均不靠前。然而,巨额外汇储备对中国而言不仅是机遇,而且更多的是挑战。相比之下,印度在各个分项指标上均不如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6.国际科技关系:两国相当处于中游,中国占优略微领先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国际科技影响力和国际科技可利用程度。综合而言,中国排名第7位,印度排名第9位。从分项来看,虽然中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排名世界第4位,高于排名第7位的印度,然而印度在利用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方面强于中国。中国未来想要发展自己,如何更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成果是摆在面前的一项挑战。
  7.国际文化关系:印度居中机遇较大,中国不佳尚待提高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的国家品牌、文化影响力、认同度和文化吸引力,以及国民认同度等。在这方面,中国排名第15位,印度第11位。从分项来看,中国除了文化吸引力排名在前十,其他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后。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中国在未来加大文化推广中所要面临的挑战。印度在国际文化关系的排名上居于第10位,但从其分项指标来看,大部分并不靠前,但由于其官方语言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其在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国际文化关系上具有很大的便利,应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加大文化推广,加大国际交流。
  8.国际军政关系:中国优势十分明显,印度进步不容小觑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对国际组织的影响以及国家军事安全能力。在该指标上,中国排名第6位,印度排名第13位。从分项来看,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在G20中排名第1位,而印度排名第11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化优势为机遇,充分发展自己。
  
  四、未来展望
  
  中印两国的关系备受世界的关注。两国人口总和超过世界总人口的2/5。从全球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两国自建交以来,关系错综复杂,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是两国竞争和冲突的隐患。中印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戒备;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但总的来说,中印两国都在崛起,在全球资源与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竞争。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大经济体,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水平分工。中印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两国在未来需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携手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都存在着发展及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国情的不同,两国又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中国应学习印度的若干成功经验,同时尽力拉开与印度的距离,把握竞合主动权。尽管就目前来看印度的国家竞争力水平与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印度仍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如法制建设、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等。中国应在保持好国内主体素质、供给水平优势,保持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握竞争的主动权。
其他文献
2010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中山·黄圃)于11月5日在中山市黄圃镇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黄圃是农业大镇,也是产业重镇。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金属为主体的工业原材料产业、格兰仕为龙头的五金家电产业以及以腊味为代表的食品产业等三大产业。  为加强黄圃食品与国内外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黄圃,认识黄圃,提高黄圃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2005年始,黄圃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食品工业经贸洽谈会”,至今共
期刊
编者按  农村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乡之间逐年扩大的收入差距,社保、税收、基础设施、各种福利等方面的差异使城乡的不和谐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不和谐,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于是,城市化便是解决症结的良药。  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城市化进程是建立在农业发达、农村发展的基础上的。放弃农业和牺牲农村只能导致城乡关系的过度畸形。  城市化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是简单刻板地让农村变成城
期刊
2010年11月IT市场景气指数为1061.28,环比下降46.08点,同比上升18点。价格指数为89.53点,环比下降0.2点,同比下降2.7点。    我们的观点  11月电子产品终端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电子产品在经历了10月景气高涨之后迎来了平静的11月,整体市场景气呈现回调走势。电脑整机、消费数码、DIY配件及办公外设等主要市场的景气指数均呈下滑走势。    市场景气状况监测       
期刊
据“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简称“义乌指数”)信息系统监测,11月份景气指数为1090.2点(如图表1所示),环比上涨2.43点,同比下跌20.5点;月价格指数为101.16点(如图表2所示),环比、同比分别上涨0.43点、1.11点。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景气指数本年度首次跌破去年同期水平,市场行情调整压力较大。    景气指数构成及涨跌情况    景气指数构成分析  本月景气指数中规模指数为81
期刊
[摘 要]主要研究生活方式与服装品牌形象的内在联系。选择休闲运动类6个品牌为调研目标,以上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成熟的量表展开研究,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生活方式各因子对品牌形象各因子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方式;服装品牌形象;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F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15-02    1 理论回顾    1.1 生活方式  196
期刊
[摘 要]随着知识型员工流动比率的逐年增长,如何控制知识型员工的流失比率,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试图从员工可雇佣性的视角出发考察,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得出,企业对员工可雇佣性各维度的投入程度的高低与员工流失率的高低成反比,并推断出建立基于可雇佣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可雇佣性;员工流失  [中图分类号]C93
期刊
[摘 要]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间在贷款以后的利益博弈,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在签订贷款合同后,如何根据对方的信息采取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行动。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清晰地分析我国中小企业银企融资中在贷款后存在的重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走上正常、和谐的轨道。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道德风险;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荷兰馆空间结构、色彩运用以及生态环保方面的分析介绍,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指出当代建筑所营造的冷漠环境有待改善,同时对比荷兰馆所创造出的一个儿童游乐园式的空间环境极具人文关怀,对于现代建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荷兰馆;快乐街;人文关怀;儿童游乐园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32-01 
期刊
[摘 要]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为了贯彻落实《中共营口市委关于构建和谐营口的实施意见》奠定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我们对营口市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对我市建设和谐社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会基础工程;社区工作;共驻共建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97-01    1 引 言    构建
期刊
[摘 要]丧葬礼制,是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方式、方法和习俗也多种多样。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百姓,都把“入土为安”当做对死者最好的尊敬。明清时期国家和地方礼制亦有严格的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就该时期广东广惠两府的丧葬习俗和国家礼制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关键词]明清;丧葬;广东  [中图分类号]K24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