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介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意义,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将互联网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机结合,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路径。
关键词 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按需供给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9.027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57.03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57:00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领导人提出了 2020 年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涉及了农村医疗卫生、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文化权益等方方面面,并提出“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由城镇走向农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农村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成为可能。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意义
1.1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在农村进行道路建设以及配备一定的公交车,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拉近了农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人们生活中外出采购、外出办事提供了方便。通讯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使得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设施建设,不仅如此,很多农村还使用上了互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或者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和别人聊天。
1.2 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医疗、教育、养老是我国农村当前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大民生领域。在医疗方面,我国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生病就医时可以得到一部分补贴或者报销一定的金额。在教育方面,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减轻了村民送孩子上学的压力。在养老方面,农村实行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并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为农村养老去除了后顾之忧。
1.3 阅览室、娱乐中心等设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农村公共服务包括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在村庄中设立阅览室、村民活动中心以及建立各种协会(如老年协会、广场舞协会等),为人们在闲暇时光提供了多种选择,村民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娱乐项目,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而言就是“供不应求”、“供需失衡”、“城乡供给不均衡”。
2.1 供不應求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大部分农村缺乏便利的交通,出行很不方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农民依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部分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基本为零,农业发展依旧是靠传统的生产工具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农业收入低下。由于“撤并学校”政策的实行,很多农村已经没有了学校,缺乏教育服务,对于农民文化与技术培训的服务提供的很少。医疗和养老方面,我国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补贴和报销的数量较低,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2 供需失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时脱离群众,没有“问需于民”。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政府工作人员的“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农民的“臣民依附性”很强,于是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只是想当然的提供,于是便形成了“有什么就提供什么,提供什么就享受什么”的供给局面,部分人们急切需要的服务提供很少或者基本无供给,而人们不太需要的服务却供给的很多。
2.3 城乡供给不均衡
我国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比较深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就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城市市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各种层次的学校、医院众多,城市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且涉及面较广,补助水平大大超过农村。而农村与城市比起来,要逊色很多。这也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留守化的原因之一,即公共服务不完善,村民生活存在诸多不便。
3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部分农村的通讯设施、网络设施基本建立起来。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他们有能力购买电脑和上网,并会使用网络做一些基本事情,比如网上购票、网络学习等。近年来,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将互联网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015年7月,湖南怀化市会同县试点推行了“互联网+民生服务”,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运营、群中共享”的模式发展民生服务[2]。这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具体介绍如下。
3.1 政府建设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
电脑、互联网是实现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因此要完善好农村的网络设施。农村中要架设网络线路,提高网络信号质量和网速,满足人们能够上网的需求。农村中有经济条件的村民可以自行购买电脑,另外,村中应设置专门的网络服务中心,为家里没有电脑或者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提供服务。农村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
3.2 政府构建统一的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
政府利用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集中优势,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构建起统一的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是实行电子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构建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3]。政府可以积极听取专家、民众的意见,咨询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使网站的设置人性化、全面化、系统化,能将各个农村主体、各个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都纳入网站中,并能够及时公开发布一些相关政策和信息,使各主体信息交流顺畅化,使农村公共服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监督。
3.3 村民通过网络提出需求
农村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统一平台都建设好之后,接下来就是使用环节了。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涉及整个农村发展的宏观服务,如道路修建、公共娱乐场修建等,另一部分是涉及个别事项的微观服务,如村民需要去乡镇上办理事务却不知道需要携带什么材料,这时村民就可以在服务平台上提问,等待服务人员的回答。农村村民通过提高自己的网络技能与素养,可以在统一的公共服务网站上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有利于公共服务个性化的实现。
3.4 供给组织通过网络明确需求并提供服务
供给组织通过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即时了解村民的服务需求,各供给组织以自己的供给内容为依据,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供给主体友好合作、共同治理的供给模式。供给组织首先要明确农村的基本需求,按需供给,能够避免供需失衡的状况。其次要对公共服务的优先次序进行考量,政府可以公开咨询社会公众的意见,与社会组织共同将有限的资源供给到最需要的地方。各供给组织对供给的项目、数量、过程和结果都应公开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方便村民即时查看与监督。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动员农村村民的力量,使村民自身也可以加入到合作互助的公共服务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任鹏燕,姬雄华,茹梦丹.多元主体协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5):24-26,113.
[2] 彭国甫.“互联网+民生服务”:湖南会同建“淘宝式”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6(4):154-155.
[3] 刘建平,陈文琼.“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农民动员——对资源下乡背景下基层治理困境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2):57-63.
