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一直被忽略的体育田径教学工作也开始逐渐被完善。本文将基于中学体育的安全教育功能,对新课程下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 问题 创新措施
一、目前我国中学体育田径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发展不均衡
就我国情况而言,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小学,加上男女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导致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身体技能和体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在体育田径竞技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同时令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体育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在初中阶段开展体育田径运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也能够锻炼身体。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令体育田径运动本来的健身价值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主科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等,让学生和家长无法体验到体育田径运动的好处,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体育田径运动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师生双方对于体育教学安全并不重视
安全运动是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即使体育田径运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对于田径运动安全问题并不重视的话,将会为以后的体育田径教学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某些地方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能够安全地开展体育教学,减少田径运动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难度。这样虽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但却严重妨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不利于体育田径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的创新措施
(一)适当选择场地
进行体育教学前,教师需要正确选择运动场地和合理使用场地。体育田径运动包括了用于竞技和健身的走、跑、跳、投等身体运行,所以场地的错误选择或不合理使用都会大大增加田径运动教学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选择不合适的粗糙水泥地面进行跳跃练习将会导致学生容易出摔倒;选择多障碍物的场地进行田径赛跑类的练习将会令学生容易失去平衡而受伤等等情况。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正确的场地,上课前还应该对场地的安全性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进行运动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详细、深入的安全教育。这样才可以避免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很好的相关保护措施,令学生可以安全地运动,锻炼身体。
(二)增强体育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传统的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方法都是从理论知识出发,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师一向采取让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但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田径运动的激情是没有太大帮助的。体育田径运动对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都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田径运动的项目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举个例子,在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男生需要进行1000米的长跑考核,女生则需要进行800米的长跑考核,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考试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长跑的趣味性,减少田径运动考试的紧张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路程视为一场公益长跑,获胜者可以模拟一次公益行为。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积极性的提高,体会到学习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中学体育田径的教学效率。
(三)事前进行准备运动
准备运动是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防止学生在活动中出现损伤等意外。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且标准的准备运动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进行活动前要认真充分做好准备运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的准备运动,让学生的每个部位、关节及肌肉等得到充分的准备,防止进行教学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除了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之外,运动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拉伸运动,让田径运动成果更加明显。
(四)避免过重的运动量
受我国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却严重疏忽。因此,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无法达到我国相关教育标准,甚至在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锻炼中因身体无法承受负荷而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好运动的强度和密度,在教学中也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面色和呼吸,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大小,以免学生由于运动量过大而受伤。
三、结言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在放松紧张的身心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田径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安全教育,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运动,从而实现田径运动的健身目标。
【参考文献】
[1]柯庆明.探析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2]顾雪芳.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60-61.
[3]徐晓云.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4(06):210-211.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 问题 创新措施
一、目前我国中学体育田径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发展不均衡
就我国情况而言,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小学,加上男女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导致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身体技能和体质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在体育田径竞技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同时令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体育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在初中阶段开展体育田径运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也能够锻炼身体。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令体育田径运动本来的健身价值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主科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等,让学生和家长无法体验到体育田径运动的好处,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体育田径运动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师生双方对于体育教学安全并不重视
安全运动是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即使体育田径运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师生双方对于田径运动安全问题并不重视的话,将会为以后的体育田径教学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而某些地方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能够安全地开展体育教学,减少田径运动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难度。这样虽然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但却严重妨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不利于体育田径教学工作的开展,无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的创新措施
(一)适当选择场地
进行体育教学前,教师需要正确选择运动场地和合理使用场地。体育田径运动包括了用于竞技和健身的走、跑、跳、投等身体运行,所以场地的错误选择或不合理使用都会大大增加田径运动教学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选择不合适的粗糙水泥地面进行跳跃练习将会导致学生容易出摔倒;选择多障碍物的场地进行田径赛跑类的练习将会令学生容易失去平衡而受伤等等情况。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正确的场地,上课前还应该对场地的安全性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进行运动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详细、深入的安全教育。这样才可以避免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很好的相关保护措施,令学生可以安全地运动,锻炼身体。
(二)增强体育田径运动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传统的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方法都是从理论知识出发,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师一向采取让学生自由练习的方式,但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田径运动的激情是没有太大帮助的。体育田径运动对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都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田径运动的项目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举个例子,在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男生需要进行1000米的长跑考核,女生则需要进行800米的长跑考核,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考试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长跑的趣味性,减少田径运动考试的紧张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路程视为一场公益长跑,获胜者可以模拟一次公益行为。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积极性的提高,体会到学习田径运动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中学体育田径的教学效率。
(三)事前进行准备运动
准备运动是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防止学生在活动中出现损伤等意外。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且标准的准备运动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进行活动前要认真充分做好准备运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的准备运动,让学生的每个部位、关节及肌肉等得到充分的准备,防止进行教学时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除了运动前的准备运动之外,运动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拉伸运动,让田径运动成果更加明显。
(四)避免过重的运动量
受我国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却严重疏忽。因此,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无法达到我国相关教育标准,甚至在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锻炼中因身体无法承受负荷而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合理安排好运动的强度和密度,在教学中也需要时刻观察学生的面色和呼吸,及时调整运动量的大小,以免学生由于运动量过大而受伤。
三、结言
在体育课堂中,学生能够自主发展,在放松紧张的身心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田径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安全教育,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地运动,从而实现田径运动的健身目标。
【参考文献】
[1]柯庆明.探析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24).
[2]顾雪芳.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改革与开发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24):60-61.
[3]徐晓云.中学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2014(0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