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布伯的故事》是我国“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类型中的一个异文,它不仅蕴含着壮族民众认知自然、征服自然的意愿,也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故事情节入手分析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信仰,既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真实的历史再现,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布伯的故事;自然崇拜;巫术信仰
象征人类挑战和征服自然的神话《布伯》在广西壮族地区流传较广,主要流传在广西来宾、河池等地。1986年中央民族大学张元生教授将自己搜集到的古壮字版《布伯的故事》翻译并发表,2006年卢运福、张桂龙等主编的《来宾盘古民间文艺作品选》中将来宾地区搜集整理到的《布伯的故事》文本汇编成册[1],它还被收录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多个民间故事集成中。本文就1984年蓝鸿恩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中收录的《布伯的故事》文本为主,讨论《布伯的故事》中蕴含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
民间信仰是“民间存在的对某种精神体、某种宗教等的信奉和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2]《布伯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身份是“首领”的布伯和作为天神的雷王相斗、最终布伯的一对儿女“再殖人类”的故事。故事中有许多情节都表现了壮族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现了壮族先民“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早期宗教文化的信仰与传承。
一、自然崇拜
壮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把自然现象神化是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抗争过程,是壮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壮族先民对雷有着特别的崇拜,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蔡絛的《铁围山丛谈》以及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中都有记载,“它是主宰者。于是人们便把它看作最崇高最伟大,给以顶礼膜拜。这是一种自然崇拜。”[3]1《布伯的故事》在描写雷王的人物形象时写道:
住在天上的雷王,生就一對灯笼眼,眨起眼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他背脊上长了一双翅膀,抖动起来就刮风暴。他那双脚呀,重得很,走起路来轰隆轰隆直响。手上还拿着板斧和凿子,发起脾气来,就这里凿凿,那里劈劈。[4]1
壮族地区大部分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雷雨,闪电出现时泛着紫绿色的光,打雷时发出阵阵轰鸣声,伴随着狂风大作,这种现象超过了壮族先民的认知范围,促使他们使用“原始”思维进行思考,把自然现象神化,想象成一位面目凶恶的、脾气暴躁的、拥有巨大神力的雷王。
《布伯的故事》中还出现了龙王这个角色,他是雷王的兄弟,掌管着陆地上的水,帮助雷王断了人间的水源,后来被布伯带着众人拔了龙须,被迫放水后逃回深海里。干旱是壮族地区经常出现的气候现象,干旱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壮族民众的生存问题。“在古壮人的心目中,蛟龙为神物”[3]2,壮族先民认为龙是掌管风雨的神,他们对龙的崇拜是通过进行“水祭”、“山祭”、“赛龙舟”等关于龙的祭祀活动,壮族许多地区都广泛地流传着关于龙的传说。
二、巫术信仰
壮族先民在“原始”和蒙昧时期就存在巫术心理,进行过许多巫术活动,他们试图通过巫术手段控制和达到某种目的,如消灾、祈雨、求子等。《布伯的故事》中不仅出现了金龟、竹子、启明星(布伯死后的化身)对伏依兄妹成婚的劝说情节,故事的结尾金龟和竹子成了巫师用来占卜问卦的龟壳和竹根,还有一段关于巫术活动的描写:
有些父老埋怨布伯多事,触犯了神灵,大家就凑合着去请道公来念经,请师公来跳神。但是,雨还是没有下,露还是没有撒。[4]2
雷王来人间玩耍,布伯招待他吃好喝好后他提出了收租的要求。为了不使雷王得逞,布伯巧施计谋使雷王三年都败北而归,导致雷王盛怒,使人间干旱无雨水。人间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祈雨进行了“道公念经”和“师公跳神”这样的巫术活动。师公教信仰是壮族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民间,“在各种宗教仪式中所形成的一种师公舞却别具特色,它是壮族师公祭祀时的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桂县等壮族地区,属于原始民间宗教舞蹈的范畴,一般用于酬神、驱鬼、祭祀、丧事等场合”[5]。值得一提的是,师公教和道教都在壮族地区流传时间教长,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师公教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师公教是道教在壮族地区的变异,即壮化了的道教。
三、生殖崇拜
