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实践、评价等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怎么样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以变被动抓安全为主动抓安全,保证企业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制度管理;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17-01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安全?怎样杜绝一方面管理层又对安全挂在嘴边,另一方面员工对安全视若无睹的怪圈发生?相信不同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建设路径也会不同。文章将通过阐述 “怎样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这一命题,化被动抓安全为主动抓安全,引导企业积极形成各自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
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因素。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即使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绝大多数也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避免和克服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人的安全上,通过理念引导、安全教育和价值趋同,达到主动参与和自觉自发,最终实现人和企业的本质安全。
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中,企业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的安全内涵。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应以充分沟通,直达内心为要求,不能陷于完成任务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之中。此外,要强调严抓严管和重奖重罚,要以充分激励为主,避免引起基层员工的普遍反感和弄虚作假。
二、依据遵循“制度管理”
安全规程是血的教训积累,安全制度是规程落实的重要保障。企业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化制度设计上,更多体现出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承诺,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通过让各层次人员逐级落实责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也可以切实履行起被“社会监督”的职责。“制度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硬性层级管理,体现的是依“法”治企理念,更多地表现为对员工的行为强制。“制度管理”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它可以强化意识,从而转化为企业文化。
三、建设倡导“主流文化”
如果说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刚性的、立竿見影的和被动的,那么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和主动的,具有其他约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把安全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这样不仅能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更能使员工的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增强综合实力等都将大有裨益。
同时,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有实践性,通下情,接地气,要植根到基层、落实到现场; 又要有长期性,遵循客观规律,克服一蹴而就的思想,循序渐进地推进; 更要警惕反复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保持工作力度和管理强度,防止“主流文化”的退化,以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四、扬长避短“个性文化”
“个性文化”是指群体中个体自发的安全主张,隐存于某个或某些员工心中,不易觉察,但客观存在。主要是不守规则,心存侥幸,工作凭经验,干事图简单。习惯性违章是其外显的突出表现。例如,在我们的生产、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制度却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连最起码的“进入生产现场必须带安全帽并按规定着装”的安全意识都很淡薄,那么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并不是说要排斥“个性文化”,而是要求统一但不反对创新。企业可以以核心安全理念为指导,依据各专业、各群体和人文背景、工作性质的不同,既实行同质化管理,又鼓励个性化创新,以保证安全文化与实际对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五、准确把握“路径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把握好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手段和形式,背离目的和内容;或者片面强调目的和内容,忽视手段和形式都将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形成安全理念、价值观的信守和安全行为的自觉自发,具体建设路径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就理念导入方式来讲,无非是不平等的强制和平等的沟通两种,这中间形式、手段多一些或少一些,关键是要看最终效果如何,目的实现程度如何。因此,需要我们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有更多的优化选择,理性思考和管理技巧。
六、实施开展“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已知条件,事先对风险进行评价,看看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造成多大损失,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安全性评价也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为主”上狠下功夫,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具备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者安全品质的优化配置,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企业应积极地参照成功的安全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评价标准。
安全性评价应贯穿于可行性研究、设计、制造、调试直至运行等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当然,也只有对企业自身的安全基础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分析,才能研究制定夯实安全基础的办法和对策,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安全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折射,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石。企业安全文化本身也必将因呈现时代的特色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已经形成的今天,企业只有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让全体员工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规范作业,按章操作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 胡辰君,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薛剑光;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的量化表达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
[关键词]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制度管理;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17-01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安全?怎样杜绝一方面管理层又对安全挂在嘴边,另一方面员工对安全视若无睹的怪圈发生?相信不同企业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选择的建设路径也会不同。文章将通过阐述 “怎样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这一命题,化被动抓安全为主动抓安全,引导企业积极形成各自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笔者看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
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因素。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即使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绝大多数也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避免和克服的。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应该把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人的安全上,通过理念引导、安全教育和价值趋同,达到主动参与和自觉自发,最终实现人和企业的本质安全。
在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中,企业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的安全内涵。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应以充分沟通,直达内心为要求,不能陷于完成任务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之中。此外,要强调严抓严管和重奖重罚,要以充分激励为主,避免引起基层员工的普遍反感和弄虚作假。
二、依据遵循“制度管理”
安全规程是血的教训积累,安全制度是规程落实的重要保障。企业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化制度设计上,更多体现出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承诺,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通过让各层次人员逐级落实责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也可以切实履行起被“社会监督”的职责。“制度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硬性层级管理,体现的是依“法”治企理念,更多地表现为对员工的行为强制。“制度管理”是企业运营的基础,它可以强化意识,从而转化为企业文化。
三、建设倡导“主流文化”
如果说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刚性的、立竿見影的和被动的,那么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和主动的,具有其他约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把安全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这样不仅能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更能使员工的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增强综合实力等都将大有裨益。
同时,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有实践性,通下情,接地气,要植根到基层、落实到现场; 又要有长期性,遵循客观规律,克服一蹴而就的思想,循序渐进地推进; 更要警惕反复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保持工作力度和管理强度,防止“主流文化”的退化,以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四、扬长避短“个性文化”
“个性文化”是指群体中个体自发的安全主张,隐存于某个或某些员工心中,不易觉察,但客观存在。主要是不守规则,心存侥幸,工作凭经验,干事图简单。习惯性违章是其外显的突出表现。例如,在我们的生产、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制度却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连最起码的“进入生产现场必须带安全帽并按规定着装”的安全意识都很淡薄,那么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并不是说要排斥“个性文化”,而是要求统一但不反对创新。企业可以以核心安全理念为指导,依据各专业、各群体和人文背景、工作性质的不同,既实行同质化管理,又鼓励个性化创新,以保证安全文化与实际对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五、准确把握“路径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把握好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片面强调手段和形式,背离目的和内容;或者片面强调目的和内容,忽视手段和形式都将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形成安全理念、价值观的信守和安全行为的自觉自发,具体建设路径要视企业实际情况而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就理念导入方式来讲,无非是不平等的强制和平等的沟通两种,这中间形式、手段多一些或少一些,关键是要看最终效果如何,目的实现程度如何。因此,需要我们对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有更多的优化选择,理性思考和管理技巧。
六、实施开展“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已知条件,事先对风险进行评价,看看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造成多大损失,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安全性评价也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为主”上狠下功夫,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具备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者安全品质的优化配置,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企业应积极地参照成功的安全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评价标准。
安全性评价应贯穿于可行性研究、设计、制造、调试直至运行等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当然,也只有对企业自身的安全基础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分析,才能研究制定夯实安全基础的办法和对策,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安全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折射,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石。企业安全文化本身也必将因呈现时代的特色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已经形成的今天,企业只有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让全体员工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规范作业,按章操作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邦华;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 胡辰君,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薛剑光;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的量化表达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