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杨树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叶又是良好的饲料。十多年来我国新造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以前有所提高,在杨树科学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但是在杨树常见枝干病害的发生也是存在的,做好防治工作成为本文将讨论的。
[关键词:杨树 枝干病害 防治
杨树是我县主要防护林用材树种,分布广,品种杂。多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栽植,由于生长环境恶劣,长势衰弱,现已成为小老头树,易感病。尽年来新栽植的新疆杨由于移栽过程中,管理不当,也被病害严重感染。
一、杨树烂皮病
(一)分布与危害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该病害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黄色壳囊孢菌。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杨树烂皮病分布于亚洲很多国家,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网框林、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发病率可达90%以上。该病主要危害杨属树种,也能危害柳树、榆树。
(二)症状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树木病虫防治
2.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的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暗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的孢子器,雨后或潮湿天气,便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橙黄色或桔红色卷丝状物,此为分生孢子角。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当病部横向扩展包围树干一周时,病斑周围的皮层组织可迅速产生愈合组织,病斑则停止扩展。有些地区于秋季,在死亡的病组织上可长出一些黑色小点粒,此为病菌的子囊壳。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则迅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桔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后期死亡枝上亦可形成黑色小点状的子囊壳。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10天。烂皮病在我县3月底到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为发病盛期,7月底病势逐渐缓和,至9月底病害基本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半活养生物,只能危害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濒临死亡的树皮组织。由于立地条件的恶化,或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削弱了杨树生长势,均可促进病害的大发生。土壤瘠薄,地势低洼积水或春季干旱,夏季易发生日灼伤,冬季易受冻害等均易诱发此病。通常迎风面或林缘的树木发病严重,新移植的幼树尤易感病。杨树苗木移植前假植时间太长,移植时根受损伤,行道树整枝修剪强度过大,新移植的幼树灌水不及时或受到干旱等,均易诱发病害。
病害发生与树种、树龄有关。一般认为,钻天杨、加大拿杨较抗病,小叶杨、新疆杨等易感病。通常当年移植的幼树和6——8年生幼树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烂皮病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的杨树品系用于绿化和造林;修剪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行道树春、秋季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减少虫伤,还能增加美观。
2.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修剪去掉地下枯枝落叶或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3.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的效果。涂药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100ppm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阻止病斑复发。
二、杨树溃疡病
(一)分布与危害
杨树溃疡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以天津、北京、上海、西安、太原等市危害严重。该病危害苗木和幼树,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植株枯梢,甚至整株死亡。
(二)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危害苗木,也能危害大树。病斑多发生在树干基部0.2——2.5m高度范围内。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近圆形水泡状溃疡斑,初期极小,不明显,其后变大呈典型水泡状,直径约0.5——1.5cm。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空气变为黑褐色,并残留在病斑处。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植株逐渐枯死。秋后在老病斑处出现较粗的黑点,即病菌的子座及子囊壳。通常光皮树种水泡型症状明显,粗皮树种不形成水泡,仅树皮下变褐腐烂,并流出红褐色液体。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寄主体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由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病害潜育期为1个月左右。每年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初达到发病高峰,7——8月由于气温偏高,病势减缓,9月再次出现高峰,10月后逐渐停止发展。
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及树种、树龄等有密切关系。
(四)防治措施
1.加强出圃苗木检疫检查。苗木种条是重要传病途径,带病苗木应严禁出圃。插条可用苯来特100倍液浸泡2——3小时,或用代森锰锌200——300倍液24小时,作消毒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移栽定植时,最好随起随移植,避免假植时间过长。在起苗假植、运输和定植过程中,应避免伤根和损伤干部皮层,定植后,应及时灌水以促进苗木成活。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吸水剂保持土壤水分,保证成活率,减少发病。
3.发病期间可喷洒50%代森铵、50%多菌灵200倍液,50%乙基托布津200倍液,或80%抗菌素“402”200倍液。秋季喷药防治效果高于春季。应以秋季防治为主,结合春季防治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遵照执行与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考核管理及检疫监测防治工作指导手册。
[关键词:杨树 枝干病害 防治
杨树是我县主要防护林用材树种,分布广,品种杂。多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栽植,由于生长环境恶劣,长势衰弱,现已成为小老头树,易感病。尽年来新栽植的新疆杨由于移栽过程中,管理不当,也被病害严重感染。
一、杨树烂皮病
(一)分布与危害
