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十余年,教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氛围的学生,也接触过从事各种行业的家长。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孩子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很多时候,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其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学校和教师想要顺利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可能的获得学校方面的认可,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合呢?在这里,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有很多的感触和体会。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三十年来,各个方面都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的地域环境的差异,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许多欠发达过分强调追求经济发展地区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教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读好书是为了找工作”等片面的想法上。
确实,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生下一个孩子,给他提供衣食住行,已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缴学费把孩子送去学校,甚至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对许多家长来说,也承受得起。但是,帮助这个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坚毅的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强健的体魄,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实际上,也只有这些,将会伴随且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而不仅仅是他们在学校受教育的阶段。同样的,以上这些重要因素,不是完全能够从学校和老师那里获得的,需要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得点点滴滴中积累出来的。不论家长从事何种行业,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不论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只有这些,是每位家长都能给自己孩子的重要财富。
第二,提高对自己的言行要求,选择理性的关爱方式。
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多充满爱心的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是,用爱学生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大多数家长无法做到的。受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约束,目前城镇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到了无条件的溺爱,用物质填塞的宠爱。关于这一点,不少媒体都已经有过很多相关报导。常常有些家长会向我们老师诉苦,小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自己不敢去批评,怕得罪孩子,而来拜托老师严格管教。这就是典型溺爱孩子的结果。
虽然不必做到像“虎妈”“鹰爸”那样的严格要求甚至残酷地训练自己的子女,但至少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准则并坚持执行,帮助孩子们规范他们的言行。关于这些准则,不同观念的家长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视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但本人认为,最好要符合孩子们长期生活的社会环境特点。比如,本人给自己的孩子制定的规则里比较重要的有涉及到待人利益、生活作息、时间观念、社会公德、金钱的管理和使用等。虽然他还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但是他已经建立了不能迟到、不能乱扔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说话要算话、消费要合理等基本观念。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有很多言行举止都是从模仿自己的家长开始,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从家长那里开始。比如: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常常迟到,向她问及原因,说是早上起不来。“那父母不会督促你吗?”得到的答案是“我起来的时候,他们还在床上睡觉呢”。作为家长,假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着某个你认为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那么请先审视一下,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哪些基本要求和准则,自己是否能做得到。假如连你自己都无法遵循,那在孩子面前又怎么能够产生说服力呢。
第三,有效的陪伴和情绪管理。
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个人的行为,应该是整个家庭的共同行为。家长们必须通过对孩子的陪伴,才能将各种教育手段落到实处。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很忙,成天不落家,根本没有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仅仅凭自己片面的既定印象就独下臆断,这会是孩子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逆反心态。曾有位学生诉说在念小学时有一次数学测试没有得到满分,母亲下晚班回家看见试卷后,把熟睡的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不由分说地揍了一顿。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对数学失去了任何兴趣,对母亲也产生了距离。如果当时那位母亲有忍住自己的脾气,稍微挪一点时间陪陪孩子,然后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明显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要把“忙”当做自己可以不陪孩子的理由,不要把“累”当做自己可以向孩子发火的借口,哪怕是吃一顿饭,做一个小游戏,都能够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你对他更加了解,让他对你更加信任。
又或有些家长认为,陪伴就是守在孩子的身边,陪伴的时间越长越好,更有甚者,为了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待在家里专心对着他一个。其实,这也是不恰当的。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会很希望离开父母的羽翼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如果家长长时间出现在他的周围,容易使他产生厌烦、抗拒的心理。而且,长期只对着孩子一个人,家长也容易有倦怠的时候,尤其是发现孩子并没有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时更容易产生抱怨,而必须承受这种抱怨的情绪的对象又是孩子。实际上,家长只需要让孩子感觉到彼此在同一个空间下,消除他的孤独与恐惧感,然后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大多数时候保持缄默,当他需要你的时候适当的出现并帮助和指导即可。不要让孩子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生活,这样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压力。
第四,客观的评价孩子,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没有谁喜欢听到批评与反对的声音。现在,很多家长都清楚表扬式教育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是,总是在孩子面前夸奖他有多么棒,会让孩子们的自负心膨胀而禁受不住挫折的考验。作为班主任,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向他反映孩子在校的违规违纪行为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帮孩子纠正过来,而是一味偏袒自己的子女,帮他找理由开脱。甚至听到过一位家长这样教自己的孩子:“那个某某某说你脾气不好,你下次就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可想而知,照此发展下去,这些孩子不但不会承认自己的短处,还会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以后在某些事情上失败了,他就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家长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远远比老师要久,对孩子的优缺点更是比老师了解得更全面。在把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时,家长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们联系,更应该客观地全面地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老师们,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建立系统的教育策略,有助于让孩子们受到更合理有效的教育。
