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可通过营造问题氛围,开放活动空间,引导有效反思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实践活动;问题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5-02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营建问题氛围,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强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人们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起探究欲望[1]。实践活动中要以问题为核心结合实际来设疑、布惑,营建问题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激起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1.“实”情促思。
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是生活或生产中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时常经历或耳闻,活动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这些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如开展“人民币上的数”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有哪几个数,再让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很快得出分币上有1、2、5;角上有1、2、5;元上还有1、2、5……这几个数不断反复出现,很快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想去探究“为什么都是这几个数字”的愿望。
2.“动”境设疑。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小活动、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疑惑,产生好奇。如“摸乒乓球”的活动中,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袋乒乓球(不透明的袋子),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从中任意摸几次,比一比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但摸着摸着便感到奇怪,有的小组里全都摸到红球,有的小组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而且越摸学生产生的疑惑就越大,问题也越多。
二、开放活动空间,鼓励问题生成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调查等,要鼓励他们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使活动中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不断地得以反复生成,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刻。
1.自主选题。
实践活动研究什么,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生活经验,去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如每个学生都过过生日,过生日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由此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学生从分蛋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分蛋糕的学问”;有的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糕上的几分之几”;而有的学生从每次过生日中的人数、岁数、蜡烛根数等出发,选择了“生日中的‘数’”;而有的学生选择研究“吃蛋糕中的分数加减法”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选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2.开放过程。
实践活动中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应是充分开放的。要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更多的问题。如“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测量花坛的面积时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由于花坛不是课本上学过的规则图形,很多学生在测量时遇到了问题,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应该怎样测量等等。另一方面,在选择花草上,有的学生查资料,有的找父母帮忙,有的亲自去市场进行调查,活动中他们各自都会发现很多问题,特别是花坛的绿化方案还要考虑到质量、效果、经济等方面因素,这样就能很自然地都能促生出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3.注重交流。
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会与别人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不同思维的多次碰撞、整合,新的思维火花不断被激起,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在上例“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通过对研究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分别解决这个花坛的面积、市场上各种花草的价格、设计合理的种植方案等问题,在交流如何测量花坛面积时,不同方法、不同策略的碰撞、交融,又能滋生出很多问题,而在如何设计方案选择花草上,通过交流,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共享问题资源,促进新问题的再生。
三、开展活动反思,促进能力提升
反思或说元认知,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再思考和再认的思维活动过程[2]。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又促进问题意识的生成,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1.活动中用好“提示语”。
由于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是动态的,有其不可预见性,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活动中可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提示语”,譬如,“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知道些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等,用这些提示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诘问,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主动地进行监测、调节和协调,从而诱发了他们问题意识的生成。
2.活动后用好“反思卡”。
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对活动进行整体再认知,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学生能自觉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反思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从思维策略的高度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我经常应用“反思卡”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卡以一张小卡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收获。如“在活动中我发现了哪些问题?”“我解决了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自己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极大促进了学生想去提出更多问题的欲望;二是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你提的问题中哪个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等,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并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促进学生去总结经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散性训练,如“你还有哪些问题?”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活动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体味,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再次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4.
[2]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9-80.
关键词:实践活动;问题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5-02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营建问题氛围,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强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人们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起探究欲望[1]。实践活动中要以问题为核心结合实际来设疑、布惑,营建问题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激起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1.“实”情促思。
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是生活或生产中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时常经历或耳闻,活动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这些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如开展“人民币上的数”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有哪几个数,再让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很快得出分币上有1、2、5;角上有1、2、5;元上还有1、2、5……这几个数不断反复出现,很快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想去探究“为什么都是这几个数字”的愿望。
2.“动”境设疑。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小活动、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疑惑,产生好奇。如“摸乒乓球”的活动中,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袋乒乓球(不透明的袋子),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从中任意摸几次,比一比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但摸着摸着便感到奇怪,有的小组里全都摸到红球,有的小组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而且越摸学生产生的疑惑就越大,问题也越多。
二、开放活动空间,鼓励问题生成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调查等,要鼓励他们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使活动中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不断地得以反复生成,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刻。
1.自主选题。
实践活动研究什么,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生活经验,去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如每个学生都过过生日,过生日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由此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学生从分蛋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分蛋糕的学问”;有的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糕上的几分之几”;而有的学生从每次过生日中的人数、岁数、蜡烛根数等出发,选择了“生日中的‘数’”;而有的学生选择研究“吃蛋糕中的分数加减法”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选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2.开放过程。
实践活动中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应是充分开放的。要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更多的问题。如“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测量花坛的面积时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由于花坛不是课本上学过的规则图形,很多学生在测量时遇到了问题,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应该怎样测量等等。另一方面,在选择花草上,有的学生查资料,有的找父母帮忙,有的亲自去市场进行调查,活动中他们各自都会发现很多问题,特别是花坛的绿化方案还要考虑到质量、效果、经济等方面因素,这样就能很自然地都能促生出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3.注重交流。
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会与别人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不同思维的多次碰撞、整合,新的思维火花不断被激起,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在上例“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通过对研究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分别解决这个花坛的面积、市场上各种花草的价格、设计合理的种植方案等问题,在交流如何测量花坛面积时,不同方法、不同策略的碰撞、交融,又能滋生出很多问题,而在如何设计方案选择花草上,通过交流,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共享问题资源,促进新问题的再生。
三、开展活动反思,促进能力提升
反思或说元认知,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再思考和再认的思维活动过程[2]。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又促进问题意识的生成,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1.活动中用好“提示语”。
由于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是动态的,有其不可预见性,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活动中可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提示语”,譬如,“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知道些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等,用这些提示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诘问,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主动地进行监测、调节和协调,从而诱发了他们问题意识的生成。
2.活动后用好“反思卡”。
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对活动进行整体再认知,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学生能自觉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反思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从思维策略的高度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我经常应用“反思卡”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卡以一张小卡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收获。如“在活动中我发现了哪些问题?”“我解决了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自己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极大促进了学生想去提出更多问题的欲望;二是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你提的问题中哪个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等,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并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促进学生去总结经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散性训练,如“你还有哪些问题?”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活动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体味,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再次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4.
[2]杨跃鸣.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