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课课堂效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描绘自强人生”一框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资料,给学生情感上、视觉上以强大的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引导学生思索: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快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感情得到了升华,深刻认识到“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效果,陶冶了学生高尚情操。
二、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了影片《惊涛骇浪》片段、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三个实例分别暗示着造成挫折的三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其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体现。
三、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观,一改传统教学结构下的“唯教材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课程即教材”的传统观念,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于是,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或者自己查找信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或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由他们自己去Internet中收集素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名人、伟人和平凡人、普通人一样有挫折,我在Internet中收集了大量信息,经过精心筛选保留了其中一些典型的事例,既有时代感很强的奥运明星、女排教练陈忠和;又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如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这些素材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原有内容,增强了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从中领悟挫折存在的普遍性。这就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使学生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培养自主能力,引导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提前搜集到的信息中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一框题时,笔者提前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合作探究,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产生挫折、中学生该怎样面对挫折等问题,在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分层次的自主、探究学习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五、运用恰当,提高实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媒体选择和使用的一般原则,要本着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理念,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信息技术 课堂效率
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已经成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描绘自强人生”一框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电影《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资料,给学生情感上、视觉上以强大的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愤慨,引导学生思索: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为所欲为?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快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感情得到了升华,深刻认识到“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效果,陶冶了学生高尚情操。
二、调动多种感官,发挥主体作用
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知识,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究造成挫折的因素时,选择了影片《惊涛骇浪》片段、图片岳飞和《满江红》、舞蹈《千手观音》片段,这三个实例分别暗示着造成挫折的三种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如身临其境。多种感官并用,在愉快的欣赏中学习、思考,其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充分体现。
三、充实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的教学观,一改传统教学结构下的“唯教材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课程即教材”的传统观念,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于是,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或者自己查找信息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或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由他们自己去Internet中收集素材,拓展学生视野,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名人、伟人和平凡人、普通人一样有挫折,我在Internet中收集了大量信息,经过精心筛选保留了其中一些典型的事例,既有时代感很强的奥运明星、女排教练陈忠和;又有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如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这些素材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原有内容,增强了说服力,有助于学生从中领悟挫折存在的普遍性。这就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使学生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培养自主能力,引导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提前搜集到的信息中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一框题时,笔者提前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合作探究,最后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产生挫折、中学生该怎样面对挫折等问题,在问题提出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通过分层次的自主、探究学习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既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五、运用恰当,提高实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媒体选择和使用的一般原则,要本着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理念,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和简捷,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真正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