杨树烂皮病即杨树腐烂病。该病害主要是子囊菌亚门的污黑皮壳菌,其无性型为半知菌亚门的金黄色壳囊孢菌。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杨树烂皮病分布于亚洲很多国家,我国杨树栽培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是公园、绿地、行道树和苗圃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网框林、行道树大量枯死,新移栽的杨树发病尤重,发病率可达90%以上。该病主要危害杨属树种,也能危害柳树、榆树。
(二)症状
1.干腐病:主要发生于主杆、大枝及分叉处。发病初期是暗褐色,水渍病斑,略肿胀,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皮下有酒糟味,以手压之有水渗出,后失水下陷,有时病部树皮溃裂,甚至变为丝状,病斑有时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在适宜条件下,纵向扩展较横向快。当病部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以上部分即行枯死,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易自木质部边材也变色。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大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天气时,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黄色、橙色或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树木病虫防治
2.烂皮病: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的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出现暗褐色水肿状病斑,病部皮层腐烂变软,随后失水下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斑边缘明显,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的孢子器,雨后或潮湿天气,便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挤出橙黄色或桔红色卷丝状物,此为分生孢子角。病部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如麻状,易与木质部剥离。有时腐烂深达木质部,使边材变色。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不断扩展,当病部横向扩展包围树干一周时,病斑周围的皮层组织可迅速产生愈合组织,病斑则停止扩展。有些地区于秋季,在死亡的病组织上可长出一些黑色小点粒,此为病菌的子囊壳。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则迅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桔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后期死亡枝上亦可形成黑色小点状的子囊壳。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天,越冬孢子借风、雨和昆虫等媒介传播,自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为6——10天。烂皮病在我县3月底到4月份开始发生,6月份为发病盛期,7月底病势逐渐缓和,至9月底病害基本停止发展。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寄主生长状况、栽培管理措施以及土壤条件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为半活养生物,只能危害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濒临死亡的树皮组织。由于立地条件的恶化,或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削弱了杨树生长势,均可促进病害的大发生。土壤瘠薄,地势低洼积水或春季干旱,夏季易发生日灼伤,冬季易受冻害等均易诱发此病。通常迎风面或林缘的树木发病严重,新移植的幼树尤易感病。杨树苗木移植前假植时间太长,移植时根受损伤,行道树整枝修剪强度过大,新移植的幼树灌水不及时或受到干旱等,均易诱发病害。
病害发生与树种、树龄有关。一般认为,钻天杨、加大拿杨较抗病,小叶杨、新疆杨等易感病。通常当年移植的幼树和6——8年生幼树发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树木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烂皮病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选用适应性强的杨树品系用于绿化和造林;修剪要适度,剪口应涂药保护;行道树春、秋季节树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伤,减少虫伤,还能增加美观。
2.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结合修剪去掉地下枯枝落叶或生长衰弱的植株及枝条。
3.发病初期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200倍液、50单位内疗素、843康复剂或723神农液涂抹病斑,均有较好的效果。涂药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5天,再用50——100ppm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阻止病斑复发。
二、杨树溃疡病
(一)分布与危害
杨树溃疡病在我国分布较广,以天津、北京、上海、西安、太原等市危害严重。该病危害苗木和幼树,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植株枯梢,甚至整株死亡。
(二)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不仅危害苗木,也能危害大树。病斑多发生在树干基部0.2——2.5m高度范围内。感病植株多在皮孔边缘形成近圆形水泡状溃疡斑,初期极小,不明显,其后变大呈典型水泡状,直径约0.5——1.5cm。泡内充满淡褐色液体,水泡破裂,液体流出后遇空气变为黑褐色,并残留在病斑处。最后病斑干缩下陷,中央有一纵裂小缝。后期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受害严重的植株,树干上病斑密集,并相互连片,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植株逐渐枯死。秋后在老病斑处出现较粗的黑点,即病菌的子座及子囊壳。通常光皮树种水泡型症状明显,粗皮树种不形成水泡,仅树皮下变褐腐烂,并流出红褐色液体。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寄主体内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孢子借风雨传播;主要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由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病害潜育期为1个月左右。每年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初达到发病高峰,7——8月由于气温偏高,病势减缓,9月再次出现高峰,10月后逐渐停止发展。
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及树种、树龄等有密切关系。
(四)防治措施
1.加强出圃苗木检疫检查。苗木种条是重要传病途径,带病苗木应严禁出圃。插条可用苯来特100倍液浸泡2——3小时,或用代森锰锌200——300倍液24小时,作消毒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移栽定植时,最好随起随移植,避免假植时间过长。在起苗假植、运输和定植过程中,应避免伤根和损伤干部皮层,定植后,应及时灌水以促进苗木成活。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吸水剂保持土壤水分,保证成活率,减少发病。
3.发病期间可喷洒50%代森铵、50%多菌灵200倍液,50%乙基托布津200倍液,或80%抗菌素“402”200倍液。秋季喷药防治效果高于春季。应以秋季防治为主,结合春季防治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遵照执行与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考核管理及检疫监测防治工作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