(责任编辑:敬廷桃)
关键词 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按需供给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9.027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805.0857.03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8-5 8:57:00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国领导人提出了 2020 年前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涉及了农村医疗卫生、生活保障、义务教育、文化权益等方方面面,并提出“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由城镇走向农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农村村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互联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成为可能。
1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意义
1.1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在农村进行道路建设以及配备一定的公交车,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拉近了农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人们生活中外出采购、外出办事提供了方便。通讯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使得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设施建设,不仅如此,很多农村还使用上了互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新闻、观看视频,或者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和别人聊天。
1.2 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缓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医疗、教育、养老是我国农村当前发展中最重要的三大民生领域。在医疗方面,我国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生病就医时可以得到一部分补贴或者报销一定的金额。在教育方面,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减轻了村民送孩子上学的压力。在养老方面,农村实行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并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为农村养老去除了后顾之忧。
1.3 阅览室、娱乐中心等设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农村公共服务包括文化娱乐方面的服务。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在村庄中设立阅览室、村民活动中心以及建立各种协会(如老年协会、广场舞协会等),为人们在闲暇时光提供了多种选择,村民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娱乐项目,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而言就是“供不应求”、“供需失衡”、“城乡供给不均衡”。
2.1 供不應求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大部分农村缺乏便利的交通,出行很不方便。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农民依旧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部分农村的农业技术服务基本为零,农业发展依旧是靠传统的生产工具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效率很低,农业收入低下。由于“撤并学校”政策的实行,很多农村已经没有了学校,缺乏教育服务,对于农民文化与技术培训的服务提供的很少。医疗和养老方面,我国虽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补贴和报销的数量较低,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2 供需失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时脱离群众,没有“问需于民”。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得政府工作人员的“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并且农民的“臣民依附性”很强,于是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只是想当然的提供,于是便形成了“有什么就提供什么,提供什么就享受什么”的供给局面,部分人们急切需要的服务提供很少或者基本无供给,而人们不太需要的服务却供给的很多。
2.3 城乡供给不均衡
我国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比较深远,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就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城市市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各种层次的学校、医院众多,城市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且涉及面较广,补助水平大大超过农村。而农村与城市比起来,要逊色很多。这也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留守化的原因之一,即公共服务不完善,村民生活存在诸多不便。
3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部分农村的通讯设施、网络设施基本建立起来。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他们有能力购买电脑和上网,并会使用网络做一些基本事情,比如网上购票、网络学习等。近年来,互联网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将互联网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2015年7月,湖南怀化市会同县试点推行了“互联网+民生服务”,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运营、群中共享”的模式发展民生服务[2]。这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路径,具体介绍如下。
3.1 政府建设好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
电脑、互联网是实现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载体和基础,因此要完善好农村的网络设施。农村中要架设网络线路,提高网络信号质量和网速,满足人们能够上网的需求。农村中有经济条件的村民可以自行购买电脑,另外,村中应设置专门的网络服务中心,为家里没有电脑或者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提供服务。农村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培训,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思维”。
3.2 政府构建统一的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
政府利用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集中优势,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构建起统一的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是实行电子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服务电子平台构建是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3]。政府可以积极听取专家、民众的意见,咨询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使网站的设置人性化、全面化、系统化,能将各个农村主体、各个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都纳入网站中,并能够及时公开发布一些相关政策和信息,使各主体信息交流顺畅化,使农村公共服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监督。
3.3 村民通过网络提出需求
农村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统一平台都建设好之后,接下来就是使用环节了。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涉及整个农村发展的宏观服务,如道路修建、公共娱乐场修建等,另一部分是涉及个别事项的微观服务,如村民需要去乡镇上办理事务却不知道需要携带什么材料,这时村民就可以在服务平台上提问,等待服务人员的回答。农村村民通过提高自己的网络技能与素养,可以在统一的公共服务网站上提出自己的服务需求,有利于公共服务个性化的实现。
3.4 供给组织通过网络明确需求并提供服务
供给组织通过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即时了解村民的服务需求,各供给组织以自己的供给内容为依据,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供给主体友好合作、共同治理的供给模式。供给组织首先要明确农村的基本需求,按需供给,能够避免供需失衡的状况。其次要对公共服务的优先次序进行考量,政府可以公开咨询社会公众的意见,与社会组织共同将有限的资源供给到最需要的地方。各供给组织对供给的项目、数量、过程和结果都应公开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方便村民即时查看与监督。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动员农村村民的力量,使村民自身也可以加入到合作互助的公共服务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 任鹏燕,姬雄华,茹梦丹.多元主体协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5):24-26,113.
[2] 彭国甫.“互联网+民生服务”:湖南会同建“淘宝式”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16(4):154-155.
[3] 刘建平,陈文琼.“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农民动员——对资源下乡背景下基层治理困境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2):57-63.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