在生存环境相对险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原始”时期,生殖是壮族地区一个比较重要的诉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至本世纪中期,生殖崇拜文化还与农耕文化和巫文化一起构成了壮族文化的三大主体”。[6]
在《布伯的故事》中,雷王被布伯擒住后锁于家中,他趁布伯外出哄骗了伏依兄妹给他喂蓝靛水,使他恢复法力逃跑。为了报答伏依兄妹,让他们种下自己的牙齿,三天后牙齿长成了房子一样大的葫芦,发大水时伏依兄妹便跑到葫芦里躲起来,幸免于难。大水过后,人间只剩下伏依兄妹二人,路上遇到的金龟、竹子甚至父亲布伯的心脏化成的启明星都在劝他们兄妹二人成婚以繁衍人类。经过了几番“兄妹可否成婚”的验证,伏依兄妹成婚并诞下一个肉团,他们把肉团剁碎洒向山下,人类便这样繁衍了下来。
“葫芦”象征着女性的子宫,代表了生殖崇拜文化,“壮族神话中的葫芦,不但具有岩洞这一女阴象征物的性质,而且还由于其形状以及功能而成为女性孕育生命的子宫的象征物”。[7]故事中还出现布伯打算把雷王杀掉分食其肉的情节,壮族“食人”文化在考古资料和书籍中都有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谓:‘今乌浒人是也。’今壮族、布依族民间还流传食老的神话传说。”[8]壮族“食人”文化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一种。
《布伯的故事》是我国“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类型中的一个异文,它不仅蕴含着壮族民众认知自然、征服自然的意愿,也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故事情节入手分析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信仰,既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真实的历史再现,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叶官谋.《布伯的故事》文本文字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12):6.
[2]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1.
[3]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0-298.
[4]蓝鸿恩.壮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25-28.
[5]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72.
[6]廖明君.性器崇拜与生殖崇拜——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7]廖明君: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研究 第一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2.
【关键词】:布伯的故事;自然崇拜;巫术信仰
象征人类挑战和征服自然的神话《布伯》在广西壮族地区流传较广,主要流传在广西来宾、河池等地。1986年中央民族大学张元生教授将自己搜集到的古壮字版《布伯的故事》翻译并发表,2006年卢运福、张桂龙等主编的《来宾盘古民间文艺作品选》中将来宾地区搜集整理到的《布伯的故事》文本汇编成册[1],它还被收录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多个民间故事集成中。本文就1984年蓝鸿恩主编的《壮族民间故事选》中收录的《布伯的故事》文本为主,讨论《布伯的故事》中蕴含的壮族民间信仰文化。
民间信仰是“民间存在的对某种精神体、某种宗教等的信奉和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至一般的迷信。”[2]《布伯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身份是“首领”的布伯和作为天神的雷王相斗、最终布伯的一对儿女“再殖人类”的故事。故事中有许多情节都表现了壮族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现了壮族先民“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早期宗教文化的信仰与传承。
一、自然崇拜
壮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把自然现象神化是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抗争过程,是壮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壮族先民对雷有着特别的崇拜,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蔡絛的《铁围山丛谈》以及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中都有记载,“它是主宰者。于是人们便把它看作最崇高最伟大,给以顶礼膜拜。这是一种自然崇拜。”[3]1《布伯的故事》在描写雷王的人物形象时写道:
住在天上的雷王,生就一對灯笼眼,眨起眼来骨碌骨碌地闪绿光。他背脊上长了一双翅膀,抖动起来就刮风暴。他那双脚呀,重得很,走起路来轰隆轰隆直响。手上还拿着板斧和凿子,发起脾气来,就这里凿凿,那里劈劈。[4]1
壮族地区大部分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雷雨,闪电出现时泛着紫绿色的光,打雷时发出阵阵轰鸣声,伴随着狂风大作,这种现象超过了壮族先民的认知范围,促使他们使用“原始”思维进行思考,把自然现象神化,想象成一位面目凶恶的、脾气暴躁的、拥有巨大神力的雷王。
