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教师主动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我认为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着眼点应是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地位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知识扎实、智能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因此,下面就课堂结构改革谈八点做法。
一、驾驭教材,应付自如
教师首先要能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根据特点确定目的,抓住重点,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训练重点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者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联系有关知识点,使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应付自如就是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应付。比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在分段时,学生讲出三种分法:按时间划分,可分两段;按地点转换可分六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教者根据这一组重点训练项目一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裁夺了第三种分法。
二、重视学生思维过程
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结论得来的过程中去分析思考,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智能并掌握知识规律。比如《将相和》一课,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及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高贵品质。他的斗争精神和高贵品质怎样概括出来呢?教者引导学生抓住“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些语句,概括出“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精神;抓住“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着是我们赵国啊!’”这些语句,概括出“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的好品质。这样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因材定法、一拘一格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的要求,灵活决定教学方法。比如《伟大的友谊》一课,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这一段总结了上文,而且引出下文。教学时可以把过渡段作为突破口,抓过渡句的前半句引导学生弄清恩格斯在生活中是怎样帮助马克思;抓过渡句的后半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教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完成教学要求更有利。
四、举一反三、扶放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举一”和“扶”体现主导,学生的“反三”和根据教师教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体现主体。这对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比如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述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完全相同,教学中可“扶”学生学会“水”的这一段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段的学法,然后要求学生按这一方法自学“山”一段内容。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开展讨论,引导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互补作用。比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应如何理解“雪中送炭”一词呢?除了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的本意外,还须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在五次战役中,由于敌机封锁,战友们空着肚子坚守阵地三天三夜,这时最急需的是什么?大娘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便形象地理解了“雪中送炭”更深一层的意思。
六、启发思考,倡导求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着重注意两点:一是多问为什么;二是多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画鸡蛋》这篇课文开头有一句“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著名的画家。”教者要求学生用“什么国家、什么名字、什么身份”说一句话。学生说出:“我国的徐悲鸿是个著名的画家。”接着教者以“我国的徐悲鸿是个著名的画家”为例,交换说法,要意思相同。学生纷纷说出“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我国有个著名的画家叫徐悲鸿。”接着教者又问:“刚才交换后的三句话,回答怎样的问题?”比较好的学生能说出第一句可回答“谁是我国著名画家?”第二句可回答:“著名画家徐悲鸿是哪国人?”第三句可回答:“我国有个著名画家叫什么名字?”这种求异思想的训练,特别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说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创造。
七、服从课堂教学目的,加强读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有用的重要手段。”这里用两个“最”字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同时课堂教学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强调了“读”的分量。教师对默读、引读、分角色读、感情朗读应具体指导和培养习惯、能力,特别是有感情朗读,应该指出什么地方轻读、重读、快读、慢读,心情应怎样,语调应怎样,标点应怎样,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八、精选作业,穿插练习
课文后面的习题,要经过周密考虑安排在各教时以至在每个环节中去完成。比如《飞渡泸定桥》一课,课后共有五道习题,讲读时围绕第1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还可相机完成第3、第5题的习题。比如在讨论第1题第(2)小题的前半题“红四团发动总攻,遇到哪些困难?”同时结合完成第3题第(1)小题填空题,在讨论第1题第(2)小题的后半题“他们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时,先让学生完成第3题第(2)小题的填空题,顺势展开分析,让学生理解关于突击队队员的行动描写在文章中起的作用。这样第l、3、5题三道习题随着课文的讲读同时完成,另外第2题分段、写段意在讲读课本弄清文章脉络时完成,第4题抄写词语和造句在讲读后完成。这样打破了一定要在讲读课文后做习题的程式,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的过重负担。
通过以上八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落实了双基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外过重负担也有所减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驾驭教材,应付自如
教师首先要能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根据特点确定目的,抓住重点,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训练重点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教者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联系有关知识点,使学生学得比较扎实。应付自如就是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应付。比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在分段时,学生讲出三种分法:按时间划分,可分两段;按地点转换可分六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四段。教者根据这一组重点训练项目一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裁夺了第三种分法。
二、重视学生思维过程
教师不是单纯地把知识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结论得来的过程中去分析思考,既学到知识,又发展智能并掌握知识规律。比如《将相和》一课,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及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高贵品质。他的斗争精神和高贵品质怎样概括出来呢?教者引导学生抓住“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些语句,概括出“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精神;抓住“蔺相如说:‘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着是我们赵国啊!’”这些语句,概括出“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的好品质。这样在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因材定法、一拘一格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的要求,灵活决定教学方法。比如《伟大的友谊》一课,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这一段总结了上文,而且引出下文。教学时可以把过渡段作为突破口,抓过渡句的前半句引导学生弄清恩格斯在生活中是怎样帮助马克思;抓过渡句的后半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种教法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完成教学要求更有利。
四、举一反三、扶放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的“举一”和“扶”体现主导,学生的“反三”和根据教师教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体现主体。这对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比如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述了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完全相同,教学中可“扶”学生学会“水”的这一段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段的学法,然后要求学生按这一方法自学“山”一段内容。这样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开展讨论,引导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教师启发学生讨论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互补作用。比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应如何理解“雪中送炭”一词呢?除了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的本意外,还须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在五次战役中,由于敌机封锁,战友们空着肚子坚守阵地三天三夜,这时最急需的是什么?大娘怎么做,通过讨论学生便形象地理解了“雪中送炭”更深一层的意思。
六、启发思考,倡导求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着重注意两点:一是多问为什么;二是多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画鸡蛋》这篇课文开头有一句“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著名的画家。”教者要求学生用“什么国家、什么名字、什么身份”说一句话。学生说出:“我国的徐悲鸿是个著名的画家。”接着教者以“我国的徐悲鸿是个著名的画家”为例,交换说法,要意思相同。学生纷纷说出“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我国有个著名的画家叫徐悲鸿。”接着教者又问:“刚才交换后的三句话,回答怎样的问题?”比较好的学生能说出第一句可回答“谁是我国著名画家?”第二句可回答:“著名画家徐悲鸿是哪国人?”第三句可回答:“我国有个著名画家叫什么名字?”这种求异思想的训练,特别是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运用不同说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创造。
七、服从课堂教学目的,加强读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有用的重要手段。”这里用两个“最”字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同时课堂教学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强调了“读”的分量。教师对默读、引读、分角色读、感情朗读应具体指导和培养习惯、能力,特别是有感情朗读,应该指出什么地方轻读、重读、快读、慢读,心情应怎样,语调应怎样,标点应怎样,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八、精选作业,穿插练习
课文后面的习题,要经过周密考虑安排在各教时以至在每个环节中去完成。比如《飞渡泸定桥》一课,课后共有五道习题,讲读时围绕第1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还可相机完成第3、第5题的习题。比如在讨论第1题第(2)小题的前半题“红四团发动总攻,遇到哪些困难?”同时结合完成第3题第(1)小题填空题,在讨论第1题第(2)小题的后半题“他们是怎样夺下泸定桥的?”时,先让学生完成第3题第(2)小题的填空题,顺势展开分析,让学生理解关于突击队队员的行动描写在文章中起的作用。这样第l、3、5题三道习题随着课文的讲读同时完成,另外第2题分段、写段意在讲读课本弄清文章脉络时完成,第4题抄写词语和造句在讲读后完成。这样打破了一定要在讲读课文后做习题的程式,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的过重负担。
通过以上八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落实了双基训练,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外过重负担也有所减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