总之,当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至关重要,合理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与情绪,坚持理性地关爱孩子的方式,与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沟通,那么,相信他们的孩子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起来的。
学校和教师想要顺利的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可能的获得学校方面的认可,又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合呢?在这里,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有很多的感触和体会。
第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三十年来,各个方面都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但由于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的地域环境的差异,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许多欠发达过分强调追求经济发展地区的教育观念仍停留在“教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读好书是为了找工作”等片面的想法上。
确实,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生下一个孩子,给他提供衣食住行,已不是很难办到的事情;缴学费把孩子送去学校,甚至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对许多家长来说,也承受得起。但是,帮助这个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坚毅的品格,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强健的体魄,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实际上,也只有这些,将会伴随且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而不仅仅是他们在学校受教育的阶段。同样的,以上这些重要因素,不是完全能够从学校和老师那里获得的,需要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在家庭生活中得点点滴滴中积累出来的。不论家长从事何种行业,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不论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只有这些,是每位家长都能给自己孩子的重要财富。
第二,提高对自己的言行要求,选择理性的关爱方式。
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很多充满爱心的老师都能做到的,但是,用爱学生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大多数家长无法做到的。受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约束,目前城镇里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到了无条件的溺爱,用物质填塞的宠爱。关于这一点,不少媒体都已经有过很多相关报导。常常有些家长会向我们老师诉苦,小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自己不敢去批评,怕得罪孩子,而来拜托老师严格管教。这就是典型溺爱孩子的结果。
虽然不必做到像“虎妈”“鹰爸”那样的严格要求甚至残酷地训练自己的子女,但至少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准则并坚持执行,帮助孩子们规范他们的言行。关于这些准则,不同观念的家长会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视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但本人认为,最好要符合孩子们长期生活的社会环境特点。比如,本人给自己的孩子制定的规则里比较重要的有涉及到待人利益、生活作息、时间观念、社会公德、金钱的管理和使用等。虽然他还是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但是他已经建立了不能迟到、不能乱扔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说话要算话、消费要合理等基本观念。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有很多言行举止都是从模仿自己的家长开始,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是从家长那里开始。比如: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常常迟到,向她问及原因,说是早上起不来。“那父母不会督促你吗?”得到的答案是“我起来的时候,他们还在床上睡觉呢”。作为家长,假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朝着某个你认为正确合理的方向发展,那么请先审视一下,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哪些基本要求和准则,自己是否能做得到。假如连你自己都无法遵循,那在孩子面前又怎么能够产生说服力呢。
第三,有效的陪伴和情绪管理。
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个人的行为,应该是整个家庭的共同行为。家长们必须通过对孩子的陪伴,才能将各种教育手段落到实处。
有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很忙,成天不落家,根本没有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仅仅凭自己片面的既定印象就独下臆断,这会是孩子产生不满情绪甚至逆反心态。曾有位学生诉说在念小学时有一次数学测试没有得到满分,母亲下晚班回家看见试卷后,把熟睡的他从被窝里拽出来不由分说地揍了一顿。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对数学失去了任何兴趣,对母亲也产生了距离。如果当时那位母亲有忍住自己的脾气,稍微挪一点时间陪陪孩子,然后耐心地帮他分析问题,明显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要把“忙”当做自己可以不陪孩子的理由,不要把“累”当做自己可以向孩子发火的借口,哪怕是吃一顿饭,做一个小游戏,都能够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你对他更加了解,让他对你更加信任。
又或有些家长认为,陪伴就是守在孩子的身边,陪伴的时间越长越好,更有甚者,为了陪伴孩子辞去工作待在家里专心对着他一个。其实,这也是不恰当的。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会很希望离开父母的羽翼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如果家长长时间出现在他的周围,容易使他产生厌烦、抗拒的心理。而且,长期只对着孩子一个人,家长也容易有倦怠的时候,尤其是发现孩子并没有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时更容易产生抱怨,而必须承受这种抱怨的情绪的对象又是孩子。实际上,家长只需要让孩子感觉到彼此在同一个空间下,消除他的孤独与恐惧感,然后给予他充分的自由,大多数时候保持缄默,当他需要你的时候适当的出现并帮助和指导即可。不要让孩子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生活,这样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种压力。
第四,客观的评价孩子,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没有谁喜欢听到批评与反对的声音。现在,很多家长都清楚表扬式教育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但是,总是在孩子面前夸奖他有多么棒,会让孩子们的自负心膨胀而禁受不住挫折的考验。作为班主任,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向他反映孩子在校的违规违纪行为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帮孩子纠正过来,而是一味偏袒自己的子女,帮他找理由开脱。甚至听到过一位家长这样教自己的孩子:“那个某某某说你脾气不好,你下次就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可想而知,照此发展下去,这些孩子不但不会承认自己的短处,还会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以后在某些事情上失败了,他就会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家长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远远比老师要久,对孩子的优缺点更是比老师了解得更全面。在把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教育时,家长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们联系,更应该客观地全面地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老师们,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建立系统的教育策略,有助于让孩子们受到更合理有效的教育。
总之,当家长们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至关重要,合理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管理好自己的言行与情绪,坚持理性地关爱孩子的方式,与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沟通,那么,相信他们的孩子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