《布伯的故事》中还出现了龙王这个角色,他是雷王的兄弟,掌管着陆地上的水,帮助雷王断了人间的水源,后来被布伯带着众人拔了龙须,被迫放水后逃回深海里。干旱是壮族地区经常出现的气候现象,干旱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壮族民众的生存问题。“在古壮人的心目中,蛟龙为神物”[3]2,壮族先民认为龙是掌管风雨的神,他们对龙的崇拜是通过进行“水祭”、“山祭”、“赛龙舟”等关于龙的祭祀活动,壮族许多地区都广泛地流传着关于龙的传说。
二、巫术信仰
壮族先民在“原始”和蒙昧时期就存在巫术心理,进行过许多巫术活动,他们试图通过巫术手段控制和达到某种目的,如消灾、祈雨、求子等。《布伯的故事》中不仅出现了金龟、竹子、启明星(布伯死后的化身)对伏依兄妹成婚的劝说情节,故事的结尾金龟和竹子成了巫师用来占卜问卦的龟壳和竹根,还有一段关于巫术活动的描写:
有些父老埋怨布伯多事,触犯了神灵,大家就凑合着去请道公来念经,请师公来跳神。但是,雨还是没有下,露还是没有撒。[4]2
雷王来人间玩耍,布伯招待他吃好喝好后他提出了收租的要求。为了不使雷王得逞,布伯巧施计谋使雷王三年都败北而归,导致雷王盛怒,使人间干旱无雨水。人间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祈雨进行了“道公念经”和“师公跳神”这样的巫术活动。师公教信仰是壮族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信仰,起源于民间,“在各种宗教仪式中所形成的一种师公舞却别具特色,它是壮族师公祭祀时的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桂县等壮族地区,属于原始民间宗教舞蹈的范畴,一般用于酬神、驱鬼、祭祀、丧事等场合”[5]。值得一提的是,师公教和道教都在壮族地区流传时间教长,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师公教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教文化的一部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师公教是道教在壮族地区的变异,即壮化了的道教。
三、生殖崇拜
在生存环境相对险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原始”时期,生殖是壮族地区一个比较重要的诉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至本世纪中期,生殖崇拜文化还与农耕文化和巫文化一起构成了壮族文化的三大主体”。[6]
在《布伯的故事》中,雷王被布伯擒住后锁于家中,他趁布伯外出哄骗了伏依兄妹给他喂蓝靛水,使他恢复法力逃跑。为了报答伏依兄妹,让他们种下自己的牙齿,三天后牙齿长成了房子一样大的葫芦,发大水时伏依兄妹便跑到葫芦里躲起来,幸免于难。大水过后,人间只剩下伏依兄妹二人,路上遇到的金龟、竹子甚至父亲布伯的心脏化成的启明星都在劝他们兄妹二人成婚以繁衍人类。经过了几番“兄妹可否成婚”的验证,伏依兄妹成婚并诞下一个肉团,他们把肉团剁碎洒向山下,人类便这样繁衍了下来。
“葫芦”象征着女性的子宫,代表了生殖崇拜文化,“壮族神话中的葫芦,不但具有岩洞这一女阴象征物的性质,而且还由于其形状以及功能而成为女性孕育生命的子宫的象征物”。[7]故事中还出现布伯打算把雷王杀掉分食其肉的情节,壮族“食人”文化在考古资料和书籍中都有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谓:‘今乌浒人是也。’今壮族、布依族民间还流传食老的神话传说。”[8]壮族“食人”文化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一种。
《布伯的故事》是我国“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神话类型中的一个异文,它不仅蕴含着壮族民众认知自然、征服自然的意愿,也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从故事情节入手分析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信仰,既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真实的历史再现,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叶官谋.《布伯的故事》文本文字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7(12):6.
[2]王景琳,徐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1.
[3]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0-298.
[4]蓝鸿恩.壮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25-28.
[5]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72.
[6]廖明君.性器崇拜与生殖崇拜——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7]廖明君:植物崇拜与生殖崇拜——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研究(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8]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研究 第一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