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企业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创新管理是近年来管理学中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概括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从个体创新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发展阶段,结合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对我们的启示具体介绍具体措施。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管理;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620110-01
1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发展三大阶段
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基本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个体、新管理、组合创新管理2个阶段,现在正迈向第3阶段——全面创新管理阶段。
微观层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系统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受熊彼特创新动力论的影响,20世纪40~50年代的研究根植于“企业家动力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企业中具体的创新过程、成功因素和动力。由于这一阶段还处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创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还不明晰,所以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创新系统活动中的各构件,因此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单一、线性、内源式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侧重技术创新中的技术要素方面。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研究越来越触及到创新管理中一些更具体的领域。20世纪60~70年代的创新管理研究着重研究创新的组织内源问题,研究组织如何通过对R&D活动的有效管理推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创新的目标。本阶段的创新理论研究,研究对象都局限于单一、个体的技术创新过程、活动或者要素,也就是熊彼特所列举出的5种创新形式中的某一种,特别是侧重技术要素,而没有研究创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互动机理和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对创新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创新理论和模式的局限日益凸显出来。
基于系统理论之上,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视角从单个的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上。组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大体经过了4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即产品的组合创新、技术创新的组合、不同创新的组合(如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等)、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
在组合创新理论的推动下,到20世纪末期,创新理论朝系统观发展更进了一步,出现了集成创新观和系统创新观的创新理论。许多学者探讨了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与内涵,也有学者提出创新管理的5项原则,其中包括创新必须具有综合性,涉及研发和所有其他部门;创新必须有组织地、系统地、持续地寻找新机会;创新必须涉及组织所有人的参与等。在第2阶段发展起来的基于系统理论的创新理论,突破了以前有关创新线性的思维模式,突出了创新系统内各子系统和构件之间的匹配和互动对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许多学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等全面创新思想成为创新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2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2.1 启示之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的职能就是创新”尤其在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领域企业更是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在美国社会经济的竞争与发展中,冒险与创新始终是人们坚定不移的典型文化特征和灵魂。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扶植和培养那些对自己理想坚定执著而又善于实现理想的创造性人才。企业普遍推崇的理念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因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创新文化环境的积极诱导和强力推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领域”从而成为美国新经济得以起飞并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2 启示之二:完善的组织形式及管理协调。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现今美国许多企业都把技术开发与创新看做是生产过程中第一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市场的需要。因此企业创新组织与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和市场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协调。
3 我国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直接资助、税收政策、政府采购、产业政策、协调作用、基础设施服务等措施扶持企业。直接支持方式即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产业政策等直接鼓励、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该方式一般见效较快,不利因素是容易增加企业的依赖感,削弱市场调节的能力,而且政府的支持也较难保证公平性。间接支持则只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引导,不直接介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2 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美国为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巩固和加强国家科学基金对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和实验的经费支持,加强国防部的军用技术向企业的转移等。
3.3 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力量。所谓科研院所改革转制,是指将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由非物质生产部门划归物质生产部门,改革的关键也就是要通过科研院所转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科研院所逐步转制成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实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现阶段,要继续研究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转制经验和方法,推动应用型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伴随着的技术发明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诀窍、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鼓励、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2]景水平、曹益明,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2006.
[3]罗雁军,客运专线车站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2008.
[4]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2(3):66~68.
[5]郭斌、许庆瑞、陈劲等,企业组合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1):12~18.
作者简介:
杨丽(1988-),女,河北衡水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陈煜(1989-),男,浙江绍兴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研究。
关键词: 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管理;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620110-01
1 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发展三大阶段
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基本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个体、新管理、组合创新管理2个阶段,现在正迈向第3阶段——全面创新管理阶段。
微观层次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系统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受熊彼特创新动力论的影响,20世纪40~50年代的研究根植于“企业家动力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企业中具体的创新过程、成功因素和动力。由于这一阶段还处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创新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还不明晰,所以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创新系统活动中的各构件,因此该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单一、线性、内源式技术创新管理的研究,侧重技术创新中的技术要素方面。
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研究越来越触及到创新管理中一些更具体的领域。20世纪60~70年代的创新管理研究着重研究创新的组织内源问题,研究组织如何通过对R&D活动的有效管理推动创新的发展,实现创新的目标。本阶段的创新理论研究,研究对象都局限于单一、个体的技术创新过程、活动或者要素,也就是熊彼特所列举出的5种创新形式中的某一种,特别是侧重技术要素,而没有研究创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互动机理和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对创新绩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创新理论和模式的局限日益凸显出来。
基于系统理论之上,一些学者将研究的视角从单个的创新系统构件转到创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上。组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大体经过了4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即产品的组合创新、技术创新的组合、不同创新的组合(如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等)、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
在组合创新理论的推动下,到20世纪末期,创新理论朝系统观发展更进了一步,出现了集成创新观和系统创新观的创新理论。许多学者探讨了企业创新系统的概念与内涵,也有学者提出创新管理的5项原则,其中包括创新必须具有综合性,涉及研发和所有其他部门;创新必须有组织地、系统地、持续地寻找新机会;创新必须涉及组织所有人的参与等。在第2阶段发展起来的基于系统理论的创新理论,突破了以前有关创新线性的思维模式,突出了创新系统内各子系统和构件之间的匹配和互动对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许多学者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等全面创新思想成为创新理论发展的新方向。
2 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2.1 启示之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现代管理学认为“企业的职能就是创新”尤其在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领域企业更是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长期以来,在美国社会经济的竞争与发展中,冒险与创新始终是人们坚定不移的典型文化特征和灵魂。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扶植和培养那些对自己理想坚定执著而又善于实现理想的创造性人才。企业普遍推崇的理念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因而”。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创新文化环境的积极诱导和强力推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科技领域”从而成为美国新经济得以起飞并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2 启示之二:完善的组织形式及管理协调。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手段。现今美国许多企业都把技术开发与创新看做是生产过程中第一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市场的需要。因此企业创新组织与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和市场各环节之间的合理协调。
3 我国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3.1 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直接资助、税收政策、政府采购、产业政策、协调作用、基础设施服务等措施扶持企业。直接支持方式即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产业政策等直接鼓励、扶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该方式一般见效较快,不利因素是容易增加企业的依赖感,削弱市场调节的能力,而且政府的支持也较难保证公平性。间接支持则只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鼓励和引导,不直接介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2 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的建设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必然选择。美国为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联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巩固和加强国家科学基金对大学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开发和实验的经费支持,加强国防部的军用技术向企业的转移等。
3.3 深化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力量。所谓科研院所改革转制,是指将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由非物质生产部门划归物质生产部门,改革的关键也就是要通过科研院所转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科研院所逐步转制成各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实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现阶段,要继续研究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转制经验和方法,推动应用型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制,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伴随着的技术发明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诀窍、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鼓励、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2]景水平、曹益明,美国企业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2006.
[3]罗雁军,客运专线车站运营管理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2008.
[4]陈劲,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1999,2(3):66~68.
[5]郭斌、许庆瑞、陈劲等,企业组合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1):12~18.
作者简介:
杨丽(1988-),女,河北衡水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陈煜(1989-),男,浙江绍兴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