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案”是学生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媒介,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 具有引导和促进学生预习,引导和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与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相吻合,值得实践、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学案;编写;运用;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案”导学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所谓“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是学生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媒介. 具有引导和促进学生预习,引导和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发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学案”编写应注意的原则
“学案”的编写,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需要而编写,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 “活”用教材原则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不是圣经,要用好教材,要用活教材”. 编写“学案”依纲据本是对的,但是不能100%照搬书本,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掌握“活”用教材的原则,要研究教材,“活”用教材编学案,不能生搬硬套.
2. 阅读文本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运用“学案”导学,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文本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案”的编写,就是要空出一定的位置,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后写一写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这是对阅读教材文本的总体印象,然后再带着初读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自学探究例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习惯的培养,利于能力的提高.
3. 练习适度原则
不论是“学案”运用,还是非学案运用,课堂上的练习设计都要掌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尤其是新授课. 但是教师在新授课的“学案”编写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练习偏多,练习题目偏深的状况.
“学案”编写中的练习设计,要掌握四个度.
第一,新授课练习设计的“量”要适度.
第二,新授课练习设计的“质”要斟酌.
第三,新授课练习设计的“序”要考虑.
第四,新授课练习设计的“放”要注意.
二、“学案”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运用是学案导学实践的中心环节. 一个学年的导学教学实践认为,“学案”的运用,整体情况是好的,但在“学案”的运用过程中,笔者认为也还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性”.
1. “学案”运用的指导性
《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和认识学习的目的、积极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分不开的. 指导学生看看“学案”是一种学习上有意注意的行为.
指导学生看“学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指导学生看看“学案”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链接与复习的要点.
(2)指导学生看看教材页码的范围,看例题时的注意点.
(3)有的还要指导学生看看课外书籍,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知识. 这样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2. “学案”运用的合作性
“学案”具有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在“学案”运用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有以下两点:
第一,指导学生运用“学案”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运用“学案”与家长进行合作探究,甚至与托管班的老师进行合作探究,还可以与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当然这样的合作探究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第二,通过对家长问卷调查,征求家长的意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谈清楚学案导学的意义. 意义与做法搞清楚了,家长的支持与合作率是会提高的,只是合作的质量问题.
3. “学案”运用的交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学案”通常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与家长合作完成. 因此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安排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学案”,由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轮流发言,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非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 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举措.
4. 学案运用的探究性
运用“学案”导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学案”进行探究学习. 运用“学案”进行探究学习,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把握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运用“学案”课前探究,课中汇报.
第二,运用“学案”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探究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
第三,运用“学案”课中探究,课中汇报.
5. “学案”运用的评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为了促进和达到更好、更高的合作效果,“学案”的底端可以设计一栏《学案运用评价栏》,供合作者和老师评价用.
6. “学案”运用的修改性
很可贵的一点是,《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有一个合作团体,“学案”的编写分工负责,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编写“学案”的负担. 但是其他教师编写的“学案”就婉如下载的教案一样,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口味,不一定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做好适当的修改,一定要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好选择与修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 学案;编写;运用;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案”导学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所谓“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是学生沟通“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一种媒介. 具有引导和促进学生预习,引导和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引发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学案”编写应注意的原则
“学案”的编写,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需要而编写,具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 “活”用教材原则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不是圣经,要用好教材,要用活教材”. 编写“学案”依纲据本是对的,但是不能100%照搬书本,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掌握“活”用教材的原则,要研究教材,“活”用教材编学案,不能生搬硬套.
2. 阅读文本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1(修订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运用“学案”导学,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文本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案”的编写,就是要空出一定的位置,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后写一写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这是对阅读教材文本的总体印象,然后再带着初读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自学探究例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阅读文本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习惯的培养,利于能力的提高.
3. 练习适度原则
不论是“学案”运用,还是非学案运用,课堂上的练习设计都要掌握一个“适度”的原则,尤其是新授课. 但是教师在新授课的“学案”编写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练习偏多,练习题目偏深的状况.
“学案”编写中的练习设计,要掌握四个度.
第一,新授课练习设计的“量”要适度.
第二,新授课练习设计的“质”要斟酌.
第三,新授课练习设计的“序”要考虑.
第四,新授课练习设计的“放”要注意.
二、“学案”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学案”运用是学案导学实践的中心环节. 一个学年的导学教学实践认为,“学案”的运用,整体情况是好的,但在“学案”的运用过程中,笔者认为也还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性”.
1. “学案”运用的指导性
《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和认识学习的目的、积极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分不开的. 指导学生看看“学案”是一种学习上有意注意的行为.
指导学生看“学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指导学生看看“学案”的学习目标,了解“学案”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链接与复习的要点.
(2)指导学生看看教材页码的范围,看例题时的注意点.
(3)有的还要指导学生看看课外书籍,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知识. 这样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2. “学案”运用的合作性
“学案”具有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在“学案”运用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有以下两点:
第一,指导学生运用“学案”与同学进行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运用“学案”与家长进行合作探究,甚至与托管班的老师进行合作探究,还可以与高年级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 当然这样的合作探究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
第二,通过对家长问卷调查,征求家长的意见;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谈清楚学案导学的意义. 意义与做法搞清楚了,家长的支持与合作率是会提高的,只是合作的质量问题.
3. “学案”运用的交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学案”通常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或与家长合作完成. 因此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安排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学案”,由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轮流发言,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交流,取长补短,非发言的同学认真倾听. 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举措.
4. 学案运用的探究性
运用“学案”导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学案”进行探究学习. 运用“学案”进行探究学习,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把握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运用“学案”课前探究,课中汇报.
第二,运用“学案”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小组合作探究,再汇报. 探究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这种学习方式.
第三,运用“学案”课中探究,课中汇报.
5. “学案”运用的评价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为了促进和达到更好、更高的合作效果,“学案”的底端可以设计一栏《学案运用评价栏》,供合作者和老师评价用.
6. “学案”运用的修改性
很可贵的一点是,《学案导学的实践与研究》有一个合作团体,“学案”的编写分工负责,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编写“学案”的负担. 但是其他教师编写的“学案”就婉如下载的教案一样,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口味,不一定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一定要做好适当的修改,一定要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好选择与修改.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